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2016-06-13范姣平

当代医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负性心肌梗死情绪

范姣平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范姣平

目的 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观察护理前后2组患者SDS、SAS评分的变化,观察护理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同时比较2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分别为(41.84±3.26)和(42.75±4.90)分,对照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分别为(52.09±4.87)和(54.89±5.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以及情绪4方面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0%和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模式可大幅度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负性情绪;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十分常见的疾病,发病后患者的心脏心肌会出现急性缺血和坏死[1],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十分大。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其年龄阶段、扮演重要的家庭角色而容易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影响治疗的积极性,需要引起临床的重视[2]。因而实施有效的护理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增强治疗效果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12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成2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8~60岁,平均(45.2±7.5)岁;合并症:高血压42例,糖尿病18例;学历水平:高中和高中以上19例,高中以下41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7~59岁,平均(45.9±7.7)岁;合并症:高血压41例,糖尿病19例;学历水平:高中和高中以上18例,高中以下4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用药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展开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同时联合优质护理与按摩等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加强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讲解疾病的可治疗性,减轻患者抑郁、焦虑、紧张的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2)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补充充足的无机盐、维生素以及碳水化合物,适当摄入脂肪,遵循少量多餐的饮食原则,让患者戒除烟酒,饮水量则控制在每天2000mL左右,体质量的涨幅需低于2kg/周。(3)运动护理。患者可根据心功能的分级情况展开适度的运动,防止剧烈运动,从而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4)自我监测。提高患者与患者家属的监测能力,早期发现身体的不适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并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法。(5)按摩护理。按摩手法包括指揉法与指按法,穴位包括天枢、支沟、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按摩以出现轻度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摩2min左右,每天2次;患者仰卧,两腿屈曲,手掌顺结肠方向按摩,每天2次,15min/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前后2组患者SDS、SAS评分的变化[3],观察护理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的变化,主要包括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以及情绪4方面的评分,同时比较2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DS评分、SAS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比较(x±s,分)

2.2 生活质量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以及情绪4方面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分)

2.3 护理质量满意度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0%和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类型,最近几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胁十分大[4]。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心肌梗死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负性心理情绪,因而提高护理质量从而改善心肌梗死患者不良情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

中西医结合护理有利于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心理状况的变化,从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自身适应力[6]。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护患关系,缩短病程、改善患者症状,进而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7]。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能够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轻心理障碍对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加强自我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防止病情恶化而影响治疗效果。按摩天枢、支沟、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穴位能够起到生气化血、调理脾胃的作用,按摩腹部则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的发生[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显著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各项评分,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综上可知,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模式可大幅度提高护理治疗,减轻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

[1] 石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特点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16):41-42.

[2] 杨少慧,李艳红.人性化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内科治疗中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0):79-81.

[3] 陈小欢,吴志华.心理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91-92.

[4] 张玲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探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175-176.

[5] 梁爱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165-166.

[6] 綦甲清,陈书艳.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5):173-174.

[7] 陈汉霞,冯叶绿.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3):173-175.

[8] 李常乐.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3):47-4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6.084

安徽 241000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范姣平)

猜你喜欢

负性心肌梗死情绪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