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当前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方向

2016-05-30金荣蓉

科技资讯 2016年16期
关键词:平台以人为本信息化

金荣蓉

【摘要】信息的数字化随着电脑的普及,已经开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革新着人们的认知方式,给人们带来了便利。高职院校作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一类高等院校,技能培养目的十分突出,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其信息化建设如何开展,如何把握发展方向,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关键词】以人为本 ;信息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数据的信息化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职院校作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一类高等院校,其信息化建设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这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面临着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概念

信息化概念最早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它是由一位日本学者率先提出的,随之传播开来。有人认为,信息化无非就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现代化;也有人认为,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变的标志,以上各种论述,莫衷一是。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指高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整个学校管理的手段和过程,高校在方方面面通过数字与网络信息,为师生员工提供教学、管理与生活服务。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将学校各个区间连接成片,造就一个虚拟的线上校园环境,通过分布式的数据存储实施策略,更方便快捷地存储数据知识,建立相应的数据中心和数据的共享平台,全院的师生将能够随时有效地提取信息,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多个管理系统的完善,使学校的各方面的工作能更大程度上纳入信息化管理,简化工作程序,而搭建交互式平台,更能使院校师生实现网上备课、授课以及相应交流活动。

3.满足了学校教职工日常的工作需要,通过相关程序设置,教职工可以透过平台来批改作业,录入成绩,管理档案等,简化了繁琐的工作程序,把所有的工作集中在信息化平台之中,真正实现高效。

4.在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平台中,融入技能实践板块,更能够体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特色,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有利于高职院校个性化可持续化发展。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状况分析

(一)发展过程

信息化的发展时间其实并不长,然而,就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它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认知习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基本构成如下:

1.硬件设备: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基于校园硬件设备的完善,在我国一些重点院校内,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完成较早,并且已经十分成熟。多数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第一步应该是硬件设备的完善。

2.应用系统构建:硬件设备完成之后,接下来便是网络平台的搭建、整合、推广及应用,各高职院校可以在参考其他院校比较成熟的系统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搭建一个适用于本校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

(二)发展程度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就山东省而言,据2012年的调查,72所院校只有6所建立了数字化校园。近几年随着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各地高职院校已经陆续开展相关工作,特别是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区,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不小的进步,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整体而言,信息化建设工作还需要加大推进力度、加强完善。

(三)安全防护

网络信息系统有其脆弱性,在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进程中,信息系统在逐步完善,同时网络攻击形式也在改变,尤其是发展还并不完善的系统,更应该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安全,避免重要信息泄露,造成重大损失。

(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涵盖内容

1.教学资源:学无止境,知识浩如烟海,利用学校信息化平台,可以将多样的学习资源囊括到系统中,通过身份信息登录,学生可以自由进行线上选择,提取对自己有用的学习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2.管理平台:办公自动化、学生管理、教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平台的建立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带来高校与快捷,有效节省时间与成本。

3.线上互动:建立线上互动平台。通过线上师生、校企沟通,能够更高效利用时间,提升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多院校都较为注重信息媒体设备的引进和相关技术的引入,缺乏了校内信息内容的建设,设备与技术只是工具,它最终服务于人,故而学校需要将校内的教学、管理等内容通过信息化手段,真正呈现到信息化平台中来。信息化建设也不是简单的参照其他院校的成熟系统,要贴合学校实际,才能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未能较好的服务教学、衔接企业

信息化建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较好的呈现,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都应该是信息化建设应囊括的内容,而学校学生毕业走入社会,最终是要进入企业,高职院校应注重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交流平台,如此,才能够让信息化系统真正高效运转,增强其实用性。

四、建设方向

(一)有针对性的衔接教学资源建设

可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发集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库、社会服务资源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为师生、企业和社会提供资源检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等服务;构建学校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建设融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为一体,支撑“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等教学新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鼓励学生通过与不同地点、不同背景同伴的协助和合作,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建设与企业需求高度衔接的校园数字化平台

可以构建“校企互动、双向传输”的生产现场实时教学系统,实现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构建在企业与校园沟通方面紧密衔接的平台,精准把握地方经济形势动态,这种动态反映在教学中,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实行学生学习技能提升,能够根据企业要求,培养相对应的人才。同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点,能够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确保人才能够与企业完美衔接。

(三)拓展信息化平台

一般的院校信息平台,基本上都属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系统,仅供本院师生使用,没有完全发挥其潜在功能,在本有的信息平台巩固上,适当拓展院外交流区域,设置家长、院外师生,以及社会人士可以进入并进行沟通的平台,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个人眼界拓展,知识能力提升,也更加深化与社会企业的结合,不过需要注意不同区块的划分,以避免重要资料的遗失。

(四)安全防护

社会的网络化环境下,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实不仅是高职院校,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都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完善高效的防护功能,能够避免重要资料遗失,避免因系统瘫痪造成学校损失。

五、结语

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教育形式多变,在全球数字化的大环境下,院校也应紧跟步伐,完善对应教育信息系统的构建,以期培养更能够适应时代与社会的人才。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除去硬件设施的完善之外,更应该紧密结合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建立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沟通平台,最终使各方都能够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邱金林.新时期广西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14(35):48-49,50.

[2] 杨森香.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30(35):204-204,206..

猜你喜欢

平台以人为本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