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障碍与对策

2016-06-14刘彬

关键词:心理特点教学措施初中物理

刘彬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里特点,并有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增进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心理特点,教学措施

【分类号】G633.7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效课堂。

一、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特点与障碍

1、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虽然初中生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并且在学习物理之前他们也已有了对物理的感性认识。但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初中生刚接触物理时学习的兴致很高,但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就会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在屡遇失败之后,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逐渐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于学生自身,首先,物理学涉及的内容广泛 ,概念抽象、难懂,而且具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 ,这就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而这一阶段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不强,很难区分物理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其次,初中所学的各个学科的横向联系也会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难点。最后,如果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重视理论讲解,忽视实际实验等,也会使学生感到上课枯燥无味,产生心理障碍,丧失应有的自信心。

2、学生运用能力差

在长期的物理教学中还发现学生不光是对物理知识的不理解,更多的是对物理知识的运用以及如何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他们浮想联翩,学生大都具有浓厚的兴趣, 但这种自豪感和迫切心情只是短暂的, 当他们满怀信心地进入课程学习后,发现物理知识的应用那么广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那么多预想不到的新情况,理论与实际之间有那么大的差距。面对那些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他们常常会产生诸多困惑:知识学得明明白白,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去解答;考试后自我感觉良好,可成绩却不佳;知识结构非常清晰,可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入手, 致使物理学习陷入很盲目的境地,不知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 于是一部分学生就会对生动的物理现象、 物理知识感觉麻木,甚至是厌烦。

3、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定势给物理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

思维定势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干扰着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给物理规律的教学带来困难。 如,有的学生认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理由是由于液体内部的压强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 再如讲摩擦力这一节时好多学生认为推水平面上的物体时若推不动就是推力小于摩擦力这种思维定势很难改变,这要求教师让学生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到位,只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将是平衡力, 既然推不动物体,物体就是静止状态则受到的力就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摩擦力就等于推力。

二、教学措施得当,方能有效教学

1、丰富学生表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本“惯性、惯性现象”一节中,有一个小车上的木块在小车突然停止时向前倾倒的实验。为了研究学生的物理想象能力,我们把该实验加以改动,设计为一道理想化形象的试题:“木块立在平块小车上、小车与木块间无摩擦,小车与木块一起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而停止时,木块将会怎样?”有很多学生都回答向前倾倒。这说明,它们只是从简单地记忆表象出发来解决问题,而没有想象问题给出的理想化形象:在小车受阻后,木块由于惯性仍以原有的速度沿无磨擦的小车平面向前滑动。初中生也容易出现把动态问题凝固为静态问题的想象障碍。他们头脑中的物理图景倾向于以静态的画面的形式出现,抽取动态过程中的一幅画面来说明整个过程,从而因片面性而出现错误,例如:当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时,出现想象障碍的学生常常注意静止状态而忽略运动状态,头脑中只形成一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图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做好《大纲》规定的各个实验和演示,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观察分析事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教学内容由“静”变“动”从而更形象,更逼真。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发展其想象力。

2、联系日常生活 ,引发物理知识的共鸣

很多的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看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引发共鸣。例如,学习“惯性”一节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我们拍打衣服灰尘就会落下来呢”“急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为什么会向前倾倒呢”,向学生提出他们熟知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到很多以前知道的东西原来都属于物理知识,这样必然会产生对物理的兴趣,增加听课的兴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实际问题,产生了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用心学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决“一灯多控”的问题。

3、理论实践相结合学习

实践活动是应用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从认知角度看,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迁移过程,通过迁移,使学生不囿于“初态知识”,能从更广大的范围去把握概念、原理和规律.而实践活动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在应用性实践中,能够使不熟悉的知识成为熟悉的知识,使没有完全理解的知识理解深刻.只有在实践中,背景知识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联系着,才能使概念间的可辨别程度提高.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掌握由已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策略.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的要求和时间的分配,开展第二课堂,搞实践调查,搞小制作、小发明,学写小论文,反馈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做到“实践———认识———再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始终感到学无止境.

总之,在教学中,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不能只讲结论,必须注重学生的探索程.采用新型教学模式:“指导———自学”式、“引导———发展”式、“参与———活动”式,这些教学模式本质上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实践性原则,强调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只有“下水”实践,积极活动,方能使知识的掌握更刻,认知结构更完备,运用更灵活。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教学措施初中物理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MOOC在高职公选课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初中语文活动式教学分析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