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鼎白茶标准化栽培关键技术

2016-05-30陶丽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8期
关键词:茶业技术标准化

陶丽明

摘 要: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品种、工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优良品质。为保持传统白茶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提升福鼎白茶品质,该文从园地选择、茶园管理、绿色防控、鲜叶采摘、质量追溯等方面总结了福鼎白茶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以供生产实践参考借鉴。

关键词:茶业;福鼎白茶;标准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8-0056-02

福鼎独特的地域、独特的品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孕育了福鼎白茶白毫满披、毫心肥壮、毫香蜜韵、鲜醇清甜的品质特征,也是福鼎白茶的优势所在。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福鼎先后获得“中国白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等称号,是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和全国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试点市。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1.37万hm2,茶叶总产量2.09万t,其中福鼎白茶产量1.04万t;“福鼎白茶”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标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增效、茶农增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的民生产业。为进一步提升福鼎白茶品质,保持传统白茶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来,福鼎市通过指导茶企制定福鼎白茶生产技术规程、集成推广优新技术、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和农事记录等措施,大力推广福鼎白茶标准化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福鼎白茶标准化栽培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 园地选择

产地环境应符合无公害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园地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海拔100m至1 000m、坡度≤25°的丘陵或山坡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pH值4.5~6.0。根据地形、地貌和原有植被情况,合理规划建设。

2 茶树种植

2.1 苗木选择 选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歌乐茶等适制白茶的国优、省优良种为主的无病虫害、生长健壮、苗木纯度高的一年生扦插苗。

2.2 深耕施足基肥 茶园开垦深度50cm以上,距梯沿70~80cm,划行挖深、宽40cm×40cm的种植沟,做到长行在外、短行在内。种植前施足底肥,有机肥37 500~75 000kg/hm2或饼肥3 000~4 500kg/hm2或生物有机肥250kg/hm2左右,配施矿物源肥料,分层施入并覆土。

2.3 科学合理种植 定植时间宜选择10月中旬—11月中下旬或翌年的2月下旬—3月上旬,以阴天或雨后土壤湿润、空气湿度较大天气为佳。种植规格采用单行或双行条列式丛栽,即大行距为150cm,双行条列式丛栽的行株距为35×35cm,每丛2株,5 250~6 750株/hm2;单行条列式丛栽的行珠距为35cm×20cm,每丛1株,37 500~45 000株/hm2。选择健壮茶苗,根部沾黄泥浆,根部入土至泥门以上2~3cm处,压紧踩实,浇足定根水,上覆5~6cm松土,并剪去植株距地面12~15cm处的多余枝梢或嫩芽叶。

3 茶园管理

3.1 建立有利于茶树生长的生态良性循环土壤管理制度 建立茶树生长的生态良性循环土壤管理制度,实现茶园无公害栽培要做到2个转变:变以往的土壤清耕裸露和频繁耕作为生草覆盖(或茶园铺草)和免耕、少耕,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良好的茶园生态;变以往的偏施化肥为多施有机肥配合施用化肥,以减少化学合成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和结构的破坏,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良好的土壤管理方式,不仅为生产优质茶叶奠定基础,还能有效增强树体抵御不良环境和病虫害的能力,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创造条件。

3.2 充分发挥茶园生物多样性对茶树病虫的控制作用 要逐步改变茶园单一树种种植的局面,建设“林—茶—花—草”等复合型茶园。在茶园中适当间作林木,如茶园四周及道路、水沟两旁种植天竺桂、含笑、火力楠、四季桂花等生态树种作为防护林和行道树,每隔7~8m种植1株;茶园间作遮荫树则以合欢、凤凰树、任豆树、香椿等豆科、高大、落叶的乔木型树木为主,一般15~20m种植1株。茶园坡地梯壁可种植百喜草、黄花菜、金银花、胶股蓝、爬地兰等;行间种植白三叶、平伏花生、园叶决明、印度红豆、黄豆等,周边和零星地种植月季、茶花、山茶花、玉兰花、木槿等。既防止水土流失,丰富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以控制病虫的为害,形成持续的生态控制作用;又可提高土壤的固氮能力,开辟绿肥肥源。

4 茶园耕作

茶园耕作主要包括中耕和深耕,目的是疏松表层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消灭杂草。中耕一般每年进行3次,分别在2—3月(春茶前),5—6月(春茶后),7—8月(夏茶后),深度7~12cm。深耕宜于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茶季结束后结合施基肥进行,深度25~30cm。

5 茶园施肥

分基肥和追肥2种。基肥施用量一般占全年施肥量的50%以上,于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茶叶采摘结束后,结合秋、冬季深翻施生物有机肥或饼肥2 250~3 750kg/hm2,进行深25~30cm沟施。追肥则通常结合茶园季节性耕锄进行,一般1a进行3次:第一次催芽肥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施用量(春茶萌动时),占全年追肥量50%左右;第二次于春茶后的5月中下旬施用量全年追肥量的20%左右;第三次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施用量占全年追肥量30%左右。施肥以沟施覆土为宜。

6 树冠管理

幼龄茶树经3次定型修剪,一般可进入采摘期。1~2足龄茶苗,树高超过30cm,并有1~2个侧枝时即可进行第一次修剪。以后1a进行1次,每次定剪高度在上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5~20cm。定剪一般在10月上中旬,秋茶采摘即将结束时进行。若土壤肥培管理水平高,茶树长势旺盛,1a可进行2次定剪,另一次定剪时间可在夏茶后(7月)进行。通过3次定型修剪后的幼龄茶树,可形成树幅60~100cm,具有一定数量、粗壮的骨干枝层的茶蓬,即可采用“春、夏茶打顶轻采,蓄枝养蓬”的措施进行打顶轻采养蓬;树高达60~80cm,树幅100cm以上可正式投产。以后通过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等措施进行成年茶树的树冠管理与改造。

7 病虫害绿色防控

茶园病虫防治要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的标准范围。当前福鼎白茶生产采取的茶园病虫害防控措施主要有:

7.1 加强生态茶园建设 通过生态茶园建设,优化茶园生物种群结构的科学配置和综合利用,创造良好的天敌生存环境;保护和释放害虫天敌,有效补充茶园自然天敌种群,达到有效防治害虫的效果。

7.2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利用昆虫的生活习性,使用光、电、激素以及物理机械方法防治病虫害。如利用害虫趋光性,安装太阳能诱虫灯诱杀;利用有些害虫具有超黄性,使用黄色粘虫板诱杀害虫;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吸引诱杀特定害虫,减低害虫种群数量等。

7.3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生物农药和“土农药”防治病虫害,实现以菌治菌、以菌治虫。如利用艾叶、菖蒲、油菜粒、鸡血藤、野菊花等丰富资源配制生物“土农药”开辟中医防治途径,有效控制茶树周期性爆发的病虫害。

7.4 推广茶园冬季清园措施 全年茶季结束后,剪去病虫害枝条、细弱枝、边脚枝、扫除地下枯枝落叶、清理园内园边的杂草,并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封园,消灭越冬病虫,减少第二年发生基数。

8 白茶鲜叶采摘

8.1 采摘的时间 白毫银针的原料在每年清明前采摘,高级白牡丹原料每年谷雨前采摘,其他产品的原料在茶季生产季节均可采摘。

8.2 采摘标准 白茶采摘标准应根据各花色品种对鲜叶原料的不同质量要求确定。白毫银针一般选择春茶头轮新梢的肥壮单芽。高级白牡丹选择春茶的1芽1叶初展的细嫩芽叶,要求早、嫩,确保高级白牡丹的品质。一、二级白牡丹则采摘1芽1、2叶或1芽2叶初展的细嫩芽叶,兼顾白茶品质和产量,经济效益高。贡眉(寿眉)和新工艺白茶按等级要求采摘1芽1、2、3叶或1芽2、3叶初展的原料,以春茶中后期或夏秋茶鲜叶为主。

8.3 采摘原则 白毫银针坚持“十不采”,即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头不采,人为损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霜冻伤芽不采。白牡丹坚持“三不采”:即季节未到不采;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

9 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9.1 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 农事活动档案记载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品种、面积、农药、肥料使用情况及其他栽培管理等农事操作措施。茶园农事活动具体包括:建立良好的种植规范,详细记录茶树栽培过程中的农事活动,如病虫害防治、施肥、鲜叶采摘、修剪、除草、种植、耕作等;建立采收、运输管理制度,确保鲜叶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后采收,并做好鲜叶采摘和流向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鲜叶的采摘日期、采摘方式、数量、初加工工厂名称等。

9.2 制定农业投入品使用计划 研究制定茶园农药使用清单(内容包括农药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农药登记号、安全间隔期、农药的作用及农药使用标准规范和稀释表等)、茶园禁用农药清单、农药化肥的含量控制标准、农药厂的选择标准等,推荐给农民使用,让农民选择品牌化肥、品牌农药,从源头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猜你喜欢

茶业技术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贵州茶业大事记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茶业新星——“冷泡茶”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