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窦桂梅主题教学艺术

2016-05-30车盼盼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窦桂梅主题教学教学艺术

车盼盼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出现了一些优秀课堂教学模式。窦桂梅老师构建的语文主题教学就是一个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模式,是一个践行新课改的优秀平台。本文通过分析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提出三大教学艺术,即三情共振、三种审美、三个超越。

关键词:窦桂梅;主题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30-01

竇桂梅的主题教学是在语文学科内进行的,以小学生为教学对象,由教师提取出一篇课文的主题,或是几篇课文所表达的共同主题,围绕课文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展开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析窦桂梅主题教学艺术。

一、以情为语文课堂的生命线,实现三情共振

(一)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窦桂梅认为情感是学生产生心灵共鸣的有效因素,她强调在课堂导入时采取各种有效途径点燃学生热情,瞬间和学生“一见钟情”。第一,借助多媒体等媒介。例如执教《难忘的一课》时,窦老师选择与课文主题“爱国”相关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第二,角色扮演。窦桂梅通过化身为学生的“妈妈”,拉近师生距离。例如执教《曼谷的小象》时,窦老师扮演妈妈角色,让学生对妈妈的情感转到教师身上,又再次转到文中阿玲的身上。

(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真情。窦桂梅引导学生同课文和作者对话,体悟作者通过课文所传达的真情。执教《难忘的一课》时,窦桂梅紧抓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个重复出现的句子,利用齐读、默读、领读等方式,让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一步步升华。并引入余光中的《乡愁》,用饱含深情的声音表达出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意,带领学生攀登到课堂情感的高峰。

(三)课堂结束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真情。真情同伴是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永恒追求。她指出课堂结束时要对生活真情思考,学生便能把课堂学习对他的影响延伸到课外,甚至贯穿其终身。例如执教《麻雀》时,窦桂梅把文中的最后一句“爱比死,比死的恐怖更强大”再次呈现给学生,主题得到升华,已远远超出“母爱”的内涵。窦桂梅的课堂正是在这样不断升华主题中,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情感,推动课堂走向高潮。

二、以美为语文课堂的艺术感,追求三种审美

(一)追求语言层面上声情并茂之美。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离不开语言,语文更是重点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学科。语言美主要是指教师教学用语,窦桂梅可以说是语言文字的“大玩家”。这些具有审美艺术的语言可以是古典诗词句,也可以是流行歌曲,只要是合乎课文,对学生品读课文有所帮助的,她都会来上几句。例如执教《游园不值》时,窦老师时不时穿插“千朵万朵压枝低”“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与课文相关的古典诗词。此外,她还大量使用叹词,语气得当,感情恰倒好处。既无矫揉造作之姿,也无牵强附会之感。

(二)追求视觉层面上亲切温和之美。窦桂梅总是展现给学生一个亲切温和、邻家阿姨般的形象,使学生对她产生亲切之感,内心深处有着跟教师一起学习的愿望。窦桂梅一改传统教师居于讲台俯视学生的教态,大部分时间行走在学生中间,俯下身子摸摸学生脑袋,亲切询问学生存在的疑难等。这种自然的、充满温情的教学姿态,不仅缩短师生的空间距离,更是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在板书设计上,她同样追求美感。书写工整,排版精巧,还会借助绘画来丰富板书,带给学生视觉上美的享受。

(三)追求思想层面上理性之美。窦桂梅主题教学把三情共振和三种审美相互交融在一起,在情感、语言、视觉的基础上追求一种理性之美。例如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她并未一度激发学生对列国侵华、火烧圆明的愤怒之情,反之引导学生对“毁灭”原因进行深究,做到理性的思考。课后,学生绝不仅是对“毁灭”充满仇恨心理,更多的是对历史的理性思考。窦桂梅追求理性之美,打破时空局限,连接课堂内外,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历久弥新。

三、以新为语文课堂的突破口,尝试三种超越

(一)既要用好语文教材,又要超越语文教材。为了打破传统课堂以教材为中心的局限,窦桂梅主张以“主题”为基石,架起一座连接课内外资源的桥梁。她认为任何课外资源拥有与教材相同或相近的“主题”时都可用来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学习。例如执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窦桂梅设计了延伸“亲人”的理解与升华“亲人”的认识两个教学环节,拓展作者另一篇文章《我的老师》。结合历史和现实,启发学生思考,丰富学生对“亲人”内涵的认知。窦桂梅以“亲人”这一主题连接课内外资源,既用好了教材,又超越了教材。

(二)既要立足语文课堂,又要超越语文课堂。生活就是语文的外延,窦桂梅主张组织学生开展逛书店、搞调查、看节目、观展览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生活,维持学生不断产生的求知欲和新鲜感。窦桂梅利用这些活动把课堂内外连接起来,引导学生把课外所看、所听、所思、所想带到课堂之中,写进自己的作文之中。例如窦桂梅开展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通过家长和孩子一封封感情真挚的书信,搭建起家长和学生沟通的平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彼此之间的理解。这种精神世界的启迪,也为学生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既要尊重语文教师,又要超越语文教师。窦桂梅指出课堂不要以教师为中心,应多鼓励孩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构建知识。第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为学生无拘无束发表看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第二,教师要把发现、思考、批判的权力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窦桂梅引导学生联想邱少云当时的心里想法,感受他为大义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但有学生认为火烧到一半的时候他有可能晕过去了,后面什么也没有想了。这个质疑是合乎常理的,大多数语文教师会认为该生干扰课堂并不予理会。但窦桂梅不同,她抓住这个契机,改变原先预设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对教师大胆提出质疑。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昊.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特质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4.

[3]陈钰艳.关于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刊,2016(6):147-148.

猜你喜欢

窦桂梅主题教学教学艺术
从学生精神世界出发探析窦桂梅语文教材观
用文学教育启蒙心灵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