APP下载

浅谈“有感而发”的语文作文教学

2016-06-18董娜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

董娜

【摘 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熟练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写作就是这项能力的具体表现。“有感而发”的写作更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而,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从“有感而发”入手,通过创设情境、亲切交谈、学生活动和思维碰撞等途径开展语文作文教学。

【关键词】有感而发;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83-02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写作教学呢?笔者在此浅谈“有感而发”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

情景作文教学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激发情感为目的。教师要结合生活和教材,提供有效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1. 播放视频,提供直观感受

现代社会的自由作家为了丰富生活感受、充盈写作素材,可以去远方漂泊,去向往之地停留几年,用自己的真实感受谱写一本内容丰满的书;演员为了深刻体会人物角色、表演人物内心,可以推掉活动安排,去基层体验生活;美食家为了品尝一道美食,可以远赴千里体会味道。但教学并没有更多的实地体验的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直观的视频。如播放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后视频,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给学生带来视觉震撼、内心震撼,直面生命的脆弱。接着播放震后重建后的汶川现状,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坚强。最后请学生根据这2个视频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学生在这样的形式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激发了他们对情景的感受,教师也能达到借由情境创设,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教育目的。

2. 收集材料,模拟想象

如课前请学生收集材料,包括图像、声音、文字等。以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节目为例,请学生事先观看视频,选择一位最令人感动的十大人物,搜集他的事迹、现状等信息,引导学生想想如果你是《感动中国》的节目主持人,你会怎么介绍这位人物。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引导表演者和观众从他人的表达上补充信息,检验自身在表达和信息搜集上的不足。同时,学生在仔细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和身临其境的表演中,对感动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能有感而发。这样让学生主导主演,也是对教学方式的一个反转。

二、探究学生自身感悟

1. 师生亲切交谈,捕捉生活中的感动

学生有时并没有对身边的生活有反思、感悟的意识,或者把感情埋在了心底。教师就要引领他们去感受,激发他们心底的情绪。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六组的教材中安排了4篇关于父爱、母爱的文章。教师可以联系教学,从“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这八个字出发,引导学生想想父母侧面表达爱的方式有哪些,教师可以提示:“同学们,你们的生日是哪天?爸爸妈妈给你准备了什么?”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生日,兴奋地纷纷发言。“那你们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又给他们准备了什么?”学生有的记得父母生日,但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也可以在那一天为父母贡献一份孝心,甚至大部分同学根本不知道父母是哪天生日。在初步引导中,教师结合自己的阅历和感悟,说说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后来懂得的道理。教师的深情讲述,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在脑海中迸发出对父母的各种复杂情绪,体会父母之爱的深沉和宽广。教师讲述后,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可说、可感的事情很多。师生的亲切交谈甚至能让情感丰富的学生当场泪花点点。最后,请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写作,将感受写出来,用文字的形式与大家交流。

2.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在阅读中碰撞思维火花

学生虽然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但是由于阅历少、思维角度和广度都受到了一定限制。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开始,帮助他们开发新角度、激起灵感。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把课本知识和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引导学生从报纸、书刊、新闻中多了解一些知识,学习一些表达方法。在不断积淀中,促进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养成自发思考的习惯,对新闻中的人和事都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进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倾诉、表达的欲望。

最初,我们可以先与学生分享重要新闻、优秀文章和趣味科学研究成果等,将报纸上的新闻和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报纸、期刊等阅读材料中包含了社会万象,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激发思考和写作的材料。带领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将新闻与现实碰撞、将记者思维与自己的想法碰撞,激发他们的倾诉欲望,从而实现写作的“有感而发”。除了报纸、书刊,电视中也有很多优秀节目,如《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家多看看这类电视,与家长交流看法,拓宽自己思维的角度,培养思考感悟的习惯。

三、在活动中乘兴而作

学生作为活动的参与者,熟悉了活动内容和流程,在活动中有自己的遗憾和喜悦。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写起作文来自然能言之有物。

1. 教师组织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现实情况,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包括亲近大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在开展活动前组织语言、准备材料,保证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在大雪纷飞时组织学生打雪仗、滑冰,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扫雪,请学生自行设计警示标语,插上“下雪路滑,请小心慢行”的路标等;也可以在草长莺飞的春天,组织学生踏青。在踏青时,为学生讲解踏青这个习俗的由来,结合描写踏青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踏青的文化氛围。“‘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踏青人。同学们,花草返青了,古人们在这二三月,也常结伴到郊外远足,还会进行各种游戏,比如蹴鞠、荡秋千或者放风筝。我们也来玩游戏吧!”青山绿水对学生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学生在郊外彻底放松了身心,在广袤的天地里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愉快地玩耍;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动物世界里徜徉。但一定要以有效活动为出发点,出发前明确参观目的,让学生带着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参观活动中。

例如,在组织学生去动物园观察各种陆生动物前,教师要做好资料准备工作,学生参观时在一旁作“讲解员”,引导学生对动物的生活习性、各器官功能等都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在带领学生去海洋馆参观水生动物和两栖动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几者的不同,想想为什么。用教师的有序组织和充分的资料准备,拓展活动内容,增长学生见识。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每个人对活动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而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2. 学生自发活动

学生往往会自发组织各种互动,比如,在教师节组织庆祝活动、在南方雪灾时组织爱心捐助活动、在天津爆炸事件后组织祈福活动等,还可以学生间互相约定进行团队比赛、班级竞赛等。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全程设计、安排的,也是学生主动思考后做出的决定。因此,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从中挖掘出可以联系到写作的生活材料。学生能自己做出这些决定,必然是因为有自己的感受。在活动过程中,又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体会,并获得实践经验。教师请学生以他们自发组织的活动为材料,进行记录、思考。学生有感而发,自觉、自愿地进行写作。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为了推动学生在写作中有感而发,教师首先要通过教授语文课本内容、阅读书刊、报纸等新闻信息使学生情感丰富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其次,联系学生切身生活进行交流、感悟,挖掘、创造学生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对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事情进行情境创设,使他们在多媒体演示、模拟表演和个人想象中加深体验,激发感悟和倾诉欲望,最终实现有感而发的写作。

(编辑:杨 迪)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语文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