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运行条件的探索

2016-05-30蔡瑞国王文颇张敏韩金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

蔡瑞国 王文颇 张敏 韩金玲

摘要: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急需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这就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需要改革和完善其运行条件。本文就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运行条件方面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条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34-02

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农业必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随着我国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农业的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也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和科技人才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这就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于2006年设置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13年以来承担了几项省级以上专业改革和专业建设课题后,该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为配合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顺利运行,我们在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以及实践教学等运行条件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构建双师型的教学队伍

1.加强师德教育,树立良好职业形象。以讨论文、座谈会的形式,认真学习和领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件精神,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邀请学校评选的师德标兵到教师中间开展专题报告,激励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将师德纳入晋升标准和年终考核评价中。

2.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日常教学和科研的需求,通过国外访问学者、国内学历教育、高校技能进修等形式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通过企业顶岗锻炼、主持科研课题、基层科研成果推广以及精准扶贫等形式锻炼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3.加强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科研和教学团队。根据学科规划和教学需求,提供优厚的条件,积极引进专家型和技术型人才,打造教学和科研团队,促进教学和科研顺利、有序的开展。

4.根据实践教学的需求,从企业聘任兼职老师。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从农业企业中选聘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熟悉行业发展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同时,直接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聘请企业技师,进行现场教学。

二、优化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结合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所承担的国家级教学改革任务,专业带头人对原先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主要根据职业岗位及以后发展的需求,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优选了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进行了改革。同时加强了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数字化的建设。(1)加强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按照企业不同工种的工作特点,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制定了合理的以新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革现有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建设《植物生产学》、《植物生物技术》、《植物育种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工学结合,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2)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将《植物生产学》、《植物生物技术》、《植物育种学》积极打造成为精品课程并配套教学大纲、电子教材、实训指导、实训考核办法、多媒体课件等内容。(3)构建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依托校园网、精品课程网站等网络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平台。网站可以为教师、学生和其他学习者提供入口,形成开放式、动态的网络教学环境,初步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4)积极编写出版校本教材,为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培养适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农科人才,学院积极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并择优资助印刷出版。(5)组织PPT课件评选,学院鼓励教师把教学内容做成PP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数字化,以便上传网络,进行共享。为保证课件的质量,每年都组织PPT课件大赛,促进课件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本专业具有强实践性,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利于锻炼师生的从业能力和意志品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成果最大化。为适应市场经济,教学模式需要创新和改革,要融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参与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积极备课,制定新颖实用的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由演员变为导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保证教学效果。采用书面卷式、现场操作、样品展示、总结答辩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检验教学效果。组建教学团队,建立教学平台,以便教师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发挥群体智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有效地整合了教学资源;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尝试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改革。初步探索了教师教学的合作机制,形成协作氛围。科研与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是高校的两个基本职能。我院积极鼓励教师申请科研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和鼓励建立学术团队,从生产第一线选题,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会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同时,计算科研工作量,力争打通科研工作量和教学工作量之间的界限,让教师结合工作实际,有所侧重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协调二者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矛盾。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现行的“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确定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打破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各项专业技能和技能训练。为打通学习和工作之间的通道,专门设计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综合实习实践课,直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充分利用特聘教授、招聘单位座谈会、往届毕业生反馈等途径,及时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尽快修订培养方案和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突出“双证书”教育。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纳入至本专业的培训方案,“双证书毕业”成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参加本专业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考核。毕业时取得相关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学生持学历毕业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上岗就业。同时,学院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倡导创新性、协作性的实验。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五、教学管理改革

1.积极探索弹性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弹性学籍管理制度、主辅修制度、转专业制度、选课制度等;积极探索完善学分制,以学分的形式量化全部课程和教学环节,学分的多少作为授予学位的基本指标,并作为建立学生个性化主修计划、配置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选课与学籍管理以及学费收取制度的重要依据。

2.加强基层教学管理,积极鼓励和支持博士、教授、热心教学人员走到学院基层管理的工作岗位。同时,注意加强他们的管理能力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3.健全“所室合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实验中心和科研项目对本科教学水平提高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为本科学生开放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毕业论文提供平台,同时充分调动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中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

4.组建课程群,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在教学改革实行过程中,为整合课程资源,组织教师队伍开展教研活动,组建了课程群,并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以便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并实现了对年轻教师的帮带培养。

5.成立教学督导组,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由专业带头人、教学部主任、教学骨干组成内部督导小组,深入课堂内部,听取教师授课。同时组织学生座谈,及时反馈意见或建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6.完善、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之上。通过完善各项专业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师资管理、教材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等,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2]吕艳杰,张喜田.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4):101-103.

[3]刘卫,赵振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条件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24-26.

[4]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9-153.

[5]刘咏梅,刘贵书.基于工作过程的水工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9.(9):60-62.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