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化吹歌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2016-05-30杨晓彬

艺术评鉴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传承发展

杨晓彬

摘要:超化吹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器乐合奏艺术,素有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之称,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丰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从开始发展到现在,超化吹歌虽然得到了文化馆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扶持,但是其生存现状依然危机四伏,濒临消亡。作为本土音乐学习者,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宣传保护.以期能有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超化吹歌 民族器乐 传承 发展

一、超化吹歌发展历史

流传在河南新密的一首童谣:“超化塔十八层,天仙庙滴水棚,密县城真可夸,琉璃凝碧玉石塔”颂唱出了超化塔的威严壮阔!

超化镇是位于河南省会郑州西南,新密市区南部的一个风景秀美、历史悠久的中州名镇,流淌了千年的溱河和洧水孕育出太多的历史文明,素有“新密小江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有着“名刹十五”之称的新密超化寺因为供奉着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而发展成为当时香火旺盛的寺院。超化吹歌作为超化寺独具特色的古代民族器乐地域性音乐的艺术形式,就是伴随着超化寺的建立和发展而存在的。其先在北魏时期以宫廷鼓吹曲的形式走进寺院,成为佛教法乐,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唐宋时期超化吹歌借助以歌舞音乐为标志的音乐艺术形式,发展成为宫廷音乐韵律和梵乐格调兼具的成熟音乐形式:至明朝景泰年问,一位翰林(祖籍密县今新密市)告老还乡后,前往超化寺进行参拜,并把盛行在皇宫里的吹歌传给了僧人(之前吹歌只用于皇宫演奏或国家祭祀大典):清朝初年,超化寺中僧人又将吹歌传给当地百姓,与当地的音乐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音乐形式,流传到民间。自此以后,超化吹歌伴随着音乐组织和寺庙迎神祭祀活动经历清代、民国,一直流传而长盛不衰,成为超化寺鼎盛时期的寺庙音乐。

二、超化吹歌的音乐形态

“吹歌”,又称鼓吹,是我国古老的乐种之一,最早发源于中原地带,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吹歌是一种以吹管乐器为主配以其他民族乐器的合奏器乐艺术形式。全国各地流行的吹歌一般情况下都是以一种乐器(如管子、唢呐、笛)作为主奏乐器,借助于笙、箫、胡琴、琵琶、锣、鼓等其他乐器作为伴奏。其分坐棚和行乐两种艺术演奏形式,演奏人员少则两人,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人不等。超化吹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音乐形态。

(一)乐队编制

超化吹歌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完美的民族交响乐队,它具有庞大而完整的乐队组合。其演奏乐器主要分为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两大类。吹奏乐器主要有管子、笙、笛子、萧四大件,打击乐器主要有云锣、鼓、钹、铙、木鱼等。在乐队编制配备上包括:吹奏乐器为管子两根、笙四盘、笛子两支、箫两支,打击乐器为云鼓、云锣、大锣、木鱼、大铙、手镲、小镲、碰铃等民族乐器各一,再加上打杂一人,共有近20人组成的一个比较庞大的中国古代乐队。

乐队演奏编配大致为第三排:小镲、大铙、云鼓、大锣、小钮、手镲:第二排:云锣、萧、笛子、笙、笙、笛子、萧;第一排:碰铃、笙、管子、管子、笙、木鱼。

(二)记谱方式

超化吹歌是以工尺谱和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世代相传并保留到了今天。其不同于西洋的五线谱记谱形式,也不同于现在中国常用的简谱,它是在4000年前夏商时期管子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对主、伴奏乐器有着相当高的要求的吹歌,音高必须精确且相互吻合,这样演奏出的乐曲才是吹打并重、相互协调,才能在演奏时形成对整的调式,听起来顺畅自然,高低融洽,构成和谐顺畅的音律。超化吹歌的记谱方式则自始以来都一直没有文字记录,而是实行师徒相传、代代相传、口耳相传的方式沿用了古代音名宫、商、角、羽音名和唱名上四六合凡的唱名。其曲谱采用古代工尺谱来记谱。

(三)演奏曲牌

超化吹歌流传下来的曲牌与乐段,基本上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没有和其他的音乐形式如唢呐等产生过任何的交流和融合,具有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超化吹歌的演奏曲牌、乐段从明代至今600年,较为复杂多样,大体上可以分为古曲、庄重曲和民歌三种类型。曲牌有30余首,分为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三种类型,另外还有供练习的调式曲(练习曲)和占子(小段乐曲)。宫廷类有:《传令》《青河令》《万年欢》等;民间小调有《剪剪花》《爬天桥》《撞倒墙》等;庄重曲有《神童子》《五圣佛》《三尺佛》等。打击乐的曲牌有《小开谱》《乱弹》等。超化吹歌在演奏过程中可以允许以组曲形式自由重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

(四)特色乐器

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服务于宫廷贵族阶层音乐的超化吹歌主要以管子为主奏乐器,它却不同于一般的以竹制和木制为主的管子。超化吹歌现用的一个高音一个低音两根管子都是以纯黄铜铸造而成,均已有600年的历史,这在全国的吹歌所用管子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超化吹歌另一个特别乐器是同样也有着600年历史的十八笛笙,其吹奏旋律优美、声音清脆洪亮,在同类乐器演奏效果中相当罕见。这两种特别的乐器加上其他乐器配合使超化吹歌的演奏形式多样,既有宫廷音乐的高贵典雅,也有寺庙音乐的庄严肃穆,还有民间音乐的通俗喜庆。形成音乐风格质朴清新、明快典雅,有着浓郁的中原文化色彩。

三、超化吹歌发展现状

超化吹歌经历了历史上的辉煌与鼎盛。然而,随着多元文化形式的发展,现在超化吹歌的形势却不容乐观。

(一)行规严格,资金困难

超化吹歌对演出用途要求非常严格,长期以来它只能用于拜会礼仪、参加祭祀仪式与庙会典礼和相关非营利性的娱乐活动。为了保持音乐的高尚雅致,超化吹歌始终不允许为婚丧嫁娶等活动进行盈利性的商业演出活动,这就致使吹歌的演奏人员想要维持生计就必须从事小本生意或者外出打工等其他工作,从而导致吹歌的学习和排练只能作为他们的一种业余爱好来进行。同时由于吹歌的老一辈演奏艺人相继离世,他们精湛的演奏技艺后继无人,而年轻一代人又因为从事吹歌演奏不能挣钱且浪费时间都不愿意学习。再加上超化吹歌原来服务于神社祭祀活动的社会物质基础已不复存在,没有资金又不能对外进行盈利性的商业演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财政扶持有限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了吹歌的生存困难现状。这与当下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难以融合的矛盾。

(二)后继乏人,传承受阻

超化吹歌的传承从明末发展到现在已有十一代,吹歌传人相继逝去,然而由于生存现状却很少有新人愿意主动学习。同时由于吹歌的许多传统技艺都是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且几乎没有收入的,也就致使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吹歌活动更别说进行学习。目前,超化吹歌已经趋于老龄化、非职业化,面临着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四、超化吹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资料整理与记谱

超化吹歌一直是师徒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即使现在出现的记谱也只是沿袭着古老的工尺谱的记谱方式。而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工尺谱识记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难题。这就需要超化吹歌的传承人与传统音乐从事者或学习者对其记谱方式进行分类、编目和标准化记谱。标准化或者说简化记谱的做法并不会失去吹歌的表现形式与演奏效果,反而能更好的让年轻一代人接受学习超化吹歌,当然如果有简谱表达不清的地方可以加注,并实时进行音频资料录制,以更好的对超化吹歌的曲牌和乐段等资料进行整理与完好保存。

(二)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

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方面除了专业的吹歌队伍以外,还可以进行普及性的队伍建设,比如说在本地中小学或者高校成立吹歌协会,协会是将超化吹歌艺术在学校得以传承发展的核心。在学校成立吹歌协会,不仅能让广大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同学加入吹歌学习的行列,更能将本土吹歌音乐文化深入至学生当中,使吹歌队伍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内涵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由于学生社团的协会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就能更好的对吹歌进行学习传播。同时吹歌协会也应明确协会的宗旨,即“传承和发扬本土吹歌音乐文化,制定出协会相应的规章制度、排演和学习计划。定期到民间去采风,学习演奏音乐曲牌,并带回学校作进一步的学习推广工作,循序渐进逐步加强吹歌学习的机构和队伍建设。

(三)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

“文化终究要靠年轻一代去传承”,如何让新一代年轻人接受甚至更好的传承超化吹歌。这就要考虑超化吹歌的发展适应性:一是为传统的超化吹歌适当添加现代元素进行演绎,让年轻一代更易接受:二是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超化吹歌的文化演绎中去。通过年长一辈的引导以及政府职能部门规划长效政策的支持,从而使更多的年轻人能有机会接触到超化吹歌的传统文化。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并去传承它。将新一代年轻人作为吹歌传承人进行推广和传播的重要中枢和纽带,这样才能使超化吹歌艺术的传承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四)借助市场效应与多媒体技术

1.加大经费投入

超化吹歌的传承与发展没有经费投入很难实现,这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经费投入。这其中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扶持、民间支持和自身坚持,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演奏人员自身的坚持。吹歌传承人应设立吹歌联络点,制作宣传单、海报等强化宣传营销使超化吹歌融入并盘活市场。

2.充分利用网络

现在社会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信息量大,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对超化吹歌的传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政府职能部门或者学校的相关人才资源可通过联系相关设计专业的人才为超化寺吹歌制作传承推广的网页和超化吹歌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宣传。政府也可以将超化吹歌作为一项特色产业项目,在政府官网的主页上进行网页链接,人们只需点击链接就能了解到超化吹歌。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等大家熟悉的网络交流平台,使对吹歌感兴趣的人们参与其中交流思想、发表个人见解,吹歌传承人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指导大家对超化吹歌的学习与创新。

五、结语

超化吹歌是河南省新密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宝贵的财富逐渐被人们所忽视,然而我们并不能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我们需要对超化吹歌进行挖掘保护并能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只要我们坚持在艺术生产、资源整合、传承保护、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努力,相信一定会为超化吹歌的进一步传承发展和繁荣昌盛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