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舶辅机》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初探

2016-05-30周武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周武红

摘要:本文拟根据《STCW78/95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对船员船舶辅机的要求,结合当前我院船舶辅机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如何提高船舶辅机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及改革考核方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船舶辅机;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22-02

一、引言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水运工程系是经交通部批准的安徽省首个航海类教育单位,其中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无限航区一等船舶轮机员的高等专科教育。2010年6月《STCW78/95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在菲律宾的国际海事组织缔约国大会上正式通过,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我国交通部也于2011年12月8日颁布了与该公约相适应的国内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并于2012年3月1日正式实施。新的公约和法规对专业教育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船舶技能的实操评估项目,更加重视对船员实用知识和技能的考核,避免应试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强化专业知识模块与岗位技能的融合,进一步提高船员的专业素质。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院船舶辅机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我院”船舶辅机”课程的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船舶辅机》在教学培养计划中是作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一《机械制图基础》、《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在大二一学年完成的。《船舶辅机》属于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所有的船舶辅助机械,有船用泵、船舶管系、空气压缩机、船舶制冷空调、船舶液压设备、船舶辅助锅炉、海水淡化设备等。这些内容涉及到机械制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等学科知识。因此,必须在这些基础课程完成之后开设,这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

2.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两张皮。《船舶辅机》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强。国际公约与我国的法规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特别的强化,进一步加大了实操课程所占的比例。但由于目前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教学,大二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但由于从没上过船,对专业设备缺乏直观感性体会,学习这些动力机械时,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等到上实操课时,理论知识又记忆模糊。这样就造成了理论、实操两张皮现象,教学效果差。

3.课时安排《船舶辅机》作为轮机工程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繁杂,牵涉的学科门类多,不仅要学习众多动力设备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操作程序以及日常维护保养等知识,还要学习设备故障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方法措施。因此内容多而且难。同时,如果学生的基础课程掌握得差,教师在教学中有时还不得不普及基础知识。而且由于各种新设备的不断出现,知识的更新,课程内容有增无减。这就要求这门课程的课时必须充足。但目前我院《船舶辅机》课时只有120课时,老师上课任务较重,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牺牲教学质量。

4.师资设备配置。当前我国航海类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学历高,但海上服务资历欠缺甚至没有,有海上服务资历但学历上又有不足,师资队伍不尽合理。特别教师系列对航海人才的限制,一个船员在船舶上工作到大管轮、轮机长,但到航海类院校从事航海教育,由于政策的限制,职称上无法与之对应,工资又与船上工资差距大,导致工作责任心降低。另外,从事一线教育的老师出去交流、进修的机会偏少,知识更新得不到保证。

5.考核模式。目前,我院课程考核采用的是全院组织的统一期末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再结合平时成绩给出一个综合成绩。尽管这两年期末采取了上机考试的形式,但从效果看,也并不尽如人意。由于考试软件是采购的第三方软件,题库的更新及建设都存在滞后、与大纲不匹配、题目针对性欠缺的问题。而且学生往往靠背题库的方法来应付,不能评价出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

三、关于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作者本人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不断的摸索,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我院辅机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

1.教材的正确选用。我院船舶辅机教材采用的是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和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培训教材。这本教材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的要求,按照考纲的考点来编排的,本教材更适合适任考前培训用。对于初学者来说,各个考点之间缺乏连贯性,知识点的引入缺乏铺垫,有些知识点则没有详细的讲解。但对于考前适任培训来讲,就可以按照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这本教材就比较适用。所以,应选择合适的适用于初学者的教材,而不是培训教材。

2.教学内容。教材从知识体系上来看是完整的,既包括三管轮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包括大管轮应该掌握的知识。但我院学生参加的是海事局的三管轮的考试,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该有所侧重。对于三管轮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应该重点讲解;而对于大管轮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除了和三管轮知识点有关联的部分,又不影响知识的连续性的部分应该粗略地讲授,甚至略去不讲。另外,作为轮机管理人员,强调的是实践和动手能力,对于艰深生涩的理论应加以淡化,公式的推导过程不必做过多的讲解,可以一笔带过。为了适应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于滞后于现代航海科技的内容应该删减,补充一些新的内容。

3.教学形式。作为一门牵涉多学科,又注重实际操作的科目,教学形式应大胆摈弃固定教室板书的陈旧模式,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包括多媒体动画教学模式和传统板书之间的结合;教室授课与现场教学的结合;轮机设备的教学模型、彩色挂图与真实设备的现场操作、拆装讲解或轮机模拟仿真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标。

4.教学方法。结合船舶辅机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应避免主次不分、重点不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实践与理论结合法、案例教学法、比较式教学法等。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时间分配比例,做到教与学的平衡发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

5.提高教师素质。现代的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胜任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又必须具备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仅能上理论课,又能胜任实践课。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定期与兄弟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定期上船顶岗锻炼,以丰富实践技能,学习新技术。

6.考核方式。对于本专业的考核,应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可通过学生平时上课表现、参与互动教学、纪律与服从性、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建立以能力为核心、开放式的全程考核系统,采用过程性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如下图所示。

集中考核以期末考试统一进行,试题内容、类型应与船员适任考试大纲要求一致,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四、结束语

船舶辅机课程的改革应结合航海科技的发展与轮机设备的现状及发展,以《STCW78/95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部海事局对船舶轮机人员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资格要求为根据,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持续的改进,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改革进程需各个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通力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及制度,理顺相关方的利益关系,最终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邓礼标.航海类专业海上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航海技术,2008,(4).

[2]林文城.高职“船舶辅机”教学改革的探索[J].交通职业教育,2009,(1).

[3]陈秋成.“船舶辅机”课程“教、学、做”教学模式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0,(2).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