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贫困大学生现状调查分析

2016-06-12尚久

考试周刊 2016年40期
关键词:现状调查民族地区

尚久

摘 要: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民族地区的高校贫困生现象尤其突出,并且人数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如何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增强其生存与发展能力是高校办学过程中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本文通过对办在“老少边山穷”地区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贫困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高校贫困大学生 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涉及我校34个专业的一、二、三、四年级学生。

2.统计与分析方法。

数据的分析主要是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分析方法主要采用频次分析法、交叉分析法和百分比统计法。

二、结论与分析

1.贫困生基本情况。

(1)数量大。在调查对象中,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的贫困生占43%;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的特困生占21%;贫困生面广、量大、贫困程度高。

(2)比例高。2013年贫困生占在校总数的37%,特困生为16%;2014年贫困生占在校总数的45%,特困生为23%。近年来,随着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总人数逐年增加。

(3)致贫原因多样。一是家庭无劳动力者;二是家庭多子女者;三是家庭突遭不幸变故或遭遇自然灾害者。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农村,其中“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占58%,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城市下岗职工子女占9%。近年来,因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家庭收入急剧下降,城市和城镇贫困生逐年增加。

2.贫困生家庭情况。

(1)普遍为大家庭。从贫困生的家庭组成的人数看,贫困学生的家庭成员数平均在5人左右。其中,有25%的家庭成员为4人,13.3%的家庭成员为5人,11.8%的家庭成员为6人,16.7%的家庭成员为7人,还有1.7%的家庭成员为8人。

(2)近两成父母双亡或一方去世。从家庭结构看,18.3%的家庭是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而且8.3%的家庭至少有一个高龄老人需要赡养。

(3)父母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调查表明,36.2%的父亲只有小学及以下学历,而母亲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比例更是高达75.5%;只有2%的父亲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而母亲则没有。从父母的职业看,将近58%的贫困生父母在家务农,17%的母亲处于失业状况,6%的父亲处于失业状况。也就是说,有接近七成的贫困生是来自于农民和无业失业家庭。

(4)七成家庭入不敷出。这些贫困生的家庭年收入不到4000元的就占到38.3%,4001元~6000元的占35%,6001元~8000元的占15%;家庭支出超过8000元的就占到七成左右。调查表明:平均每个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至少要8000元以上。这表明,每年仅学费和生活费两项支出,就使得90%左右的贫困生家庭处于严重负债状态。调查表中“家庭收入较少的原因”,有41.7%的贫困生选择了“无增加收入的途径”,25%的贫困生选择了“家乡所在地贫困”,16.7%的贫困生选择了“家人残疾或患病”,而选择“单亲或父母双亡”的也有18.3%。

3.生活学习状况。

(1)消费水平低,经济来源不稳定。在调查的贫困生中,每月消费150元以下的占8.5%,每月消费151元~250元的占21.4%,每月消费251元~350元的占26.4%。30.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消费偏低,4.5%的学生认为太低了,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支持贫困生开支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父母借债)、助学贷款、亲友资助和家教、兼职、打零工等勤工俭学收入。

(2)无法妥善处理好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贫困生一进入大学校门就要为各种学习、生活费用操心,课余打工成为一部分贫困生的首选,而相当多的贫困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和勤工俭学的时间。一方面,学生这些勤工俭学不可能得到很高的工资,其中大多数的工种不能学有所用,浪费时间、精力,耽误学业,甚至有部分学生勤工俭学赚来的钱还不够交重修费,得不偿失。另一方面,这些涉世不深、缺少生活经验的贫困生容易被表面的东西迷惑,有的不能理性区分、看待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导致价值观、人生观扭曲。

(3)社交活动少,交际、形象建设需求少,基本需求多。贫困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解决个人学习、生活问题,几乎没有社交需求和形象建设需求。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没有空闲时间,社交活动很少。有66.2%的贫困生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生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生有休闲、娱乐活动。贫困生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因而有56.6%的贫困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4)学习生活现状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调查显示,66.2%的贫困生在学习上刻苦求学、自强不息,具有很强的上进心和求知渴望,在生活上勤俭节约,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其中有大部分同学都想早日工作为家庭分忧。各班学习尖子中不乏大量贫困生,有的班贫困生获奖学金的比例高达70.8%。但不能忽视的是,还有近30%的贫困生没有获得过奖学金,有8.8%的贫困生在学习上没有目标,经常补考,有的甚至面临学籍处理。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诚信教育,发挥助学贷款作用。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国家的资助方式,对解决贫困生的求学问题起到根本作用,而且它必将是未来经济援助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抵押的个人信用贷款,因此我国大学生缺乏还贷信用便成了这一有效方法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加强诚实教育、感恩教育,推进全社会信用法制建设是完善经济援助的保障。

2.建立多渠道的资助网络,争取社会支持。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仅靠国家和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慈善机构、爱心人士、团体、校友等)的支持,将社会资本引入高校助学体系中。动员社会力量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建立帮困助学的长效机制。如引导爱心企业和个人在高校设立专门面向贫困生的奖学金或助学金。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的竞争,使扶贫帮困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引导企业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专门提供给大学三年级以上和研究生二年级以上贫困生实习,适当提高实习补贴。

3.增设学业援助,全面提高贫困生的“造血”能力。

所谓学业援助是指在课程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的援助。由于贫困生大多来自于老、少、边、穷地区,他们在城市生活技能、必须工作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如果不给予一定的帮助,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感到技不如人,缺乏自信,进而导致学习、就业的各种困难。这些问题靠经济援助、心理援助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在整个援助体系中应对贫困学生的学业问题引起足够重视,提供应有的帮助。这有助于贫困生自立、自救。

4.以人为本,为贫困生全面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创造和谐环境就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催人奋进,也可以让人消沉,既能够引导人和谐,又能够导致人偏激。贫困生虽然在经济上困难,但他们一样有自尊,希望能够生活在平等的、和谐的环境中。因此,社会除了要关注贫困生的学费、生活费外,更要关心贫困生的大学生活,要创造隐形援助的社会大环境,还要创造条件,缩小、消除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环境、文化资本差异,使贫困生能公平面对社会的挑战,教育部门应该把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尽可能消除早期学生之间的文化资本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张秋梅,吉峰.我院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35(5).

[2]周灵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6).

[3]李树宇.浅谈高校助困育人[J].教育视点,2008(8).

猜你喜欢

现状调查民族地区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