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中南宗教仪式音乐的活态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6-05-30王小天李隽

艺术评鉴 2016年11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音声保护对策

王小天 李隽

摘要:中华文明传承上下五千年,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尊崇诗、书、礼、乐,其关系相互影响,秉承传统文化的发展价值,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中国人的自身成长,对宗教和音乐本身的理解也已经形成了新的认识。中南宗教仪式是一种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行动,宗教音乐的研究有助于文化的发展,有助于文化的长期整合,在民间音乐的教学与内容的交互之中,民间环境与宗教环境在生活与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传统文化制衡着人们内心的深入发展,人心变动与交互的思想澎湃共鸣,也是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支撑。

关键词:宗教仪式 音声 活态传承 保护对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追随诗、书、礼、乐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体现音乐魅力及价值,对信仰与文化魅力的学习都拥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在声音、乐曲、仪式、文化之间的衔接之中,无形的内容占据了主体,三合一的整体价值让仪式的展现更加全面,重要的声音内容替代了仪式行为的主要内容。根据仪式的举行以及声音配合的主体价值,体现处信仰与文化环境的整体魅力,让思想得到传递,让信仰在宗教环境中得到完全的释放,传递信息更加强化,让宗教仪式成为一种媒体和传递文化的平台。在仪式中,让内涵与仪式本身的礼仪相互影Ⅱ向,对仪式中的音乐内容进行学习,理解音乐的内涵。

一、学界对宗教仪式音声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宗教音乐的研究更侧重于在理论方面,从宗教音乐本身的韵律探索,以及宗教问题的文化影Ⅱ向力,甚至从宗教背景的思想深挖入手,理解生态环境与思想的相互结合,形成宗教音乐本身的影响力,让民间动力参与到宗教音乐之中。宗教音乐与民间其它领域之环境意识的交错关系,对民间环境意识的影Ⅱ向问题,更是乏人问津。对于浙江中南部宗教音乐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对于中华文明及文化内涵来说,人与自然相互影Ⅱ向,深邃的问题及生态文化建设的动力与智慧都在相互影Ⅱ向,宗教本身的生态智慧相比传统的文化潜力及价值,正在产生了深远的影Ⅱ向力,也是环境发展的集中表现。因此,通过国际发展与学者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国际性的环境保护组织和宗教组织都在仪式与环境保护,文化与环境保护,行为学与心理学等角度入手,提出宗教可行的思考与认识,让环保活动的关键词占据主导地位,提高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

学者薛艺兵在《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指出:“仪式音乐在任何形式和内容上都可以按照环境风格形成一种有效的文化引导力,仪式音乐可以结合特定环境下的目的、情绪、情感进行互动,了解音乐本身的需求,环境的特点,掌握社会及文化内涵,形成传统文化,让社会与文化相互交融,保障仪式音乐的传统特点,让音乐本身的概念与韵律得到传播,扩大了音乐的概念与价值,让声音更好的融入到音乐内在。从历史上的文化价值角度考虑,仪式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的观察主要包括对地区文化以及仪式风格特点的学习,从仪式音乐本身的整理汇编,以及中国信仰内容的整理都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整合。”

学者曹本冶在《仪式音乐中的深入考察》(音乐研究,2012年第5期)之中分析:“音乐内容之中的关键点在于跨地区和跨文化的整合,从中国汉族人民思路上,以及少数民族思路上进行分析,展开探讨,了解具体的仪式音乐形成原因和具体的音乐创作思路,在本土学者的研究和其他文化整合方面做到更深层次和更有效的沟通,从内在到外在的理解音乐魅力,从更多的群体内涵与仪式音乐本身的出发点上考虑创作曲风以及创作内容之间的影响力,通过地域性和民间文化比较,了解风格与特点”。

由此来看,仪式音乐被文化赋予更多的概念的音乐形式,并且越来越多的把音乐自身就当做文化来研究,而不是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曹本冶的《葬仪中音声所体现的宇宙观和社会价值观》、萧梅的《迷幻状态与内观境界中的仪式音声》、刘红的《道教正一派科仪音乐的地域与跨地域因素》等仪式音乐的基础性个案研究。

总之,上述与本课题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都将成为我们研究浙江中南部宗教音乐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研究资料和经验。

二、浙中南宗教仪式音声的现状

浙江中南部宗教有着丰富的经典和祭祀仪式,其蕴涵的教义思想和祭祀的宗教活动,是宗教学的两大要素。它有从原始宗教向神学宗教转化的特质,在宗教学领域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此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基础理论。对浙江中南部宗教音乐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可以为当代的环境保护理论提供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中,道教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对于现代人树立自觉的环保意识,实行合理的消费模式,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初期,从人类行为学以及实地考察角度去观察具体存在的文化问题,已经停留在了一个初步分析的角度,如果从更加深入的层次去理解音乐文化与结构功能的作用,会从文化区域以及音乐文化本身进行分析,展开论述,提出一系列的有效和有价值的发展观念,符合人类自我的学习、成长观念,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以此解答音乐之中存在的矛盾和差距,对文化拥有更加深入的发展影响力。

通过文化与音乐搭建一种渠道,建立音乐学习思想,从不同环境与地理条件出发,考虑文化环境的影响力,考虑具体的功能与方式,可以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让音乐本身的魅力得到绽放,“局内”“局外”从不同的领域和“客位”“主位”不同的认识层面来对人类的音乐文化作更多的考察和了解,来寻找文化、音乐、宗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特点。面对复杂的环境,要深入理解蕴含在人类生活中的一系列真理与思想,更深入的理解音乐生活方式,理解真理与思想价值。

浙江中南部,包括金华、衢州、丽水、台州等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宗教音乐有:衢州道教科仪音乐、松阳道教音乐——月宫调、天台山佛教音乐等。对于本课题,我们将以宗教音乐为中心,从纵向与横向之间的关系比较,从对历史发展的回顾来看,其发展主要依赖各种文化脉络的梳理,通过横向的脉络梳理以及纵向的脉络梳理,都可以快速的构建一种文化理解机制,通过分析和理解文化内涵,掌握创造性的内容,通过吸取各种宗教学和生态学知识,提出更为具有说服力的思想,保护音乐及宗教文化价值的传递。本课题涉及到宗教学与生态学两个学科的交叉,在研究中,我们将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宗教学、生态学、伦理学、社会学、文献学、传播学、人类学和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力求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挖掘整理宗教的生态思想。

三、浙中南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宗教仪式音声

(一)松阳道教音乐(月宫调)——丽水

松阳道教音乐,相传起源于唐代,与道教宗师叶法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每逢重大节日都要演奏。演奏前,必有祭拜仪式,放烟火,点香燃炮。深受百姓喜爱。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松阳道教音乐等古曲因种种原因逐渐在松阳民间销声匿迹。

《月宫调》为当地道教音乐曲的母调,其他道教音乐均与《月宫调》有渊源关系,其风格,既有古朴优雅,也有高吭的打击音乐。其乐曲属主曲体的反复变奏形式。乐器状况,正如道光十一年卯峰叶氏广远宗谱卷二记载,演奏的乐器包括钟、鼓、琴、瑟、笙、箫、管、笛、板、祝、磬,这些乐器部分至今尚在。

(二)天台山佛教音乐一台州

天台山佛教音乐以佛教天台宗音乐为代表,是天台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公元五世纪时,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智者大师)(538-598),在形成独立、完整的天台宗哲学思想的同时,为了使由他制定并口传心授的仪轨符合教义需求,从而产生了天台宗特有的佛教音乐。经过千余年的传承和发展,天台宗佛教音乐不但成为天台山佛教音乐的代表,还影Ⅱ向了早期民间戏剧并传播海外。

天台山佛教音乐以庄严、肃穆、典雅、平和为风格。据统计,天台山佛教可唱诵的经文约95篇,其中赞偈类22篇、朝暮课诵39篇、忏类9篇、瑜伽焰口9篇、水陆法会16篇(含乐器曲牌)。特别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天台智者大师画像赞》(附有曲谱),文辞优美,悦耳动听,是研究佛教音乐的珍贵资料。

天台山是文化圣地,也是佛教圣地,在天台山的多重文化氛围之中,包含的演唱与齐唱的氛囤关系是利用环境与和谐文化内涵相互构建的一种格式化的理解方法,利用曲调和演唱的风格,将音乐分为歌唱型、吟咏型、念诵型几种,根据乐器的调配、使用、混合等多重功能,建立起美妙的乐器配合,利用乐器或法器的梵鼓、钟、大磬、铛子、铃、钹、木鱼等,相互配合,让乐器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利用乐器本身的乐理知识及特点,涵盖进入一个新的声腔范围,让声音与音乐本身的结合更加紧密,表现出音乐与佛教关系的同时,还要保证乐曲的关系稳定,掌握更多的乐曲价值,让天台山本身的佛教音乐构建与平台的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和稳定,唐代中期,佛教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音乐与佛教之间也存在的紧密合作的关系,在江南地区的佛教戏曲与佛教乐曲集中表现了当时的佛教文化。到了明代,基本上所有的南戏都混合歌曲与腔调唱法,不含管弦乐曲,演唱歌曲成为了一种时尚,到了清代所有的演唱歌曲和唱法都以干唱为主,很少混合乐曲,但是在部分地区仍然有敲击乐器与管弦乐器的配合,也产生了很美妙的听觉体验。

近些年来,天台山的佛教音乐发展和天台山的乐曲影响力日益扩大,江南的戏曲结构也产生了变化,天台山本身的佛教音乐结构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融合,日本很多地方的乐曲融合和戏曲融合产生了很多问题,导致戏曲受到一定的影响,当时日本多数地区流传着中国戏曲的声音,甚至是佛教乐曲的各种音调和旋律。进入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新契机,更多的佛教信徒选择在天台山上进行修行,更多的专场音乐洗礼和文化价值的整合都在体现出天台山宗教仪式的价值,民族乐器的享受以及天台山佛教音乐后续文化运营的一种高级方式。

佛教天台宗自创始起,就有不少忏仪的著作问世。天台山佛教音乐以天台宗佛教音乐为主要代表。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著有《法华三昧忏仪》《方等三昧行法》《金光明忏法》《请观世音忏法》《方等忏法》等。以上忏法中的《法华三昧忏仪》《金光明忏法》系智岂页撰创,并配有音乐。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撰写的《智者大师画像赞》也为佛教天台宗特有的可唱经文。佛教天台宗音乐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如当地民歌、民谣、江南小调等元素),形成部分有本土特点的唱诵经文。其早晚课、水陆法会及瑜珈焰口等均有自己独特的润腔。

(三)南孔祭祀音乐——衢州

1.伺礼

祭祀人员均候于诗礼堂,做好祭祀前的一切准备。——签名、整衣、列队、静候。入庙,正献官以下人员俱出诗礼堂、卑者在前、尊者在后、各有路灯前引,至杏坛楼前面分班东西序立,生员族众十代人按世代排列,不紊昭穆。

2.践位

正献官以下人员俱立大成门内。

司香、捧帛者立于正献官北、面北。呜赞生先立于殿阶之上。

执事生员、礼乐声具公服立阶下。

启户、行扫除、安神位、乐舞生就位、执事者各司其事、供事官就位、陪祭官就位、分献官就位、正献官就位。

3.行礼奏乐

迎神、乐奏宣平之章、求神、神降、参神、献礼、乐奏昭平之章、升坛、盥洗、上香、献帛、进爵、献爵……复位、行终献礼、举终献乐章叙平之章……乐奏懿平之章……谢神、辞神、送神……阖户、礼毕。

4.《祭孔乐舞》

(1)昭平之章,孔府祭祀音乐

(2)宣平之间,鼓王朱啸林演奏。选自《神驹——朱啸林——华夏锣鼓演义》,韦俊指挥中央民族乐团演奏。祭祀音乐又称“雅乐”,是中国古代帝王及公族世家用于宗教、政治、风俗有关的各种仪式典礼中的音乐,盛行于西吉及春秋时期(公元前1027-前481年),各种主要典礼音乐的歌词多记载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各篇,这些祭礼的仪节方式衬之以相配合的雅乐,气氛壮严神秘,但不免略予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孔府祭祀音乐沿袭了古老的贵族传统,用于对天地神明的祭典仪式。

四、浙中南宗教仪式音声的文化意蕴与传承价值

(一)文化意蕴

1.促进宗教仪式音声的传播与发展

浙中南宗教仪式音乐是传播浙中南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媒介。宗教的仪式音乐自身的价值在于其功能,从理论功能到心灵的引导功能,都是全方位的,仪式本身是用来忏悔、消灾的心理安慰,从宗教仪式音乐内容上分析,其渲染与整合文化的价值也是很高的,可以达到一定的文化传播目的,让历史文化与宗教文化结合,让地理文化与宗教文化结合。

2.丰富地区历史文化

丰富地区历史文化是一种长期追求,宗教本身的创建意识与理念就是一种人文观念的提升,从人的价值出发考虑如何应对人生难题,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改善自身的生活,让仪式音乐之中理解到修行的目的和意义,从音乐之中渗透出一种真实的价值与观念,融合进入生活,进入人心。

(二)传承价值

1.净化心灵的艺术性

梵音入耳使人清净、心胸宽广、凝神、顿悟。梵音所带给世人的是心灵的洁净,听着百听不厌,歌者内心平静,甚至于达到顿悟。这就是仪式音乐的艺术魅力所在。浙中南宗教仪式音乐也同样具有相同的功能。在繁星当中的晨曦,一阵阵深沉凝重的钟声,一声声透彻心扉的音声,带给人们的是安宁、肃穆、是心灵的颤动。

2.深刻悠久的哲理性

3.宗教从西方或东方来看,都是音乐艺术与文化艺术的结合,结合了宗教理论与哲学,结合了修行与感情传递的各种要素。修行中的音乐互动,哲学理解中的感情互动,都是很重要的传播途径。

(三)浙中南宗教仪式音乐的保护

浙中南宗教仪式的音乐修行,要结合宗教本身的主旨内容,从修行加道德改善入手,加强一种内在理解和融会贯通的体验过程,让学习变得更加快乐,让宗教变得更容易学习和理解,在方法上,做到积极创新,让方法和途径可以慢慢改善,让忏悔也变得更加贴合实际意义,从方法和作用上加入更多的理念,让佛教本身的信徒从内在上理解和信任宗教内容,让佛教道德、哲学理念得到体验,在演变中成为一种可以书写和利用的有效方式。由此可见,浙中南宗教仪式已经是南部地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宗教地位或文化地位上都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浙中南宗教文化氛围与做法也让宗教仪式变得并不是那么难接触。根据传承价值与文化价值一同入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让宗教变得更具有哲学引导能力,从哲学入手,从哲理入手,解决好每一个人的问题,让宗教仪式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提升宗教仪式音乐的价值。

浙中南地区的宗教仪式,对未来的生活以及宗教环境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影响力很大,从个人、家庭、地区、城市、政府等多个角度去理解宗教仪式音乐本身的魅力,理解宗教活动的传播和哲学引导的意义及价值,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宗教的价值,通过宗教音乐的独唱、乐器表演、结合文化精神等渠道去发挥宗教本身的哲学意义。

综上所述,浙中南宗教仪式从音乐的表现力上,可以看出历史轨迹中的一些宗教哲理与内容,宗教哲理本身要利用仪式音乐的表现力和手法,提高宗教传播的价值,让宗教信仰成为可能,让哲学广泛传播,在僧侣看来宗教仪式是一种信仰价值,在其他人看来宗教仪式是一种艺术表现,但是两者都学习到了真正的、心灵需求的文化遗产,纯洁了自我。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音声保护对策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鄂西民间手抄唱本音声符号“”考释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音声”之疑——质疑当下流行的一个音响概念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