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句读题的应对策略

2016-05-30吴巧静张海德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史馆句读断句

吴巧静 张海德

句读是阅读古文的入门之法,也是检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途径。全国课标卷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出现了断句题。为叙述方便,现将这两题录在下面。

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②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文本见本期16页)

研究这两道题,我们发现全国卷断句题的特点不外乎以下两点:

其一是用来断句的材料截自文言文阅读材料,考查形式为选择题。这与湖北卷的单独选材、自主断句相比,似乎难度大大降低。其实不一定。因为我们一般是把“整体把握、先易后难、抓标志词、抓动词”等当作应对句读题的策略,但这些对于主观题很管用,即先求其次,能得一分算一分;但对于选择题来说,就不大管用,因为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已经在“易”的地方断得正确,而故意设置的错点,恰恰是其要定向考查的“难”点。比如2014年的考题就有A、C两个选项是“权留史馆”后面断了句,粗粗一看,完全可以,即“暂时安排在史馆工作”。但与后面的“修撰以下之”就接不上来了。如果我们在这两个选项上任选一项,就1分也得不到了。再加上选段较长,需要断句的点也多于6处,其中2014年的考题为7处,2015年为10处。

其二是围绕两个干扰点来设置选项。如2014年的两个干扰点:(1)到底是“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还是“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2)到底是“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还是“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2015年的两个干扰点:(1)到底是“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还是“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2)到底是“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还是“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如果综合分析一下这四个干扰点,我们就会发现全国课标卷句读题的考查点大致有两个:

一是文言常识。上述四个干扰点中,除了2015年考题的第二个点外,其它三个点都涉及到文言常识。比如2014年考题的第一个错点:“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句中的“下”,就是一个使动用法,即“使之处在下等的位置”,意译过来就是“贬低他”;全句译为“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来贬低他”,这就涉及到文言实词的积累。又如2015年课标卷的第一个错点“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只要稍具语法知识,就可判断错。因为如果在“使者”后断句,那么后面做出“调夫治舟”等动作的主语就不是“使者”而成了“所过”。这涉及到句法知识的积累。

二是文化常识。如2015年考题的第二个干扰点,试卷提供的4个选项就有B、C两个选项是在“奏”的后面断句,即断成了“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貌似一看,没有问题,即宰相认为傅言的主张与苏轼的上奏相同,于是就将其贬到蕲州。其实恰恰应当在“奏”的前面断句。因为稍具社会文化常识的人就知道,宰相的权力固然很大,但毕竟在“一人之下”,要处理一个朝廷高官,还是要上奏皇帝批准才行的。

总而言之,全国课标卷句读题考查的重点是文言和文化常识的积累。因此,我们的应对之策就是:增加积累,找到脉络。

首先是增加常识的积累。这包括两点,一是古代社会、文化等常识的积累,如职官制度,人物的称谓等。比如2014年考题的第一个考点中的“修撰”以及之前的“国子祭酒”,之后的“右散骑常侍”等,就涉及到古代的职官名称。另外如2015年考题的第二个考点:判断到底是“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正确,还是“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正确,就要具备一点社会政治常识。除此之外,还有人名的称谓、时序的表示等。了解之,对断句肯定有助益。二是文言词汇的积累。包括常见的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意义用法,还有常用的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等,如2014年考题的第二个错点“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如果有点文言词汇积累,就知道“恬然自持”乃一个词组,形容主人公“休烈”在遭到宰相的打压后的安然自守;自然就不会在其中间断开了。

其次是找到脉络。近两年全国卷的句读题均为整中取小,即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用横线截取一段话作为断句题材料;截取的部分虽然短小,但也相对完整地叙述了一件事。如果找到相应的动词或者表示时间推移的虚词等,就找到了可循的脉络。如2014年考题的“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这段话,就先叙述的是宰相李揆打压休烈的原因、手法,反映其脉络的动词有“嫉”“奏”“留”“下”,接着叙述了休烈的反应:“恬然自持,殊不介意。”又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文言文断句题:“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画线部分就有“初”“已而”“乃”等虚词表示了王慎中“为文”的思想认识上的变化过程。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如果碰到句读题,就可在熟读的基础上,先找到动词或者前后呼应的虚词,再借此摸到文段叙述的脉络。这样,自然就可较快地判断出四个选项的孰对孰错。

猜你喜欢

史馆句读断句
要不得 千篇一律的村史馆
关于成立少先队队史馆的调查与思考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短句(主语+谓语)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咬文嚼字”三篇
妙用标点巧断句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断句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