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航失联和亚航失事的报道行为看国内媒体的话语权缺失

2016-06-15隋岩赵晓晴

文化与传播 2016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

隋岩 赵晓晴



从马航失联和亚航失事的报道行为看国内媒体的话语权缺失

隋岩 赵晓晴

摘 要:伴随着话语权在国家综合实力中权重的提升,媒体作为话语表达的重要载体,其国际新闻报道能力已成为评判该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面。通过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对比中外媒体对马航MH370航班失联及亚航QZ8501航班失事事件的报道,国内媒体虽然可以做到及时到达现场并展开信息报道,但深度报道的积极性、分析力、新媒体使用能力及国际新闻的参与意识等方面明显不够,折射出媒体运作背后国家经济实力缺位及媒介生态环境欠佳。媒体报道能力和公信力的提升,是加强媒体话语权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新闻专业精神;话语权;国际新闻报道;国家经济实力

国内外主流媒体与其新媒体平台的发布内容、报道方向基本趋同,依据新媒体平台的发布内容可以对其所属媒体的报道行为及理念形成一个基本判断。因此,笔者选取新媒体平台内容为主要分析对象,辅之以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及相关文献进行案例梳理和分析,还原中外媒体对于两次航班失事失联事件的报道情况,以图找到中外媒体在国际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差异、原因、利弊,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中外媒体新媒体平台对亚航失事事件报道的对比

2014年12月28日上午,亚洲航空一架原定从印尼泗水机场飞往新加坡樟宜机场的飞机QZ8501于北京时间7:24分与雅加达空管部门失去联系。2014年12月30日,亚航CEO不幸宣布,QZ8501航班在爪哇海域坠毁。

从QZ8501航班失联到确认失事,有约两天时间处于失联和寻找状态,此间中外媒体均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的内容发布为统计样本可知,飞机失联期间,@央视新闻共发布30条与此相关的微博,其中原创信息9条,引用外媒信息10条,从报道内容来看,最新消息共24条,占比达到80%,有2条情感抒发型的发布。但值得关注的是报道信源与报道内容的交叉分析,如图1:

图1:@央视新闻 报道信源与报道内容交叉分析图

在24条@央视新闻发布的最新信息中,10条来自外媒转载,5条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仅有4条信息来自央视原创采访,由此可见中央电视台在国际性、突发性新闻的信息采写方面相较外媒还有差距,虽然是发生在亚洲地区的新闻,但在掌握一手信息方面存在信息不充分的问题。

同时,在社交媒体平台(Twitter)进行信息发布的@CNN Breaking News(简称@CNNBRK)账号,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突发新闻的推特账号,在QZ8501航班失联到确认失事间的相关内容发布,总计31条,统计结果如下图。

图2:@CNNBRK 报道信源与报道内容交叉分析图

从图2可知,在@CNNBRK发布的27条最新信息中,原创类信息有14条,占比37%,其次是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8条,占比30%,而转载信息占比最小。与此同时,笔者观察到,@ CNNBRK的推文发布中没有着重渲染情感的内容,且有2条来自专家的点评分析,重视程度和分析能力可见一斑。

传统媒体方面,通过央视4套和13套的新闻播报也可以看到,国内媒体在亚航QZ8501失联期间的相关报道多援引外国媒体已有的分析结论,如“CNN气象专家:遭遇严重雪暴天气或为失联原因”,较少呈现原创类的分析报道。

二、中外媒体新媒体平台对马航失联事件报道的对比

2014年3月8日,原定于自吉隆坡国际机场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于3月8日凌晨在马来西亚与越南的雷达覆盖边界与空中交通管制失去联系。2014年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马航MH370航班已经在南印度洋飞行终结。至今,MH370航班残骸仍未找到,但机上人员可能已经全部遇难,飞机失联原因尚未查明。

考虑到突发事件中72小时黄金救援与报道惯例,笔者选择了MH370航班失联头3天,即3月8日-10日间@央视新闻所发布的相关微博内容进行内容分析,见图3。从分析结果来看,MH370航班失联头3天内,@央视新闻共发布相关微博28条,其中原创内容18条,涵盖了最新信息、信息盘点、背景信息、辟谣信息等多个维度,从时效性和全面性来看,@央视新闻对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行为不乏可取之处。但在进行信息来源和信息内容的交叉分析后,不难发现,@央视新闻的原创信息中情感抒发类比重较高,在18条原创信息中,情感抒发类信息竟与最新信息一样有5条之多,同时笔者在进行文本分析时发现,来自外国媒体的信息质量较高,对事件发展的报道有重大意义。@央视新闻微博报道中事件信息本身和情感抒发的权重把控失调,背离了新闻媒体新闻发布的基本功能和职责,伴随着时间推移,亦被广大网民所诟病。

图3:@央视新闻 MH370失联报道信源与报道内容交叉分析图

虽马来西亚官方已经宣布MH370终结于南印度洋,但此次失联事件依旧有许多疑点,对此,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在内的国内媒体多采用援引外媒或外国政府部门发布信息的做法。反观外媒,除了例行发布各类官方信息,还充分进行相关采访,对官方存疑信息不断进行质疑和深度挖掘,在事件信息发布和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如《华尔街日报》通过美方调查人士,确定了航班在最后一次确认位置后,还飞行了4小时,并挖掘罗罗引擎线索披露飞机折返。BBC从卫星公司Inmarsat处,也得知飞机失联后仍在发送自动信号,意味着飞机失联后可能继续飞行超1000英里。《纽约时报》从美国线人处获得飞机西拐的数据。路透社从一名熟悉调查进展的马来西亚官员处得知,由于北部“走廊”各国尚未发现客机进入其领空迹象,客机“最可能”飞往南印度洋方向等。①朱凌子、于莎莎. 中外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的“存在感”剖析[J]. 新闻传播. 2014(6):108-109.以CNN为代表的外媒亦在事件发生后快速搭建模拟平台,邀请专家在节目中继续互动性讲演,一方面可以更加立体生动地进行专业展示,另一方面则便于公众进行理解。

同时,一些国外媒体如BBC,在事件热度过去后,制作了专题纪录片,如《HORIZON WHERE IS FIGHT MH370》一方面意在记录此次具有世纪意义的飞行事件,另一方面也将调查进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记录,邀请专业的工程师进行分析,力图还原事件发生场景,同时提醒世人事件中的疑点,以便进行后续的追访。

三、新闻专业精神缺失

基于以上关于亚航QZ8501失联失事事件及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媒体报道分析,可以看出中外媒体在报道态度和报道能力上存在一些差距。差距一方面会影响媒体本身公信力的树立,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国家话语权的发挥。这些差距首先表现在新闻专业精神的缺失。

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美国,至今没有一致的定义,从不同学者从不同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立场是对它有不同表述。微观上,它表现在新闻生产的操作中,如立足于事实,客观平衡的报道手法等。②周劲. 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探索[J]. 新闻大学. 2013(4):133-134其实,这些观点与其称之新闻专业主义,不如概括为新闻专业精神更为客观准确,也规避了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与争议。

计算结果显示,3月9日东直门换乘站客流拥塞高风险时段为07:15—10:00及17:15—19:30,基本上与早晚高峰时段重合,说明该换乘站在高峰时段内承受了较大的客流负荷. 在21:00—21:15时段,拥塞风险呈现小高峰状态(3类,较高风险),与基于实地调查确认的部分下班时间相对滞后的出行人群有关,证明风险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计算结果与前文的客流时变特征分析结果相吻合,同时有效地基于3类不同走向的客流数据,实现了15 min时间粒度的客流拥塞风险识别.

具体到本文所研究的两次飞行事件报道中,国内媒体的新闻专业精神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深入报道积极性及能力不足。国内媒体对于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报道方式更多的是记者“到达”官方指定区域,等待官方信息的发布,如马航新闻发布会和马来西亚政府、越南政府调查结果的发布等,停留在对已有信息进行编辑概述。此举看似逼近新闻一线,但实则没有深挖新闻信息,只是“拿来主义”。反观外媒,在如实传达各类新闻发布会信息的基础上,不断深挖马航及马来西亚政府所发布信息的疑点。如3月15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记者会上披露了马航失联飞机的两条可能轨迹,16日CNN即邀请美国气象学家查梅尔讲解航班如何被确定曾在两条弧线上出现过。③朱凌子、于莎莎. 中外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的“存在感”剖析[J]. 新闻传播. 2014(6):109.这样的深度挖掘,一方面可以令缺少专业背景的受众容易理解事件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官方所发布的信息有所证实,对其不实信息进行揭露。再如3月14日路透社援引不具名消息源报道称,军用雷达数据显示,失联飞机疑似蓄意偏离航道,飞越马来半岛前往印度安达曼群岛,“折返疑云”向着“被坐实”的方向发展,飞行员嫌疑严重,15日迫于媒体压力的马来西亚警方随即对正副机师住宅继续搜查。与此对比,国内媒体对突发性、国际性新闻进行信息深挖的意识、积极性和能力明显不如外国媒体,报道思维相对单一,新闻切入点不够多元等问题,随之显露。

二是新闻信息增量意识不足。新闻报道之于受众,其意义体现在时效性和信息性两个层面。互联网时代新闻的时效性倍增,信息传播效率快速提升,但新闻本身的信息量却不是一定增加。在两次飞行事件中,国内媒体均进行了多次信息盘点,对MH370失联报道时,@央视新闻 、@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官方新媒体账号更是按小时进行信息盘点,但信息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此外,大量转载外媒和官方信息亦引发了同质化信息泛滥,增量信息少的现象。信息盘点可以给受众较为全面地了解事件进展,转载信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高报道效率,但如果这种盘点和转载成为报道主流,则会造成泡沫信息泛滥。有学者在《内爆:不确定时代新闻生产的逻辑》一文中,将马航事件中国内媒体的新闻生产活动归于三个类别:内生产、衍生生产及转引式生产。①王辰瑶、汪子钰、范明. 内爆:不确定时代新闻生产的逻辑[J]. 新闻记者.2014(5):52-57.这样的新闻生产方式不会给事件报道和信息挖掘提供任何增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阅读同质化信息会降低阅读诉求和兴趣,不利于新闻传播。

三是谣言审查及辟谣机制有待建立。马航失联事件的报道中,因事件关涉重大、一手信息较少、信息获取难度较大等因素,为各类谣言提供了空间。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国内主流媒体均转发过不实信息,可见国内媒体信息核实环节缺失。而国外媒体在进行信息核实和辟谣方面则相对规范,如CNN确认一条消息的基本标准,就是至少要从两个消息源交叉求证真伪,消息源必须是可靠的,如果是来自官方的信息,要求是有一定级别的人,或者有官方确认,这些做法保证了媒体的权威性。②刘笑盈、康秋洁、刘雯. 从马航失联报道看国际新闻新竞争[J]. 新闻战线. 2014(5):15-16.

互联网时代,“抢”新闻的难度愈发加大。为了更快发布信息,部分媒体对于新闻核查力度相应降低,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的平台上,新闻发布可能就是简单的转发环节,新闻生产环节的信息核实很可能被忽略。纵观马航失联事件中的虚假信息,多包装以据外媒报道,而国内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平台的编辑则会轻信转发,助推谣言传播,其实此类信息的真假只需登录外媒网站即可查验。国内部分媒体在信息真实性核查方面能力较弱,使其在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中经常处于“发布谣言和辟谣”的危机中,媒体公信力和专业精神均有缺失。

四是国际性新闻参与意识较低。在亚航QZ8501航班失联失事事件中,国内媒体采用较为被动的报道方式,仅依靠各路官方发布信息和外媒的报道信息,原创信息相对较少,且分散在背景信息、便民信息、情感抒发等范畴,可见其相对消极的报道态度。而反观以CNN为代表的国外媒体,在出事地点、出事航班、机上乘客皆不牵涉其所属国家的情况下,依旧采用积极的报道态度,如CNN组织气象专家进行推测分析,派出记者跟进寻访,并在其官网的亚洲部分开设专题,进行信息集纳,足见其国际化媒体的作为和报道态度。

国际化媒体的打造要求媒体必须有放眼世界的高度,而非固守一国,在这个层面上,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意识有待提高。同时受制于海外记者站人数及采访能力,在国际性新闻的报道中,国内媒体很难与外媒进行抗衡,自然无法参与国际媒体议程,不利于媒体话语权的把控,同时也无法阻拦外媒报道强势进入我国的媒体报道议程。

四、新媒体新媒体使用偏差及话语权缺失

在两次飞行事件中,国内媒体均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及时的信息发布,从时效性把控上看,反应速度快,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和准确性。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在内容方面过于社交化、情感化,情感抒发类内容发布过多。社交媒体的使用的确需要“亲民”、“接地气”的运营思维,媒体腔的话语表述不适用于社交媒体的语境,所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媒体官方账号进行信息发布时确需调整话语风格,更好地贴合语境。在这方面,@人民日报账号曾一度因其接地气的语言使用和直面问题的内容表达而备受关注。但在这两次飞行事件的内容发布中,某些国内媒体过于抒情的表述却反而引发受众的反感,究其原因,是没有区分“形式”和“内容”的差别。

社交媒体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平实可信,所以在内容发布时使用口语甚至网络流行话语无疑更利于信息传播,但媒体本身的属性不能因此而被掩盖。作为媒体账号,首先要做的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即信息发布,其次才是适时适当地抒发情感,体现媒体的人文情怀。在这两次事件中,某些国内媒体的新媒体账号显然没有把控好两者关系与适用度,信息发布与情感抒发的权重相当,甚至情感抒发类内容的发布频率更高,难免引发受众反感,造成“媒体一直在祈祷”的负面印象。

二是报道行为偏差引发的媒体话语权缺失。福柯认为,话语可以赋予人一种权力,即话语权,在话语权语境下,某种话语具有影响他人甚至影响社会普遍共识的能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就可以决定话语的内容及走向。③韩江雪. 从新闻大事件看当今中国媒介国际话语权[D]. 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8.]对媒体而言,话语权源自媒体构建拟态环境的能力,当媒体的内容发布成为受众认知事件的信息来源,自然会为受众构建起信息环境,从而对受众的认知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互联网时代,众多媒体信息并存的情况使得单独一家媒体拟态环境构建功能逐渐衰弱,与之相对的则是受众的媒体选择性增强,受众会根据媒体能力及公信力等指标选择媒体,接纳其发布的内容。

国内媒体对两次飞行事件新闻报道能力的缺失及行为的偏差,使得公信力及专业水平饱受争议,相比之下外媒专业水平较高,加之国内媒体在信息发布上对外媒的依赖,使其很容易凭借其专业而优质的新闻报道内容,进入中国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中 ,进而影响中国受众的信息接受。长此以往,除了会造成中国受众依赖外媒的使用习惯外,更会变相打压中国本土媒体,使中国媒体在国内的公信力受到影响,更无法拓展海外影响力,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媒体。

五、对国内媒体的建议

对两次飞行事件、特别是对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中外媒体表现的差距为我们提供了对比和反思的机会。如何更好地设置报道议程、挖掘新闻信息增量、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以有质量的“硬”新闻抢占先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是增强新闻报道能力与国际新闻报道积极性。国内媒体要想拓展更多的海外市场,提高自身的话语引导权力,不能被动地等待信息,不仅要到现场,寻找新闻源,提高国际性新闻报道的参与度和新闻敏感性,还要解读已有信息,提高分析能力,提高信息增量。在生产环节应制定相应的新闻生产流程标准,规范新闻生产活动,特别是要重视对信息真实性的核实,从源头上防止刊发谣言的新闻生产事故。

新媒体平台的使用也应规范,除了提高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意识,还应平衡新闻报道和情绪抒发的比重,寻找合适的契机表达人本关怀,在打造媒体客观公正形象之余,为媒体添加人本关怀的色彩,为公信力及道德层面的真诚性打造提供助力。

同时,从选题策划、提升记者报道能力、扩大信息收集范围等层面入手,提高对国际话语权把控的重视,积极参与国际性新闻报道,不断提升自身在国际新闻特别是突发新闻方面的报道能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媒体而非简单的国际新闻翻译器。

二是重视国家经济发展与媒体打造的关系。国家经济实力会对新闻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重大新闻往往会和众多产业发生关系,为新闻报道提供足够多的一手信息,在加快新闻传播效率的同时,也会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所以发展中国家媒体能够获得话语权权的重要基础依旧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当然也不能忽视政治、文化等因素对媒体行业发展的影响。唯有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新闻媒体才能实现话语权的提高,为打造国际化媒体提供坚实的基础。

基于新闻资源的垄断,外媒议程设置功能愈发突显,结论性论断多由外媒发布,把控了国际新闻报道的整体格局。提高中国媒体话语权和话语质量,不仅是新闻传播的问题,甚至关系到政治、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国际认同等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凌子、于莎莎. 中外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的“存在感”剖析[J]. 新闻传播. 2014(6)

[2] 周劲. 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探索[J]. 新闻大学. 2013(4)

[3] 王辰瑶、汪子钰、范明. 内爆:不确定时代新闻生产的逻辑[J]. 新闻记者.2014(5)

[4] 刘笑盈、康秋洁、刘雯. 从马航失联报道看国际新闻新竞争[J]. 新闻战线. 2014(5)

[5] 杨保军. 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的可能选择:发展新闻专业主义[J]. 国际新闻界. 2013(3)

[6] 冀爽.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美媒体话语权冲突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1(5)

[7] 吴飞、吴风.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6)

[8] 马少华. 媒体的实力是什么[J]. 新闻战线. 2014(5)

[9]韩江雪. 从新闻大事件看当今中国媒介国际话语权[D]. 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 陈薇. 马航事件失误报道频频 不少媒体成谣言放大器[EB/OL]. http://www.chinanews.com/ gn/2014/03-19/5968932.shtml. 2015年1月19日访问.

[11] 袁震宇、周劼人. “‘官媒’人眼中的MH370”[EB/OL]. http://www.zhongguowangshi.com/ tvinfo.aspx?id=45931&typeid=15. 2015年1月20日访问.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5

作者简介:隋岩,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赵晓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话语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耗材两票制来袭临床话语权或将受抑
县(市)级广电媒体如何在本地舆论中把握话语权
自媒体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