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地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2016-06-17徐秋云

科技经济市场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课程资源文化遗产

徐秋云

摘要:西南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民族地区文化遗产融入课程必须把握六种策略,即针对性的小目标策略、现实性的生活化策略、持续性的自主化策略、保障性的政策化策略、实效性的有序化策略、经济性的信息化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遗产;课程资源

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决定了不同文化场域中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必定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文化场域中的文化遗产也具有不同的形态,西南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使适合区域实际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融入课程,使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这需要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策略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目标太宽泛、偏离现实、开发能力有限、文化课程资源管理环节薄弱等。如何提高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一项教学生活常规,是目前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结合现实,以贵州省为例,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1 针对性的小目标化策略

在数学上,有种先分解问题,再逐步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叫“逐步逼近法”,“逐步逼近法”给我们的启示是:大目标需要细化成一个个易实现的小目标。一般来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是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从而使全体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达到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即实现教学活动中真正的“学生参与”;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资源缺乏的问题;激发和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调动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这些目标都属于方向性的大目标,我们可以把大目标细化成小目标,例如,制定一项文化课程自己开发政策,学习一项民族工艺比如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了解一种民族风情比如仡佬族敬雀节,参与一次文化传承创新教育活动比如制作文化遗产日宣传展板,编撰一册民族文化遗产书籍比如梵净山志,开展一次实地考察活动比如贵州云山屯古建筑群的考察学习,加入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比如德江县傩戏表演协会等。所以,应结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来设定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同时应把大的方向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可落实的具有针对性的、易达成的小目标。

2 现实性的生活化策略

“生活化”策略是要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架起教育材料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拉近教育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具体来说,教师开发文化课程资源时,要注意调查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确定学生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文化课程资源。金钱杆是贵州省江口县土家、苗、侗、仡佬、羌等少数民族民间艺人世代沿袭传承的歌舞表演形式,该县附近的高校舞蹈课上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由熟悉金钱杆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表演,或者让对金钱杆感兴趣的学生通过学习后再进行表演。

民族文化融入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只注重“宏观文化”的不足,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应民族地区学生的现实文化生活,更加贴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课程对文化多元性及地域民族差异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个性需要,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

3 持续性的自主化策略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自主开发文化课程资源的能力,即具备自主将民族文化遗产融入课程的能力。自主性开发是培养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能够“主动参与,乐于研发,善于交流与合作”。当然,需要通过不断探索“为新课程改革所需要、为学校教育发展所服务、为师生所欢迎”的文化课程资源,例如,带领学生去梵净山、寨英古镇、西江千户苗寨等遗产地见习或实训,去进行文化体验,去读懂文化遗产。通过类似的方式,不断创新出“实践体验”、“交流互动”等新的开发模式,增强一线教师开发文化课程资源的动力和兴趣以及能力,从而改变过去“等、靠、要”的心态,自主承担起开发文化课程资源的责任。

要实现文化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我们首先必须建立文化专题研讨制度、文化保护保障制度、文化活动研训制度、文化档案管理制度和文化资源开发评估奖励制度;其次,建立课题管理机制,做到课堂教学课题化、教学指导课题化、校本研修课题化;再次,建立教师开发文化课程资源能力评估机制。建立教学资源库,及时分享教师开发的文化课程资源信息,对教师课堂利用文化课程资源的效果进行评估。

4 保障性的政策化策略

《新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曾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把时间和精力转向文化活动方面,对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关心,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极其重要的课题。由此,民族文化遗产融入课程提上日程,这是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政策导向。

除了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政策导向外,还应该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效果的政策保障。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要得到保障,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以及学校各学科教研室主任等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业务功底支撑是前提,作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主体,他们必须善于学习,勤于积累才能适应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把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室主任等作为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的重点对象,帮助他们提高文化课程资源主体开发意识。另一方面加大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重视师德实践环节,例如,通过参加“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大捷”、“突破乌江”等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体验活动,使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增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责任感,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去熏陶和影响教育对象。

5 实效性的有序化策略

从耗散结构理论角度看,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在引入负嫡流时会抵消系统内部的嫡增。对于潜在的和尚未开发的文化课程资源,应该避免出现无序化开发的状态出现。首先,重视激励开发。文化课程资源建设已经成了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应出面建设一个文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指导机构,建立一套与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经济、荣誉、职称评定相联系的激励机制,赋予一线工作的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其次,强化协作开发。一线工作的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了大量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教学素材,不少教师还建立了涵盖文化遗产知识相关的博客。以“文化遗产”和“博客”为名可以搜索到上千条相关的信息,所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运用示范、评比、奖励等方式引导教师的开发的同时,建立一套文化课程资源协作开发的机制,以避免重复开发,把重文化课程资源数量转变到重视提升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质量上来。

6 经济性的信息化策略

在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时,必须勤俭节约,尽量减少经费支出,充分利用学校、家乡、学生身边大量免费甚至闲置的文化遗产。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曾说,人们生活的历史首先是适应他的社区环境的生活和风俗,因为从小成长的环境塑造着他的习惯,形成他的文化信仰。具体来说,第一,利用历史文化遗址来充实语文、历史等课程教学资源。例如,通过让学生了解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六枝桃花洞、安龙观音洞出土的骨器角器来认识旧石器时代文化。第二,利用独特的喀斯特人文景观来充实地理、生物等课程教学资源。例如梵净山古老的地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其具有独特的山地风光。据了解是10-14亿年前的古老地层有冰川时期大自然留下的奇迹,繁衍着2600多种生物,其中有不少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成为人类难得的生态王国和动植物基因库。让学生惊叹的同时产生自豪感。第三,利用民族工艺文化充实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教学资源。例如向学生介绍民族银饰工艺、染织布艺、陶泥工艺等,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科技文化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和热情。第四,采用馆校合作模式,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充实有关课程教学资源。例如贵州傩文化博物馆主要陈列了部分明、清时期以来的各类傩神案画、傩面具、傩法器道具、法书以及国内外傩文化研究成果和傩文化活动等图文资料,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掘或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文化课程资源共享及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要求采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馆藏数据库,组织网络信息,建立虚拟馆藏资源,开发馆藏资源,构建馆藏电子信息资源局域共享体系。但是,一旦涉及到资源共享,必然会涉及经济利益,所以,应该构建适应本地区本校的经济性的文化课程资源共享信息化模式,尽量避免耗用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总之,应该让教师掌握从备课、上课到学生学业评价的各个环节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策略,使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变成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才能实现文化课程资源常态化开发的目标。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课程资源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