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

2016-05-30齐清宋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全面发展大学生

齐清 宋伟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要满足人的需要,要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结合,要更加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在当前大学生保障性资助得到实现的前提下,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是当前资助工作的新要求。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基于全面发展思想理论,构建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为新时期的资助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全面发展;大学生;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21-02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资助工作,增强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资助强度,扩大资助范围,基本健全了以“奖、勤、助、补、贷、减”为核心,以经济资助为主体的保障性资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迫切、最基础的生存和生活问题,成效显著。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成长条件影响,他们绝大多数拼搏进取、勤奋努力、自立自强,成长成才愿望尤为强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他们对个人发展要求也不断提高。与之相矛盾的是,他们在学业提升、精神培养、心理强健、能力拓展等方面的不足,影响或制约了他们的未来发展。在当前保障性资助体系下,尽管生活无忧,但他们无力完成更高层次的发展,迫切希望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获得能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践技能得到加强,能够助力个人全面发展的资助。这要求我们在大学生资助体系构建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保障性经济资助方面,要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要以全面发展的视角构建大学生资助体系。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的资助工作为例,在全面发展思想理论基础上,对构建大学生资助体系进行实践和探索,提升大学生资助工作水平。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及其与资助工作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有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这是最基本层次的内涵。第二层含义是人的能力和兴趣的全方位发展。个人只有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为自己造就丰富的社会关系,从而也才可能使自身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第三层含义是人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最高表现。这三个层次的内涵体现出以下几个观点,即:人的全面发展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要满足人的需要,要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结合,要更加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当前,保障性资助体系的优点是明显的,但不足之处是缺乏能力上的扶助以及精神上的激励,没有足够地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大学生资助体系提供了新的角度,它告诉我们,资助工作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可能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促进成长成才。

二、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内容

发展性资助体系是保障性资助体系的完善和升华,是资助的必然要求和高级阶段,也是高校资助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保障性资助是“救济型”资助、“输血型”资助,发展性资助可以称之为“功能性”资助、“造血型”资助,不仅提供经济资助,更是提供能力资助、精神资助,它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强调学生能力提高,在较高层次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实现自身长远发展。发展性资助体系囊括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经济资助,锻炼实践技能、增强发展动力的能力资助,以及培育思想品格、疏导情感心理的精神资助。经济资助、能力资助和精神资助三者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构成发展性资助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实践探索

山东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省属农业高校,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其中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子女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较多,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远远高于省内兄弟高校平均水平,学生对发展性资助的需求更为强烈。2014年,学校开始实施发展性资助,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探索了一条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资助育人新思路。

1.树立“全面发展”的资助工作理念。“全面发展”的资助工作理念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目标,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资助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丰富资助工作内涵,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理解、尊重、关心和激励,多渠道满足学生的经济资助需要、精神激励需要、情感抚慰需要和成长成才需要。

2.把握原则,提升资助工作科学化水平。发展性资助体系坚持整体性原则,即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确定资助方式和资助力度,整合资源,统筹兼顾,实现合理资助;坚持重点性原则,即增强资助力度,特殊困难特殊资助;坚持应急性原则,即对突发困难群体、突发事件、急难事件做到应急资助;坚持发展性原则,即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不断创新内容和模式,满足学生需求。

3.建章立制,完善资助工作支撑保障机制。伴随国家资助政策调整,及时修订完善各项资助制度,确保资助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制订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学生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社会资助、奖学金等的实施和管理办法以及学生发展性资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发展性资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4.科学规范,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发展性资助要求科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精准帮扶。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面临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能力困难、创业困难、心理困惑、精神困惑等类别,要细化确定影响个人发展的主要类别和次要类别,分类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准的资助数据。发展性资助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募集资助资金,提供最大程度的经济帮扶。学校建立了以国家和学校奖助学金为主体,以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资助资源渠道。发展性资助过程要坚持严格条件、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格纪律,坚持公开资助政策、公开评审过程、公开检查监督、公开受助学生名单,通过“四严四公”实现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公认”。

5.贴近学生,完善服务拓展机制。发展性资助体现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一是要面向学生开展好政策宣传服务,在新生入学前、入学报到时、新生入学教育时等重要时间点有重点地开展政策宣传和学习;在资助评选、项目申报等工作开展时,统一学习宣传,做到资助政策人人熟知。二是要做好平台搭建服务,学校成立事务服务中心,结合专业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开展社团活动,组织社会实践等,使学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塑造品格,做到搭建平台,拓展学生素质。三是要提高服务质量,学校资助工作人员坚持“一线工作法”,强化“六进六同”,做经济困难学生的“第一求助者、第一贴心人”,开展深度辅导,真诚沟通;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做到注重效率,网络先行,提高资助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

6.项目引领,推动发展性资助计划。发展性资助以“项目引领”的模式组织实施,学生根据个人发展目标,组织团队或者个人申请项目,学校给予项目经费支持与指导。项目内容全面,涉及学业提升、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素质拓展等过程中学生面临的瓶颈和困难。项目形式灵活,通过课题研究、学习竞赛、社会调研、学术沙龙、兴趣小组、各类比赛、活动社团等多种形式开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方案设计、自主组织项目实施、自主开展项目考核和结题。自2014年以来的两年间,有500多个项目申请立项,结题300多项,全校70%的困难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中,从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和提升,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约束个人发展的困难,成效显著。

学生资助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指标。发展性资助作为一个新的资助理念,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探索,构建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更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多方面合作来完成。坚持以生为本,让每一位真正需要的学生获得所需的资助,使更需要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资助,在恰当的发展阶段获得适合的资助,使资助效能最大化,促进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是每一位资助工作者的工作理想,也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随着实践和探索的深入展开,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必将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桂富强.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96.

[3]梁军,何丽萍,岑郁.公平诉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50-51.

[4]马彦周,高复阳.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的必要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80-182.

[5]吴衍涛,李广松,齐清.新视域下大学生资助工作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12):62-64.

[6]李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及对策[J].高等教育,2010,(2):78-80.

[7]余梦,周婷.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教育前沿,2010,(2):27-28.

[8]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20-25.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全面发展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