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体系到能力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探索

2016-05-30向前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6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

向前

摘要: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能力体系,彰显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理念。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贯穿该课程教学的始终,进行课程实践性教学探索,从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文字书写、团队协作、分析运用、创新等能力。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系;能力体系;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162-02

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就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驾轻就熟、精辟讲解”。作为“05”方案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法律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基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面临的问题

自从“05”新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教师都在思考并探索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总体感觉,基础课教师将这种转变更多关注于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上。其实,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基础课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基础课是统编教材,分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个部分。这就造成了基础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将思修和法律基礎这两部分整体融合在一起。基础课教师往往根据自身专业侧重选择并处理教材内容。由于缺乏教材整体融合能力,这就造成了教材体系转化的先天性不足。又如:由于基础课教材涉及的基本理论多,知识和信息量大,教学课时有限性也制约着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再如:基础课教师将这种转化更多关注于教学手段的更新,采取研讨式、微视频、实地参观等各种方法,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又往往忽视了理论教学。

一般而言,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明显发现基础课开在秋季学期的要比春季学期的效果好。公共课越往后上,学生学习的兴趣越低。其间我曾去省级讲课比赛获奖老师的课堂观摩学习,发现该老师课件做得非常好,讲授比较到位,可是学生的抬头率非常低,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这往往看成是授课教师单方面的事情,这背后隐含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而忽视了学生在这种转变中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也就忽视了这种转变所指向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二、教学体系转化到能力体系,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去年在本校做了学情调查。近90%的同学认为公共课(包括基础课)不太重要,没有专业课重要。近85%的同学认为上公共课(包括基础课)的目标就是考试不挂科。近80%的同学认为公共课(包括基础课)的内容都看得懂,可以自学。近95%同学认为公共课(包括基础课)是道德说教课,也就是鸡肋课。当问到一位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觉得公共课(包括基础课)不重要?他的回答是:“老师,学了会计专业课,我会做账。学了这门课,您能教给我什么样的能力?”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其实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这仅仅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老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变成老师自己的知识体系。老师把这种转变得来的知识体系,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传输给学生,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过去照本宣科灌输式的传授,在今天的课堂不太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微视频、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其本质还是一样,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背后隐含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导致学生对课程兴趣降低,甚至厌倦课堂。

近年来,基础课老师提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更多关注于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创新。上述创新往往根据所讲授课程的具体章节而来,从而又回到了教材本身,很少思考通过基础课,能够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构建基础课的能力体系。其实,基础课作为大一新生的开门课,应当承担更为重要的使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终生学习能力的本源课。也要让学生明白在基础课上学习到的能力可以运用到专业课上,从而受益终生。公共课的本源主要是哲学,哲学对具体部门科学应该具有基础性指引意义,从而回归了公共课的本源。从教学体系到能力体系,其彰显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用浅显的话说,通过基础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获得什么样的能力。

三、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在能力体系构建中的运用

“基础课”应当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文字书写、团队协作、分析运用、创新等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采用过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微视频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采用,往往根据基础课教材章节的具体内容来加以设计。是否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超越教材章节的限制,贯穿教材始终,从而能将教材章节内容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是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主要是完成知识的输出,从教学体系到能力体系主要是完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鉴于基础课教学的特点,有必要且可行在基础课教学中引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式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化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式教学法是属于互动式教学模式范畴,是一种仿真式实践教学方法。具体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它是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出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此中扮演具体的角色,参与处理具体的模拟情景,从而让学生获得无法从常规教学中学到的能力。该教学方法坚持以互动式教学方式为主,强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该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营造一个情境,通过小组团队方式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下面举例说明运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式教学法,同时整合教材章节,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教学扮演“即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扮演相关的角色,从扮演者的表现和观察者反馈构成的互动情境中,去体会相关的内容。这样的角色扮演有心理互换的功能,可以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提高理论与现实结合反思的自觉性”。[2]在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和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的教学中,将学生分组,通过手机拍摄情景短剧来展示。例如一组学生扮演校园记者,到校园周边采访一些行业的工作者,提问“你觉得怎样才是爱国?”。该情景短剧在课堂播出后,学生纷纷结合自身谈出爱国主义的内涵。授课教师仔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学生的各种说法。让学生明白爱国不是大道理,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同时结合保卫钓鱼岛运动的多媒体案例指出大学生要理性爱国。又比如,在讲授正确认识人生矛盾时候,从马加爵案例入手引出“大学生人际和谐”话题,通过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展示同学之间可能遇到的矛盾。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论大学生如何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及其解决对策。将学生分成几个组,一些小组负责爱国主义采访,另几个小组负责人际关系情景剧。在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和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教学中,结合南京鼓楼区法院的彭宇案,围绕“该不该扶老人”,就道德和法律关系分组展开辩论赛,辩论后由老师点评,引导学生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用手机拍摄校园内大学生不遵守道德的情况,制作成PPT,形成调查报告并研讨相应的对策,让所有同学参与讨论。在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和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教学中,主要采用模拟审判教学法,将学生分组,模拟简单的民事案例。通过模拟审判,学生扮演诉讼角色,从而让学生真实感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诉讼程序和法律救济途径,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基础课上运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式教学法,学生参与程度大大提高,有效激了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成为了课堂引导者,更像是“主持人”的角色,掌控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改变过去传统课堂说教式灌输式教育,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该教学法有效整合了教材体系,基本贯穿于教学始终,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通过亲身参与构建属于学生的知识体系。这样既完成了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最为关键的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同时,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同样可以运用到专业课学习中。因为这是一种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教学中没有一种完美的教学方法,运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法时,授课教师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因为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我们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今后的基础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更为关注基础课所拟定的能力培养体系,落实在具体章节和内容中,究竟哪个或几个章节的内容适合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应该达到什么的标准才算合格、良好甚至优秀。这将是我未来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

[2]杨帆.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45.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