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2015年度玉米种植成本与收益情况调查分析

2016-06-04董书权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6年2期
关键词:结构调整收益玉米

董书权

摘要:对辽宁省2015年度玉米种植成本、收益及结构调整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下调对农民种粮收益及2016年粮食生产的影响,并针对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辽宁省玉米生产调控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种植成本;收益;结构调整;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2-0068-04

日前,国家发改委、粮食局等四部门联合下发通知:2015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但2015年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下调为2.000元/kg(国标三等质量标准),比2014年2.260元/kg的最高水平下调了11.5%。为及时掌握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下调对农民种粮收益及2016年粮食生产的影响,对辽宁省玉米种植成本、收益及结构调整意向进行调查分析。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1) 辽宁省普通农户、种粮大户、合作社等不同经营主体2015年玉米单产水平、销售价格、种植成本、收益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2) 辽宁省玉米种植调整计划及2016年农作物种植意向。

3) 辽宁省农民及基层农业干部对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意见和建议。

1.2 调查方法

采取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相关情况和数据资料。

1) 全面调查。统一制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表,通过辽宁省农情信息调度系统,经“县—市—省”逐级分析汇总、整理上报,对玉米、水稻产销及成本收益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全面数据。

2) 抽样调查。根据玉米、水稻优势区域布局,选取代表性较强的新民、开原、阜新、大洼4个县,深入实地开展重点抽样调查。在每个抽样调查县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乡镇,每个乡镇分别走访有代表性的3个普通农户、2个种粮大户、1个合作社,采取座谈会、入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共走访或调查农户(含合作社法人)及基层农业干部80余人,填写调查表90余张。

2 调查结果

2.1 玉米单产水平

尽管2015年局部地区遭受严重干旱,但由于农业防灾减灾措施及时有力、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全省玉米生产与2014年相比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据初步测算,玉米全省平均产量为431.5 kg/667 m2(折标准粮,下同),比2014年高17%,比常年低4%。

从不同经营主体来看,种粮大户、合作社等规模化种植的大户(以下简称大户)种植玉米单产水平普遍高于普通农户。大户种植玉米平均产量为569.0 kg/667 m2,比全省普通农户平均值高37%。

2.2 玉米价格

当前,全国产区平均磅秤收购玉米价为1.768元/kg,辽宁省价格略高于全国水平。其中,粮库收购价平均为1.968元/kg;市场收购价平均为1.860

元/kg,比粮库收购价低0.108元/kg。农户出售价平均为1.720元/kg(自然水即湿玉米平均售价约为1.480元/kg),比2014年降低0.340元/kg。

2.3 玉米种植成本概算

玉米种植成本主要包括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产生的物化成本,雇佣人工、机械进行整地、播种、收获等产生的人工成本,以及大户转包租地产生的地租费用。

普通农户平均每667 m2总成本为482元。其中:物化成本237元(包括种子56元、化肥144元、农药24元、其他13元);人工成本245元(包括整地43元、播种41元、收获105元、其他56元)。

大户平均每667 m2总成本为1 045元(比普通农户高563元)。其中:物化成本221元(厂家直销、批量购买,价格优惠);人工成本193元(使用自有机械,成本降低);转包地租成本631元。

2.4 玉米种植收益核算

普通农户玉米平均每667 m2产值710元,减去成本482元,直接纯收益为228元,加上70元左右的政府补贴资金(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以下简称三项补贴),实际可得300元左右纯收益。

大户平均每667 m2产值1 001元,减去成本

1 045元,直接纯收益为-44元(绝大多数大户未得到三项补贴资金)。若雇有长期工,减去工资,损失更大。

3 存在的问题与影响

3.1 玉米价格降幅明显,种粮农户惜售观望

2015年11月第1周,玉米全国产区平均磅秤收购价为1.768元/kg,比上周1.784元/kg下降0.93%,比10月1.786元/kg下降1.04%,比2014年同期2.260元/kg下降21.78%,降幅较大。尽管东北地区受临时收储政策影响价格略高于全国水平,但省内粮库玉米收购价和市场收购价在秋粮上市到11月初一直在下降。其中,中储粮辽宁各直属库10月12—18日平均收购价为1.988元/kg,10月19—25日为1.984元/kg,10月26日—11月1日为1.968元/kg,呈小幅下降趋势,与2014年同期2.260元/kg相比,下降了12.90%。农户出售价比2014年同期下降0.340元/kg,降幅达到16.50%,平均每667 m2减收147元。

虽然11月1日临储启动,带动省内玉米收购价格有所回升,但一是涨幅太小,农民在等待继续涨价;二是2015年启动时间比往年提前20 d左右,最高气温还在0 ℃以上,农民不急于出售玉米。因此,一些地区出现了种粮农民惜售观望的现象。

3.2 种粮比较效益降低,规模生产尤为突出

2014年,辽宁省部分地区遭遇了严重干旱,玉米单产受到影响;不过,由于玉米临储价格达到历史最高的2.260元/kg,农民种玉米收入虽然受到旱灾影响,但平均损失不大。而2015年,在辽西、辽南等地连续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玉米价格的下降无疑是雪上加霜。据测算:普通农户种植玉米每667 m2减产4%导致减收32元,价格降低0.340元/kg导致减收147元,合计179元,与正常年景纯收益407元相比,收益下降幅度达43%。大户玉米生产受到的影响更大,一是2012—2013年风调雨顺,产量高、价格好,种粮收益比较理想,农民毁约要求提高地租的情况十分普遍,平均每667 m2涨幅约78元;二是干旱等灾害导致单产下降,平均每667 m2较常年减产55 kg,按1.760元/kg计算,则每667 m2减收97元;三是影响最大的粮价下降,按当前每千克同比降低0.340元计算,每667 m2减收达190元。3项共计365元,平均收益降幅达89%。按此计算,13.3 hm2(200亩)的大户损失7.3万元,66.7 hm2(1 000亩)的大户损失则达36.5万元。

3.3 盲目种植后果显现,结构调整出现契机

2008年国家开始在东北实施临时收储,玉米价格逐年上涨,农民开始大量种植玉米。辽宁省玉米播种面积从2008年的188.5万hm2猛增到2014年的233.0万hm2,年均增长达7.4万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从62%提高到72%。尽管国家对进口玉米实施配额,但玉米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和“国粮入仓、洋粮入市”等问题逐渐显现,造成东北玉米库存逐年增加、财政负担不断加重,同时下游加工企业、消费者也都付出了较高成本,最终粮食价格下跌,农民收益受到严重影响。

尽管种植玉米比种植其他作物省工省力、管理方便、销路有保障,但由于过去几年新增玉米大多是挤占了基础设施较好的水田,加上玉米受旱后单产容易下降、价格也在降低,现在部分农民开始打算改种其他作物。例如,阜新县庆年家庭农场计划从1 866.7 hm2玉米种植面积中调出66.7~133.3 hm2发展食用葵花;并初步打算扩大地瓜粉加工厂规模,若能实现也将需要调减66.7~133.3 hm2玉米来种植地瓜。

3.4 良种良法应用不足,种植水平亟待提升

玉米单产水平是种植收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辽宁省作为处于“黄金玉米带”上的玉米主产区,2013年玉米平均单产为464.1 kg/667 m2,仅比全国平均单产401.1 kg/667 m2高15.7%,比相邻吉林省528.9 kg/667 m2低了14.0%。而通过近年来开展的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发现,辽宁省多数地区玉米单产在不受灾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达到800.0 kg/667 m2。究其原因:一是规模化程度低,良种良法未得到有效推广应用。截至2014年底,辽宁省土地流转比例约25%,低于全国近30%的平均水平。户均耕地规模小,普通农民种植玉米收入少,对种田不重视,许多农户是“五一”种、“十一”收,其他时间外出务工,玉米基本弃管,根本谈不上应用先进技术。这种情况下,农业部门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进行良种良法推广与应用的难度也比较大,无法帮助农民提高玉米生产水平。二是粮食规模化生产未得到有力扶持,原有的三项补贴资金分别通过“一卡通”直接发给农户,而真正购买良种、农资并进行粮食生产的大户却没有得到资金支持,加上成本增加,一些大户很难有能力增加投入选用良种良法、应用先进技术来提高玉米种植水平。

4 相关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风险防范意识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由于不了解国家粮食价格、补贴政策及托市价格面临“天花板”等相关信息,不了解玉米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价格倒挂、原粮与成品粮价格倒挂的复杂情况,不了解“国粮入仓、洋粮入市”、财政负担沉重、加工企业难以为继的严峻形势,对粮食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缺乏判断,一味盲目扩大种植,结果遭受降价损失。对此,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和农业、粮食部门对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供需形势加强研究,准确掌握国家粮食补贴政策调整方向和市场供需形势变化与价格走势等相关情况;二是建议各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地方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作用,积极拓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宣传渠道,及时发布并大力宣传惠农政策及其调整方向、粮食价格市场行情与走势等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农民风险防范意识。

4.2 完善惠农政策,重点扶持粮食规模生产

近几年来,国家连续出台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政策,通过调查也发现,粮食规模经营在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食生产等方面确实效果明显。因此,建议有关部门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尽快完善具体扶持政策,制定政策时积极与山东、湖南等试点省份交流并学习经验,做好扶持对象筛选、标准界定和具体补贴政策研究,防止出现不种粮或不种地依然享受三项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大户却得不到补贴支持的现象。切实将补贴资金重点向真正从事粮食适度规模生产的经营主体倾斜,增强三项补贴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体现国家“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的原则,充分发挥三项补贴政策调动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同时,建议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减少由于合同本身不合法、不合理或有漏洞导致中途随意解约而损害农民或大户权益的现象。

4.3 转变发展方式,科学指导种植结构调整

据气象资料显示,1971—2014年,辽宁省玉米产量形成关键期干旱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西部和南部干旱频率高达55%~77%。结合成本、收益情况,以减少玉米(大田籽粒玉米)播种面积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建议全省各地要因势利导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开展结构调整。一是调减辽西、辽南易旱地区和土地贫瘠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指导改种耐旱、耐贫瘠的杂粮、杂豆、花生和青贮玉米等适宜作物;二是在光、温、水、土等条件较好的中东部等地区,指导改种大豆、蔬菜、中草药或青贮玉米等其他作物,积极发展粮—菜、玉米—大豆等作物轮作、间作或套种;三是在“水改旱”等水稻优势区,在农业用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修复原有机井、沟渠等基础设施,重新改回水田种植收益相对稳定的水稻作物。同时,建议有关部门适时出台支持政策,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及农业技术推广与指导、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方面对种植结构调整给予积极支持。既遵循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防止农户盲目扩大某些作物种植导致供大于求、价贱伤农,促进种植结构科学、合理、可持续调整。

4.4 强化技术集成,挖掘技术增产增效潜力

调查发现,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服务指导、整合支农项目资源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比较显著。例如,开原市宏大土地集约化种植合作社2015年种植了226.7 hm2玉米,按农业部门指导,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应用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技术,在大旱之年产量也达到了800.0 kg/667 m2的高产水平,周边农户纷纷前去观摩学习。

因此,一是建议全省及各地以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增加配套资金,扩大覆盖面积,有效整合耐密、抗旱等优良品种推广与土壤培肥改良、病虫害统防统治、保护性耕作与土壤深松等先进技术推广项目,充分发挥高产栽培模式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不断突破玉米种植技术瓶颈,提高增产技术能力。二是建议积极探索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的发展模式,不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积极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同时,加快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速度,解决粉碎还田、配施氮肥和腐熟剂、机械整地等难题,形成一套成熟、可靠的技术,在解决秸秆焚烧困扰、实现农业和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挖掘玉米增产潜力。

参考文献

[1] 范少玲,史建民.中美玉米种植成本与收益比较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1):241-244.

[2] 唐昊.2012年玉米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分析[J].四川物价,2013(1):30-31.

[3] 陈甜,史建民.山东省玉米种植成本收益变动趋势分析:1998—2009年[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5-48.

猜你喜欢

结构调整收益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勵駿首季收3.5億跌3.7%
建设银行利增6.1% 日赚6.2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