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情境使用“三法”

2016-05-30王柳萍

师道·教研 2016年3期
关键词:分法平均分桃子

王柳萍

众多的研究表明,创设有趣、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地探索,发现新的概念和方法,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从而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置了不少的活动性问题情境,如何立足教材,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合理使用呢?

一、用:研究编者意图,直接利用教材问题情境,让活动有效开展

教材中的问题情境,都是专家学者认真研究的,对一线教师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教材中问题情境,我们首先要研究教材,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从更高层面理解该情境的教学价值。当教材问题情境符合所教学生实际,操作性强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呈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进行活动,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作用。

问题情境1:教材“分桃子”——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这一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用学具代替桃子,同桌2人为一组,进行操作,充分体验分的过程。

在课堂上,根据这一问题情境,组织同桌两人有序地开展“分桃子”活动。汇报各自的分法时,用多媒体动画来代替静态的情境图,配合学生回答展示每一种分法的情况,以及两只小猴的表情。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对比各种分法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分成1和7、2和6、3和5都是分得不一样多的,而分成4和4是分得一样多的,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等分、不等分的含义,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同样多。

在“分桃子”这一情境的实践活动体验中,根据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初步领悟除法的意义。

二、改:以教材为蓝本,改进问题情境,让活动操作性更强

教材设置的问题情境,不一定每个都能满足多样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在不改变原有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基础上,对原有的问题进行加工,使得操作性更强,更符合教学需要。

问题情境2:教材中的创设的“分苹果”情境是12个苹果,要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可以每个盘子放2个,12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由于把12个苹果进行平均分,会出现许多种分得情况,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等分的含义,并渗透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时我把这个情境转化为两个活动(活动一:把12个苹果全部平均分在若干个盘子里,那么每盘放几个?活动二:把12个苹果若干个为一份,全部平均分在盘子里,那么可以放几盘?)并设计了两个相应的开放性表格。

通过对教材问题情境的改进,学生通过对这两个表格的观察、对比、讨论,更深刻地体会到“平均分成几份”和“每几个分一份”这两种分法的说法不同,但分得每一份都是一样多,都是平均分,有利于学生从对比中理解等分的含义。以此同时,由于表格的开放性必然在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觉地把自己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度。

三、变:以生为本,改变教材问题情境,让活动对知识建构更有效

每个地区、每间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需要,而教材则是静态的,固定的,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师可以改变问题情境,使其更容易操作和切合需要。

问题情境3:在分数目较小实物的活动基础上,分数目较大的实物。教材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把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并要求把分的过程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分完20块糖后,教材还有个小组活动: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说一说可以怎么分;分一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由于孩子们对20的数感还是比较强的,把20块糖平均分成5个小朋友,对于他们来说可操作性不强,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怎样平均分数目大的实物,为抽象出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本单元的“分一分”活动中除了这个课时,其余都是分水果,结合小组的实际人数和小组学习成员的人数,我把这个“分糖果”的情境改为:把36个雪梨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用36根小棒代表雪梨,让学生独立分一分,对分的步骤不做统一的规定,数感不强的孩子可能需要几次才分完,数感较强的孩子可能一次就每人分9块,正好分完。

编制问题表格进行观察、对比、讨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教材问题情境的改编,学生从4人小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怎样才能分得同样多,以分促算,体验除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亲身经历出发认识除法,体会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产生寻求一步就分平均的快速方法的愿望,体会出现新算法的需求,“除法”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责任编辑罗峰

猜你喜欢

分法平均分桃子
谁的分法好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桃子
谁的分法更好?
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与改良
送你一箱桃子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