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其对策

2016-05-30程艳王双微庞妃陆彩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1期
关键词:微文化冲击思想政治教育

程艳 王双微 庞妃 陆彩燕

摘要:微文化是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体而来的愈加碎片化的文化新形态。以碎微化、高速海量化、娱乐化为主要特征的微文化正改变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微语言冲击传统文化认同、微传播弱化主流价值观认同,微社交增大价值观认同难度,微载体加大教育环境复杂性,微信息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我们应积极搭建微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微文化话语权;加强网络微媒体阵地建设,巩固微文化领导;重视法律规范作用,加强网络环境监管治理;注重道德教化作用,完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加强审美培养,降低微文化的过度娱乐化。

关键词:微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43-03

在互联网、数字化、泛传播大背景下,“微”已成为时代文化的关键词。微博、微信、微贷、微电影、微小说、微广告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和基础、以更加碎片化为特征的微文化形态应运而生。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娱乐化为特征的微文化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好微文化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微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及主要特征

(一)微文化内涵

微文化是从微博客的兴起开始的。从广义上来讲,微文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所创造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导向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微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由互联网、计算机、移动通信网络(3G)和个人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等构成。其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关注个体、重视发挥个体力量。其制度文化主要指的是与微文化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其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在互联网形式下,人们的实际行为和生活方式。从狭义上讲,“微文化”指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所形成的注重个体的以微观性、平等性、主体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精神现象。总之,微文化是指随着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更加碎片化的新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总体性日渐衰微而人们愈发迷恋小微事物的文化。

(二)微文化主要表现形式

微博。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通过客户端,每个用户都可以建立个人社区,并且用文字的形式分享最新的社会信息。相对于传统媒体、互联网产品而言,微博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门槛低、平台广、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多媒体化。微信。微信是一种通过手机等工具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的载体。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关注微信平台,并且交流。微信的广泛应用,是在移动设备上,以更为便利的方式、更为快捷的速度、低廉的成本得到了大家的青睐,发展迅猛。微公益。在微公益出现之前,普通大众想通过个人努力做公益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然而,今天,只要你轻轻一点,一毛、一块、十块等零花钱就转入陷入困境、需要帮助人们的手里。微电影。微电影主要是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播放,不受固定地点的限制,供人们轻松观看。而且微电影的故事情节是有完整的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放映时间短,制作周期短,而且投资规模比较短。微小说。微小说是指在140字以内的超短篇小说,是当前微博、微信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微小说贴近真实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在当前快节奏时代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且这种形式的小说符合当前碎片化阅读的需求。

(三)微文化特征

信息构成的碎微化。微文化是以微型、微小、微量的碎片化信息为微文化的外在特征。一方面,人们可以不再占用大片时间获取、参与信息交流,而是利用闲暇时间来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发布形式的不受限制,平民化的风格能使大家能够畅所欲言,低廉的参与成本能使得参与的人更多。

信息内容的海量化。微文化中未经检核、整理的庞杂信息在网络和界面间极速“裸奔”,海量、混杂、破碎和断裂的信息彻底解构了信息的总体性和语境化,这对人们系统地把握和理解信息造成了巨大冲击。微博、微信作为微时代新兴平台,将信息传播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信息传递的极速化。伴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发展与崛起,信息的传播与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不再受制于传统时间、空间与地域的限制。微文化传播没有了固定的程序和规范,如,信息采集、检验、审核、编辑、发稿、传送等复杂环节,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移动互联网设备就可以对信息进行接收、发布以及转发。

信息接受的娱乐化。微文化脱离了文化的精英性,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对信息进行发布和转发。当然,这种文化形式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反智化倾向,这样会极大地冲击知识的传承和文明体系的构成。反智化倾向更加考验了理性精神的构建以及对知识的传承。语录、搞笑片段、名言警句、动漫等这些微文化的“微”体现消解着文化的整体性、厚重性,甚至严肃性,对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承有一定的影响。

二、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一)微语言冲击传统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价值认同中最有生命的部分,而微文化在草根阶层的迅速壮大后所衍生的微语言体系,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累积和传承构成极大的挑战。标榜新、奇、萌、怪的微语言普遍呈现出一种快餐化状态,知识的体系化和理性化被降低。微语言通过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结构和内涵的曲解之后,生拼出“咳不容缓”、“晋善晋美”等这些所谓的成语,通过过度随意和娱乐化的传播,严重冲淡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冲击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二)微传播弱化主流价值观认同

微传播的流动性和瞬时性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更新微博、微信。使得大学生在发布信息时更加自由,更加不受控制,更加不确定。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被非理性围观和随意转发,层层传递又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失真变形。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他们关注社会热点,不但会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发表,而且往往还会转发,引发讨论,从而成为一个舆论圈。这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造成了思想冲击和错误引导,严重弱化了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三)微社交增大价值观认同难度

微文化只有通过社交才能传播和流行。微社交促使基于微平台的网络自组织的形成的同时,也使得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变得日益紧密,作为虚拟微群体的成员,他们之间信息共享性和认同紧密性也随之加强。文化部落化与网络自组织的不断发展带来社会的多元与分化,对凝聚不同的组织和微群体培育和认同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挑战。

(四)微载体加大教育环境复杂性

以突出的便捷性、自主性、互动性优势的微载体给校园文化环境增添了不确定因素。首先,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微博、微信的形式对校园内发生的事进行传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次,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内部因素。在利用微信、微博对信息进行传播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对虚假的不真实的信息进行了传播,这就需要大学生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要进行仔细甄别,筛选。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很难对信息进行甄别。再者,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由于微文化的传播更加的快捷、开放、隐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们可以随时在网络上进行沟通,享受自由的空间,但有利必有弊,这种及时掌控信息的感觉容易使人上瘾,成为“微博控”、“微信控”。

(五)微信息弱化思政教育的可控性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增加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知识进行学习,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变得相对被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受到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思政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由教师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进行集中和持续传递的,学生主要的任务是被动接受。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主要是通过对主流思想和文化进行宣传的形式。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从主体到内容都呈现出一个信息传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高校德智教育主旋律的推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不确定性和不可控。

(六)微思潮加深价值认同危机

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各种思潮借助微媒体大量涌入。西方文化价值观趁虚而入,开始渗透宣扬西方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企图挑拨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市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相继在微媒体里盛行并成为一些舆论场中渲染的价值取向。国内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借助微媒体和高速的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观念的干扰,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理论等不良思想相互交织,使得大学生这个兼具怀疑和叛逆的群体出现价值认同危机。此外,在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倾向的误导下,一些大学生遁入“虚拟时空”被网络游戏裹挟,沉溺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这些都加剧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加深了价值认同危机。

三、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一)搭建微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微文化话语权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国家强调指出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从而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首先,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强化公共微文化应用平台运行保障支撑体系,以及有效支持借助微文化平台所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立建设校园微博的领导小组,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微博平台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微博平台的日常管理与运行。其次,思政理论课老师应积极主动运用微博、微信等工具,提供一个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的平台,建立特色的微博群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倡导微公益唤起学生的善良与爱心。再次,辅导员要时刻关注网络信息平台,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对那些不和谐的思想要及时沟通教育,和学生简历平等的关系,认真倾听,耐心辅导,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最后,高校还应搭建除了网络平台外的多元教育平台,创建校园健康微文化,并通过这种特有的正面的微文化传播思想正能量,有效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网络微媒体阵地建设,巩固微文化领导权

面对网络上各种微思潮群魔乱舞的乱象,高校必须正本清源,主动维护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巩固微文化领域的领导权。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微媒体手段在现代工作中的战略性作用,加强网络微媒体阵地建设,创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扩大主流声音在微文化领域的有效覆盖面。高校系统应积极推进微博和微信体系建设,主动构建校园微文化平台,推动各级组织、共青团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开通微博,积极开展以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高校智慧团建,积极推动建立学生新媒体联盟,努力打造多层级、多互动的微博和微信工作体系,提升团属品牌微博、微信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切实有效地构筑网络微媒体阵地,抢占舆论制高点。此外,加强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力度,阵地建设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发展,要注重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懂网络技术的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培养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接班人。

(三)重视法律规范作用,加强网络环境监管治理

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最基础的工程,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也是当前网络工作的应有之义。政府、企业、个人都应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坚持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法治原则的规范作用是调整微媒体上各种利益关系的关键因素,国家通过加大立法,将网络行为纳入法治化轨道,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职权和职责,将对虚拟空间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以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微环境中的各项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处,将彰显法律规范的强大治理力量。此外,还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治理,努力构建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完善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同时构建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加强信息传播和接收过程中的监控机制,不断地提高监管水平。

(四)注重道德教化作用,完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

道德教化是实现道德社会功能的重要方式,在微文化环境中应注重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有意识的培养人们的道德选择能力,并有针对性的补充社会伦理道德知识和传授道德规范,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求价值观认同。开设网络道德专栏,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增强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对自身网络道德责任的认同,增强其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教化的同时还应致力于完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使人们感受到道德规范所带来的行为约束和违约责任,不传谣不信谣,做中国好网民。网络道德伦理规范应充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关怀,并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标准尺度,提高人们使用网络的自控自省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网络行为的健康发展,积极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微文化环境。

(五)加强审美培养,降低微文化过度娱乐化

美育、德育和智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智育主要是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青少年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能力。德育的目的是让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善与恶,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美育,是以美引德,在美育过程中体现德育,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通过美育,能够以“美”导“真”。高校领导者应充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增加校园的美育氛围,并达到统一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首先,要重视美育的课程设置。增加美育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大美育的学分比例。其次,要改进美育课程的内容。在设置美育课程时,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系统的可读性的理论知识的美育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主要倾向于目前学生所感兴趣的并经常关注的问题,唤醒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并且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德育、美育、智育水平,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国甫.培育微文化凝聚正能量[J].文化论坛,2014,(6):4.

[2]周宪.时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J].学术月刊,2014,(12):6-7.

[3]杨锐,夏红.微博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传媒科技,2012,(14):50.

[4]徐曼.微博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9):12.

猜你喜欢

微文化冲击思想政治教育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汽奔腾CA7165AT4尊贵型车换挡冲击
巴菲特给我冲击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