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音乐形象看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双钢琴版本的演奏

2016-05-30韩雅琼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音乐形象格里格演奏

韩雅琼

【摘要】:本文通过对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所作《a小调钢琴协奏曲》进行分析和研究,運用所学知识通过从乐曲表现的丰富的音乐形象,如大自然中的风雨、挪威峡湾以及人文生活气息等去阐述演奏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在具体技法形态中采用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提出观点,以使演奏者在演绎这部具有卓越艺术成就和民族特点的作品时,不仅仅把音响呈现出来,进而提升演奏的艺术感和内涵,更为喜爱并意图演奏《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钢琴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双钢琴;音乐形象;演奏

一、引言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由格里格创作的一部极具大自然魅力和挪威民族特征的钢琴协奏曲。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出生于挪威卑尔根,受母亲的影响自幼学习钢琴,9岁创作音乐作品,小提琴家奥勒·布尔(Ole Bull)关注到他罕见的音乐才能,鼓励格里格创作出植根于自己土壤的音乐。成年后的格里格是一位充满灵趣和想象力的作曲家,尽管他的作品被归类为浪漫主义音乐,有一点能使他区别于其他浪漫主义音乐家,那就是格里格把对祖国浓厚的情怀倾入旋律中,将民族元素侵入到作品的骨骼血液里,更擅长把北欧的自然景观融入作品,形成自己的语言,成为19世纪民族乐派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在维多利亚后期和爱德华时期已经非常普及,直至今日他的作品仍被演奏者们保留在音乐会节目单中,作为他唯一的一部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在世界著名协奏曲锦集中也占有一席地位,作品自诞生至今已经146年。

关于此曲的创作,《格里格》一书中描述到——作曲家在婚后第二年(1868年)的夏天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和妻子去往丹麦的哥本哈根,远离繁多的教学工作和音乐事务潜心创作,其完成是不易的。由于19世纪中期的斯堪地纳维亚是德奥的殖民地,因此音乐也自然而然地被德奥音乐所统治。然而,格里格深受挪威独立战争爱国热情影响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创作思想并没有被束缚,而是将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中掌握到的学院派技术手法运用到创作中,同时关注本土民间音乐的诸多特性,融合挪威民谣,吸收多样化的素材和语汇丰富自己的创作手法,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北欧传统音调呈现出来,使此曲与真正的民间音乐难舍难分,却又突破一些古典定式,在创作技法上偏向于李斯特,但在乐曲的旋律尾声和声方面却有所创新,从而使这首作品的乐思幻化成音符发挥到极境,在德奥音乐厚重的包裹狭缝中让北欧新民族音乐诞生,担任起本民族音乐历史的重任。这首《a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完成后,格里格将它呈现给钢琴家纽帕特,于1969年4月3日在哥本哈根首次公演,立即引起轰动。后期他又携带这部作品专访李斯特,得到大师的肯定,赢得极大的声誉,是格里格里程碑式的作品。

这部协奏曲在结构上采用古典协奏曲形式,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将斯堪地纳维亚的迷人景致展现无遗,气质清新朝气、自由奔放。无论是音乐形象的渲染,还是钢琴技巧的运用,都显示出极高的水平,成为众多演奏家保留的曲目。对格里格这首协奏曲的研究也是钢琴演奏家、音乐研究者关注的一项课题。在笔者能够搜集到中外著作中,如(英)什洛特尔(Schlotel,B.)《格里格》(BBC音乐导读 第17册)、《格里格的和声研究——关于他对印象派音乐所做的贡献探讨》中央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的《他永远凝视着祖国的峡湾——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陈佳《格里格》大多是描述格里格本人的创作生涯,或者是记录其生平,或对其和声、音乐语言的研究,为笔者的研究带来了宝贵的资料,能够使笔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作曲家本人。在已有的论文研究中,有研究者对于如何演奏这部协奏曲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指导意见:如张珊珊《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研究与演奏分析》一文中,在技法层面阐述的比较全面和深入,对每种技法形态例如八度、和弦、琶音的演奏方法都做出表述;张楠在其文章《格里格的作品研究与演奏版本比较》中对不同大师的版本做出对比和研究,其中包括著名的利帕蒂,鲁宾斯坦,鲁普等,他们各自对作品的诠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谭筱婷《格里格第一乐章演奏解析》是以第一乐章为例,解析演奏时演奏者应如何调整身体和加强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作关系;此外还有高静《民族的心结+浪漫的手法—格里格的演奏技法分析》;么敬伯《格里格的作品研究和演奏技法之我见》;曾殷婷《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文本、风格、演绎分析》;武宁《音诗绘峡湾》等,这些研究对该曲表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通过音乐形象的表现解读该曲的双钢琴版本演奏方面的研究尚留有一些空白。鉴于双钢琴版本在教学与普通演奏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选择这部作品的双钢琴曲谱进行表演研究,通过理论的分析以期對其演奏有所助益。而对于如此大型的作品,系统地分析作品同时会使演奏者在演绎乐曲时心理和身体纷纷减少压力,更完整清晰地表现出挪威的民族风格。本文将着重从作品的音乐形象出发,结合自然景观、世态万象浅谈如何演奏技巧,表现音乐意蕴,提升双钢琴版本表演的艺术价值。

二、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中音乐形象的感知与演绎

音乐形象是一种由音乐音响所引发,通过人们对音乐的直觉感知而联想的音乐印象,它或是一种抒发不同情绪、不同心态的表情性形象,或是一种表现自然景象、各种物象、各种声态的造型性形象,或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概括力,且寓意深刻的哲理性形象。在钢琴演奏中,音乐形象的感知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与演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约瑟夫·霍夫曼的观点:“在练习一部新作品时,在机能(或技术)开始运转之前,必须使清晰的音乐画面完全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争取有意识的声音画面呈现得十分清晰;音乐画面呈现在我们的想象中,它必然会对大脑产生一定的作用,会激发大脑皮层的活跃,接下来这种激发又会使传至负责音乐活动的运动神经中心。”因此在启动演奏技巧之前演奏者需要做的是感知其作品表现的音乐形象,在内心形成丰富的音乐画面,并且能够想象出音乐里每一个音符的色彩,最终通过指端传达出符合作品音乐形象的意蕴。而在演奏这部钢琴协奏曲之前,英国音乐学什格特尔对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评价为演奏者提供了一个二度创作的方向,他认为:“这部作品异常成功的关键是它直接反映了外界印象,只有听得懂风、雨、云、湖和日落的乐曲的人才能充分欣赏它。”因此充分地认知这首协奏曲中表现的有关自然的音乐形象是能与作曲家产生共鸣的方法之一,如此一来这种关乎于挪威自然界的音乐形象的感知能够在演奏者内心形成相应的音响运动从而有序地指导演奏,表达音乐意蕴。

(一)挪威瑰丽的峡湾

在此部协奏曲中格里格融合了大自然间的世态万象,音乐的热情与自然自由地呼吸着,丝毫不显得突兀。而他对挪威特色自然景象的那种情怀恰如廖乃雄赋予其著作的标题——《他永远凝望着祖国的峡湾》,因此作曲家似乎迫不及待地意图向世人展现祖国的瑰丽峡湾。第一乐章以高山大海的气概,迅猛地钢琴下行后引出主部主题,首句的演奏以第二钢琴的八度震音开启第一钢琴的和弦下行,如同雷声前段轰隆声,重点在于第二钢琴的震音要具有运动性,而不仅仅是完成震音这一技巧形态,同时拍点要准确的给出,使得第二小节齐奏的和弦能够稳健自如地奏响,演奏者的内心要具有倾向性,让技术转化为灵动的音乐引出第一钢琴庄严而辉煌的和弦下行,从而将挪威峡湾瑰丽的气质、雄壮的气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第一钢琴在演奏柱式和弦时应注意每个指端都需要做好准备,敏锐地感知琴键的运动,更需要内心的倾听,下键时毫不犹豫,果断干脆,赋予其充分的触键,横跨3小节的急速下行,在气息上要予以配合。而关键部分是在于重音上即主音A和属音E,重音的部分应该稳稳地撑住,切不能為了响而扼制了连贯,应在手腕上加以调整——减少手腕在触键时的下压与晃动,而整体大气磅礴,连绵不绝的气息亦需要整个身体的舒展。而在第六小节至第七小节处,正如约瑟夫·克尔曼所述:“格里格在这里加上了自己的音乐精品——他把第一乐章开头爆发出来猛烈的钢琴音响蒙上了一层面纱。”第二钢琴的主题要在第一钢琴和声小调属和弦足够的自由延长后,悄然而出,仿佛是把扬起的金属色泽盖上一层薄纱,收藏起来,安抚下第一钢琴的激动让音乐有了转折,更加生动。主部主题的和弦演奏不同于引子中的大和弦,谱面标记的力度术语为mp,由此可见声音是柔和的,与之前的宏伟响亮形成对比。演奏者在保持和声轻柔整齐的同时,让上方音组成的主题旋律清晰温柔地歌唱起来。这个技巧要求右手的四、五指和左手的大拇指异常独立,要单独练习此处旋律声部。

(二)夏季色彩变幻的落日

第二乐章为三拍子舒缓的慢板乐章,被冠以adagio(悠闲柔和)的性质,不同于第一乐章庄严而宏伟的形象,更像是在夏季暴雨巨浪后所难得的宁静,对“斯堪的那维亚夏季落日缓慢变幻的色彩渲染而得以完满”。因此在第一乐章结束后要留有足够的转换空间,这种转换是音乐情绪的转换,也是声音色彩的转换。在乐队版本中,二乐章开始是由大提琴担任主要演奏角色,尽管大提琴的低沉和连绵会比钢琴演奏的效果更佳,但钢琴在演奏时依然可以营造悠长柔美的意境。第二钢琴应自然而沉静地进入主题,旋律声部如同在冥想状态、又如同在回忆中,演奏要清晰连贯,和弦要柔和不能太干,如被雨水沁润过的土地,指尖的状态则是通过内心细腻情感的控制,加入踏板润化音色,同时使得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更加密切。在宁静中则是由第一钢琴描绘出变幻色彩绚烂的落日,旋律的依次下行如同傍晚的太阳逐渐的降落,不同音高旋律的组织仿佛是落日照射出不同层次的色彩,调性的转换也能为色彩的变幻找到依据,第28小节至第小节是降D大调随后从第38小节转至降F大调。演奏这段时色彩和意境都应是力求的要点,占据两拍的四分音符单音要在手腕足够松弛的情况让指尖如露珠般滴落在琴键上,安静地让声音凝聚再渐渐传播如同色彩的晕染,极具梦幻的氛围。演奏此句时也应注意句逗的划分,如28、29 小节中,三连音与五连音非连接演奏,而在30、31两小节中,尽管运用同样的音列但在音群划分上不同于前两小节,整体变成八连音。这种音群组织的不同使得音乐如同自然的呼吸具有自由性。

作曲家在沉思后的情绪转为平静而后似乎逐渐上升,最终在第54小节开始释放,音乐上的激扬澎湃呼应着内心的激情,如同夏季的海岸边,海浪一次次地翻涌击打着礁石,更像是作曲家内心的声音,他大声赞美着祖国的这片山河,并为之骄傲,他又渴望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渴望融入祖国的怀抱。在此段音乐本体中旋律依然是二乐章开头的主题,第一钢琴以柱式和弦为主要织体,八度装饰音的运用更增强了音响上的冲击力,第二钢琴的震奏丰富着整体的音响,更具交响性。二者在演奏时要突出主旋律声部:第一钢琴在最高声部;第二钢琴则是标记重音的右手声部。第一钢琴由于装饰音的加入技巧相对更难,左手演奏八度装饰音时,在手臂柔和贯通的基础上贴键快速地连接到和弦,以保证其连贯性,右手的和弦不同于第二钢琴主部主题中的和弦,需要力度的加强以达到声音色彩的明亮感,每个触键的指端都要保持稳定以使音色更加透明。第二钢琴在与第一钢琴齐奏主旋律时,左右手交替负责双音或和弦的震奏,此处震奏以三十二分音符为单位,拍点的准确关乎到二者的整齐性,因此解决快速持久的震奏是异常关键——指端具备积极主动性,内心培养相应稳定的节奏感,针对性地加强练习,会使这一技巧迎刃而解。在音色的处理上也应符合音乐形象的需求,震音更多的是丰富内在的动力性,烘托旋律从而表现热烈的情感,切不可一味地炫耀技巧,在音响上高于主旋律。第二钢琴演奏者不仅仅是以准确演奏个人部分为主,更需要与第一钢琴配合,完成整体在纵向和横向上的音乐运动。

(三)仲夏明亮鲜艳的乡村

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格里格提及到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他使这些思想转化为音符表达对挪威乡村的热爱。“末乐章截然是六月的音乐,仲夏的阳光绚丽多彩,乡村景色明亮鲜艳,到处都洋溢着幸福与希望。”著名的英国音乐家什格特尔这样评论第三乐章。格里格把音乐形象的描绘转向了对待生活的热情乐观的挪威人 、对待自然热爱的挪威人。这一乐章作曲家不仅在旋律设计上精心独到,在节奏上更是让人称赞!

节奏也是展現音乐形象的一大要素,格里格在第三乐章中运用挪威经典的舞蹈节奏——“哈林舞”和“斯普林舞”,使得音乐的情绪欢快有力,仿佛将卑尔根人民欢腾舞蹈的场面展现出来,这种对人文景象的刻画使得音乐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在演奏时笔者认为要仿佛置身于挪威的乡村,一同去感受活力的音乐和刚健的舞蹈,感染自己更能感染到听众。第二钢琴以简短快速的和弦重复如同号角吹奏,引出第一钢琴极具“钢琴性”的分解和声上行,到达最高音b3而后又快速让音阶下行,华丽的音响如同绚烂的烟火一耀而上在瞬间绽放夺目的色彩而后滑落,开启乡村热闹幸福的场面。此处演奏要求第一钢琴具有高深的技巧,在完成这一技巧前,练习左右手独立快速的完成是很有必要的,双手在跑动时要依照前四小节由第二钢琴提供的节律,保证13连音在两拍内完成,而双方在演奏时都应提前进入准备状态,严格按照节奏,统一拍点和速度,理清重音的位置,如同在舞蹈中的配合,齐心协力、错落有致。

音乐在接近尾声时,四次重复的乐句将欢腾的氛围愈演愈烈,情绪不断高涨,直至骨干音g3升高半音再次模仿后转换成三连音组成的音阶下行,过渡到更为庄严的行板(Andante maestoso)。第一钢琴八小节上行的连音跑动,以及第二钢琴宽广的主旋律和震音伴奏,整体的宏伟与辉煌带着憧憬与希望象征着挪威的民族之光,两位演奏者应该释放所有的激情和力量,同时心理要具备共同合作、齐心协力的意识,从而把如此强大的气势通过两架钢琴完整地展现出来。

最终的乐句是第三乐章副部主题的再现,重复的和弦犹如矗立在挪威的山脉,又好似那郁郁葱葱、根深蒂固的大树;降七音的加入使格里格的音乐更为动人,格里格把主题交给第一钢琴后转而又交给乐队(第二钢琴)再次演奏,而且通过扩大音符时值,使节奏更为自由奔放。演奏时上行跑动的音阶和三连音的节奏对位是较为复杂的难点,二者可以把首尾的重音作为支点,以主题旋律的走向为指挥,掌握此处演奏的节律;而威严的气质和饱满的音色需要充分地触键,下行渐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慢使得挪威的形象更加广阔,音乐也更具魄力。

三、结语

音乐是“以纯粹人为手法建构的思想系统” ---著名钢琴家古尔德先生曾在1964年11月对多伦多大学毕业班的演说中这样解释音乐。这首著名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正是格里格“纯粹”思想的精华,他的纯粹出于对自然最虔诚的热爱,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无比崇敬地站在大自然面前,如同站在上帝面前一样。”他对挪威的“寸草之情”毫无保留地通过自己的音乐语言传递了出来;他的纯粹也是基于对音乐的渴望,在音乐面前格里格一样用心建构能够属于自己的思想系统;他的纯粹同样也是对民族的赤诚,用自己的语言幻化成音符奉献给自己的祖国。

作为二度创作的主体,演奏此曲时演奏者同样要“纯粹”,这种纯粹需要对音乐形象进行纯粹的感知,并予以清晰地表达,因为音乐表演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传递准确的音乐形象,让听众有所感悟,能够领略到音乐艺术的美,欣赏到音乐内在的美。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潜心研读乐谱,深入探析解读作曲家在曲谱中留下的印迹,熟谙其意欲传达准确的音乐理念,而不应是仅仅地听取录音,模仿学习,只表面性地弹出音符,尽管也能形成曲调,然而音乐形象的表达却会因此大打折扣,甚者可能会扭曲作曲者本意;同时对钢琴这一传达音乐的媒介,更应用心思考人与其(钢琴)的关系,到达“琴、乐、人”三者合一的境界。

本文通过对音乐本体的感知从而在演奏技法以及协奏曲的合作等方面进行选择性地做出理论分析,希望能为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双钢琴演奏提供参考,贡献绵薄之力。此外,还有一些内容有待探讨,期待大方之家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什洛特尔(Schlotel,B.)著,高群译 格里格 [M].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2]汉斯佩特·克莱曼.格里格(罗沃尔特音乐家丛书)[M]. 人民出版社,1903

[3]约瑟夫·克尔曼.协奏曲对话.马英珺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5

[4]达格·舍尔德鲁普-艾贝 格里格的和声研究——关于他对印象派音乐所做的贡献探讨 [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9

[5]萨义德著.音乐的极境:萨义德音乐随笔.彭淮栋译[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6

[6]廖乃雄.他永远凝视着祖国的峡湾——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5

[7]张旭良.钢琴能量演奏法[M].安徽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5

[8]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9]根纳季·齐平著.演奏者与技术.董茉莉,焦东健译[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23.

二、论文类

[1]张楠.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作品研究与演奏版本比较[D].天津音乐学院,2010.

[2]曾殷婷. 格里格a小調钢琴协奏曲的文本、风格、演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么敬伯.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作品研究和演奏技法之我见[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张珊珊.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研究与演奏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

[5]武宁. 音诗绘峡湾[D].山东师范大学,2006.

[6]高静. 民族的心结 浪漫的手法[D].首都师范大学,2006.

[7]譚筱婷.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8.

猜你喜欢

音乐形象格里格演奏
格里格格巫婆和一张银色碟片
爱德华·格里格:北欧音乐巨匠
简述施光南生平及歌剧《伤逝》
谈“理想声音的概念”在演唱中的应用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提升小提琴音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