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16-05-30谢有顺李德南

创作与评论 2016年13期
关键词:刘波观照抒情

谢有顺 李德南

本期“新锐”栏目推出的作家是冯娜。

冯娜出生于云南,是白族人,著有《云上的夜晚》《寻鹤》《彼有野鹿》等诗文集多部,曾获第二届奔腾诗人奖、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奖项。冯娜既写诗,也写随笔与小说。她的出生地与民族,还有随之而来的独特的生活经验,使得她的写作易于辨认。

冯娜的诗作甚少鸿篇巨制,而是以抒情的短章为主,可视为对中国诗之抒情传统的赓续。冯娜的诗并无现代诗中普遍存在的激进面貌,对她来说,写作首先不是为了在知识学上寻求价值,比如形式上的革新,或技艺上的突破。她无意于成为先锋,不以“必须绝对现代”为旗帜,而宁愿以后撤的方式来成全自己。她所真正重视的,是写作在生存论存在论上的意义:“诗歌就是我与这个世界的亲近和隔膜。我用语言诉说它们,也许我始终无法进入它们的心脏,哪怕融入它们的心脏,可能又会觉得无言处才最心安。”

如果说诗是冯娜与世界的隐秘的呢喃的话,那么小说则是她借以与世界对话的更为直接的形式。她的《无数灯火选中的夜》《治蛊师》《姨妈的寻找》《瓮中信》等小说,均体现了这种特点。

为了更好地对她的小说创作进行打量,本期特意邀请了刘波和顾星环两位青年批评家来写作评论。

在《梦境、现实与终极之问》一文中,刘波针对冯娜的当期作品《寻鹤》进行了解读。他以科幻文学作为切入点,却认为这篇作品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类型文学,“它的语境,更贴近当下现实,甚至就像一个‘中国故事的现代切片。可冯娜注重的是内在情绪在文本中流动的节奏,她微妙的叙事更具撕裂感。人之困境往往就在这不经意中发生、发酵,我们甚至都来不及去辨析,各种悲剧就在生活中竖起了一道道屏障……当科幻、梦境、想象出现时,这篇小说已不再像卡佛那样靠一股内在情绪去隐忍地贯通叙事,她以不可知的力量穿越了一个俗套的故事。”顾星环的《现实观照、边地书写与诗化倾向》一文,则是关于冯娜小说创作的综论。题目中的三个关键词是顾星环理解冯娜小说的三个角度。她在文中还指出,“在冯娜到目前为止的现实观照中,她最着力的是对边地文明的观照。这在她的诗歌和小说中都非常明显。”“冯娜的小说确实呈现出浓郁的诗意。她之所以在面对现实问题时采取柔容而深沉的抒情化方式,之所以在写‘失根时使笔尖充盈情绪,都是因为她所熟悉的诗歌写作经验渗入小说创作并产生影响。”

两篇评论,都重视体贴文本,不作无根的论断。它们还都有批评家本人的语调——刘波的热烈与将心比心,顾星环的温和与恳切,都令人难忘。他们在文中所出示的观点,除了为理解冯娜的作品提供恰切的视角,对于写作此类题材的读者也不无启发。

猜你喜欢

刘波观照抒情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晚霞
简论抒情体
刘波:大海与我作伴
千万别动手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low and Heat Transfer of Jet Impingement inside a Semi-Confined Smooth Channel*
创作札记:在日常生活的观照中采撷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