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新闻、宣传三个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016-05-30曹仁义

中国广播 2016年1期
关键词:宣传新闻关系

曹仁义

【摘 要】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新闻业的基本概念有三个:信息、新闻、宣传。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三个基本概念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对时下新闻工作很有指导性。

【关键词】信息 新闻 宣传 关系 宣传味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新闻、宣传这三个概念,是我国新闻工作最基本的三个概念,我国新闻工作者必须弄懂,弄不慬,工作就要出问题。许多新闻从业者,干了几十年还没弄懂这三个基本概念,经常把它们混为一谈,把普通信息当成新闻,把新闻当成宣传,弄得新闻报道宣传味十足。本文将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分别阐述三个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一、信息是什么

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要素,这是现代哲学对世界的准确认识。信息成为构成世界的三要素之一,是由于自然科学中“信息论”和“控制论”两种理论的发展。对信息概念的研究,大大丰富了这一概念的现代意义,使它的价值和影响由自然科学进入到社会科学,并上升为哲学范畴。

“信息论”概念最先的阐述来自于1948年美国教育家、通信工程师申农(Claude Elwood Shannon)的奠基性著作《通信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里,申农为信息下的定义是:“信息是不肯定程度减小的量。”即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中不肯定程度减小的量就是信息。比如:人们对雾这种天气的认识,就是一个逐渐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人们认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点飘在空中就是雾。80年代之后,人们发现雾中不仅有水蒸气,还有大量烟、尘微粒与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点在空中一起飘浮,这种混浊之气对人体有害,自然科学称这种混浊之气为“霾”。由此可见,人们对雾的变化认识,得到了“霾”的信息,这就是不肯定程度减小的量。

“控制论”的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wner)。他认为,“信息是主客观交换的内容的名称。”意思是,人的主观世界在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又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就形成了交换,这种交换的内容就是信息。例如:正在下雨,人的主观世界感知了,就要打一把伞或者穿上雨衣,打伞穿雨衣就是反作用于客观世界。雨、打伞、穿雨衣等都是信息。

从上述可以看出,“信息论”和“控制论”两种理论对信息的认识,使“信息”上升为一个哲学概念。世界万物均处在运动中,事物运动的分分秒秒及其状态都可用信息来陈述,这两门自然科学对信息的认识完全符合唯物论辩证法,也可以说,信息是表示事物状态和运动状态的普遍形式。信息本身不是物质,但任何物质都可以产生信息,信息与物质一样,都是客观存在。

总之,信息就是世间万事万物在运动中显示出的一切讯息。事物每时每刻在运动,信息每时每刻在显现。

二、信息与新闻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新闻与信息的本质属性相同,其内涵都是事物运动显现的讯息。信息的外延比新闻大得多,人的五官能感知的都是信息,它可以由一个眼神、一个手式、一种声音、一种味道等方式表现,也可以由图画、文字、语言等多种载体传递。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新闻。首先,新闻由于有个“新”字,能成为新闻的信息在时间上必须是新的,是受众预先不知道的,在内容上是有新意的。其次,能成为新闻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信的,这是新闻的生命。最后,新闻是为大众服务的,新闻反映的信息必须让大众觉得有意义,因为有意义的新闻信息才值得与公众分享并产生一定的舆论影响。

属于新闻的信息必须遵循新闻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反复出现,形成稳定的轨迹。新闻运作中有四条新闻规律:一是新闻信息的个性越鲜明越好,即此类信息非常新鲜,不同于一般。二是新闻信息的共性越深广越好,即此类信息普遍意义大,社会中多数人关注,如是小事,须小中见大或者外延虽小,但内涵大。三是新闻信息的发生与发表之间相隔越近越好,即此类信息一出现就即刻被报道出去,越快越好。报道得快,新闻性强,报道慢了,新闻就变成了旧闻。广播电视与平面媒体相比,在报道呈现上有速度优势,重大信息出现可以同步直播。四是新闻信息的现实性消逝得越快越好,此类信息应是“易碎品”,一经报道,现实性就随之消逝,就像学者所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与飞速变化的客观世界相适应,也符合新闻这一事物的本质要求。在这条规律面前,广播电视显出了弱势。一条新闻信息在报纸上刊发一次就可以了,一条相同的新闻信息不会在同一张报纸上再出现。而广播电视就不同了,广播电视是线性媒体,一天24小时随时都有新闻节目,但人们不可能一整天都在听广播看电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新闻,重要新闻要重播,重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符合广播电视稍纵即逝的特征。但现在对新闻源开发不够,记者水平、力量不足,一条普通新闻常常要在同一频率重播二十余次,甚至达两天,这就人为地拖延了新闻信息现实性消逝的时间,不仅不符合第四条新闻规律,而且给受众的收听或收看带来了重复性的印象。

三、新闻与宣传

宣传这个概念,我国新闻工作者十分熟悉,但是,有不少人把宣传和新闻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虽有关联却内在很不同的概念。

宣传的定义是:个人或团体通过传播媒介表达自己的观念以影响受众的态度和思想的社会活动。在中国古代,宣传是“宣上命于下”之意。《三国志· 蜀志· 彭羕传》中有语:“先生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这里的“宣传”即“宣上命于下”,也就是“传达”的意思。英语中宣传一词为Propaganda,其拉丁词根为“植物栽种及接木”之意。现代意义中宣传概念的“传播观念”含义始于西方宗教的传教活动。在1622年,罗马天主教教廷为了传播新的教义,成立了一个由三人组成的“信仰宣传圣教会”,到街头去宣讲教义,教义讲的都是观念,由此宣传一词获得“传播观念”的含义。之后,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宣传一词被广泛应用,后传入我国,从戊戌维新及辛亥革命时期一直沿用到现在。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也即新闻的含义是传播事实。如果用信息的概念表述,“宣传”传播的是观念信息,“新闻”传播的是事实信息。进一步说,观念是主观的,事实是客观的。在传播中,观念靠议论,事实直接说,这恰是评论和新闻的区别。

当今我国新闻界宣传一词天天用。但是,如果新闻中乱加议论,或者在新闻中直接表述主观目的,那就是将“新闻”混同于“宣传”了。“新闻”中有没有“宣传”呢?有,但这“宣传”是含在事实中的,主观意图含在客观事实中,而不直接说出来。新闻写作的首要原则是“用事实说话”。针对全国新闻界新闻写作实际,笔者认为,应当“落笔就写事儿,去掉宣传味儿”。“宣传味儿”是贬义词,指的是新闻报道中那些议论性、主观目的性的句子以及那些空话、套话、官话。

“宣传味儿”可以概括为四种。一是开头不写事实而是先加个表示主观目的的句子。例如:“为了整顿交通秩序,本市成立交通检查组,明天开始对全市进行交通大检查。”这里的“为了……”一句是对主观目的的表述,在此新闻中它是一句废话,因为交通检查当然是为整顿交通秩序,事实本身已体现出来。有这一句,就叫人感到有“宣传味儿”。

二是导语中加个“句套子”。这个“句套子”叫“上、中、下”,即“在去年取得丰收(成绩)基础上,今年在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或某某会议精神)中,在上级党委(区委、市委) 领导(关怀、支持)下”。近年来,这种完整的“上、中、下”句套子已不多见,但“在上级党委(区委、市委)领导下”的句子仍经常出现在尤其是区县一级新闻单位的新闻报道中。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火灾报道,总是说失火单位领导“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到现场指挥救火”。以上种种均属于“宣传味儿”之列。

三是“生挂硬联”。我国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核心精神,需要媒体集中反映,一些媒体便采取“生挂硬联”的方式,把本与核心精神无关的事,贴上核心精神的标签加以报道。例如:一家媒体报道说,某养鸡专业户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鸡养得好,实现了养鸡致富。事实上,养鸡和学“三个代表”并无关系,这种“生挂硬联”是典型的“宣传味儿”。

四是结尾“穿靴子”。新闻写作本应是将事实说完就结束,结尾多为自然式。可是,有些记者在事实说完后,总爱加几句议论,给结尾穿个“靴子”。常见的有“决心式”:他们决心进一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夺取更大成绩而奋斗;还有“祝贺式”:祝贺某某又为中国队夺得一块金牌、祝某某早日康复等。这种结尾已不是新闻事实本身,属于空话、套话、官话,是多余的“靴子”,透出一种“宣传味儿”。以上四种“宣传味儿”的出现,均是分不清“宣传”与“新闻”两概念的不同含义所致。

本文论述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必须弄懂的信息、新闻、宣传三个基本概念各自的内涵,解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与这些基本概念有关的新闻工作存在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肖婧为)

猜你喜欢

宣传新闻关系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