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输入、输出的平衡与互动

2016-05-30刘鑫

亚太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语言输入语言输出高校英语

刘鑫

摘 要:英语在高校已经成了一门基础性的科目,其教学模式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学习外语既要注重输入,也要重视输出。因此,分课型教学被不少高校采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在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上效果显著。本文将主要对分课型教学的理论依据、标准和可操作性做简要阐述,并提出一些有利于促进分课型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语言输入;语言输出;高校英语;分课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09-02

英语是我国各高校的一门基础性、开设普遍的课程。为了是学习更有成效,教师针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次改革。我国英语教育中,重“输入”而轻“输出”的现象较为普遍,但要学好外语,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必须并重,取得平衡。因此,分课型模式的英语课堂教学走进了越来越多的高校,被教师广泛应用到了课堂中。

一、语言的输入与输出

“输入”原本是计算机术语,是指计算机植入的信息。在语言学习中,则是指学生获得的各类语言内容,包括单词、词组、句子等。在实际中,机器和人可以接受的输入程度是有限制的,即输入不能超过其可以接受的限度,这样的语言输入对于学习语言才是有效果的。国外的专家将产生语言输出的过程分为了5个阶段:得到的语言输入、理解的语言输入、语言接受、知识结合、语言输出。根据这一模式,可以发现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直接与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已有知识相关,不一定能接受他们得到的所有语言输入,但无法很好地接受语言输入,则会影响到最后两个阶段。因此,西方的一些学者常常强调“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对于语言输出,专家强调的是“充分理解的语言输出”,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准确、恰当、连贯地传送信息。这一点,需要学习者适当地对所需输出的信息做必要的语法处理,充分调动学到的知识[1]。

在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之间,需要保持平衡,因为语言能力只能在使用中获得,若是只重视其中的一方,会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国内外的学者对二语学习做了多项研究,发现仅靠“可理解输入”无法使学习者达到较高的语言运用水平,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平衡活动教学法”,即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使输入与输出可以互动,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让语言输出和交际目的联系起来,促进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2]。

二、分课型教学模式

(一)分课型教学模式简述

分课型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分级教学,基础英语课程比较笼统,分课则是把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分开设置,这样就可以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不同技能,更有利于凸显语言的输出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变得更清晰,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更具体、深入,也更容易开展教学活动。

(二)分课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施动因

根据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输入(阅读、视听)、吸收(加工、记忆)和输出(说、写、译),二语学习的核心问题则在于输入、输出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影响最为广泛的假设就是输入假设、输出假设与互动假设。

可理解性输入假设是由Krashen提出,他指出习得语言的基础是语言输入。为了学习一门语言,学习者需要获得大量的语言输入,而这些语言输入应该是经过修正的、可理解的输入,换言之,语言环境对于学习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尽管语言输入十分必要,但并非唯一的充要条件,如果输入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动机,同样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在输入假设的基础上,Swain提出了输出假设,他强调输出可以促使学习者注意语言形式,检验学生对目的语作出的假设,同时可以根据反馈来分析和反思语言形式。此后,他反复进行研究,验证这一假设中的注意功能及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把输出标记为“说”“写”“言语”“言语表达”和“合作性对话”,他强调输出对于语言应用的促进作用。依据他的理论,国内的研究者文秋芳进一步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这一假设包含3个子假设:输出对提高外语能力的驱动作用要大于输入,没有输出,输入的质量再高也只能获得有限的效果;学习英语最主要的是应用,从社会需要来看,相比听、读两种接受性技能,说、写、译三项表达性技能更为重要,尤其是口、笔译;从外语教学来看,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可以取得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大的成效[3]。

Long提出的互动假设则是强调学习学习中的根本中介——互动。通过有意义的交际活动,学习者可以注意到自己输出的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差距,从而加以改进,并对语言输入进行反馈和调整。这整个学习系统是由输入、互动、反馈与输出构成。

分课型教学的理念基础就是互动模型,通过凸显输出来促进输出与输入进行互动,实现有效输出和积极输入,进而使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还很难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输出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有关人员曾经进行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内输入课程的比重仍旧偏高,如过于注重精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换言之,在课堂上,有些教师仍旧更强调输入,没有明确分配输入与输出的比重。

(三)分课型模式的可行性

有关专家以华东地区的某211高校进行了研究,选择的是该高校内非英语专业的一年级15个班,英语水平为中等,尚未参加四级考试。对于这批学生的教学采用分课型模式,即口语、写译和快速阅读三门讲授课程与自主学习。

课程的设置是基于互动理念,根据学生需求与课程要求,口语、阅读、写译与快速阅读的比例分别是30%、25%、20%、25%,课堂讲授由对应的教研室承担,自主学习则是各教研室派出的教师负责,并每月组织集体备课,来协商教学相关的内容。

研究的结果则是由改革前后的满意度调查和四级考试通过率显示。调查的结果发现,学生对于改革后的课堂满意度提高,尤其是口语、写作与翻译。最为重要的则是四级考试,发现四级的通过率范儿提高了10.6%,并对部分学生的写作成绩进行抽样调查,成绩的差异同样明显。

(四)分课型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分课型教学模式有明显的优势。首先,输入与输出分工明确,输入集中在自主学习,输出则被细分为口语、写作、笔译和口译,通过课程独立,凸显和提升了输出类课程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其次,这样独立的课程设置使教师的分工更加明确和细致,教师可以分别负责各课型的教学,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因材施教,并能深入备课。同时,某一课程的教师可以收集更为详细的数据来进行系统研究,也有助于提高科研能力。第三,通过自主学习的衔接,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其不足同样明显。首先,分课型模式仅仅适用于基础阶段的教学,到了学习的高级阶段,必须及时开展分科教学,否则对于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作用便不再显著。其次,英语的各项技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分课把输入与输出强行割裂,会影响到学生的衔接,降低二者的有效性,必须通过自主学习的衔接。分课型的方式在各院校并不一致,有些院校划分细致明确,有些则比较简单,在这些院校,自主学习没有得到凸显,直接影响了输入与输出的衔接[4]。

三、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的基础阶段,分课型教学是一种新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专业需求,进行输入与输出的互动,并注意二者的衔接,才能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的优越性和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露芳.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应用性探析——以语言的输入、互动和输出为例[J].琼州学院学报,2010,04:167-169.

[2]胡伟华,李娜.基于“输入”“输出”平衡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习得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2012,05:64-68.

[3]李轶.输出驱动下的分课型教学模式动因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151-152.

[4]唐树华,文兵.语言输入、输出的平衡与互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分课型模式的动因与可操作性[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03:21-25+75+95.

猜你喜欢

语言输入语言输出高校英语
可理解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课堂的作用
基于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探讨
高中英语“以说促写”教学实践研究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