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之落实

2016-05-30宋倩

南北桥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堂讨论课堂提问新课程

宋倩

【摘 要】课堂讨论不是“摆花架子”,做样子,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课堂而动,不能为了“动”而“动”。学生表演不是看热闹,要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活动,而非无意义的“乱动”。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 学生表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98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实施,海南、宁夏、山东、广东等省市先后进入课改实践阶段。2010年四川省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将受到极大的挑战。新课改提倡合作教学、互助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但课改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潮流,课堂提问应重实质,循序渐进,诱导之。在这几年中,我们第一线的教师们不断地学习、研究新课改标准,也反复地实践于我们的教学。过去的一些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课堂不再是满堂灌,教师一枝独秀。我们更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学习模式,注重启发式教育,让学生能真正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课程理念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要从“教师教为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讲授转向师生间平等对话。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落实得如何呢?是否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来了呢?

从一些日常的听课来看,笔者认为,真正的新课改理念还没有落到实处。有的课堂出现了重视形式,忽略实质的现象。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置中,仅仅是做做样子,而没有真正地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了“热闹”而热闹。形式化的讨论与合作、刻意的掌声与鼓励、无意义的表演、随意地多元化解读等都充斥着课堂。笔者在此试举几方面来谈谈。

一、课堂提问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疑思问”,他自己则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新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问”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的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提问既可用于传授新知,又可用于复习巩固,它可以贯穿一堂课的始终。有的老师就会说了,“提问谁不会?老师的教学就是问学生。”是的,我们每一个教师,每一个人都会提问。可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问,如何提好问,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关键。如果说教学目标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胫骨,那么,设计问题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脉络。如何设计一堂课的问题?这个问是否有价值?这个问是否能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这个问是否能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之间有没有相互的交叉和联系?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的备课中,应该充分考虑的。如果一个老师,课堂问题太过随意,每个问题之间没有关联性。或者问题过多,过杂。那么,这个老师对课文的钻研就还不够深入,对课文的重点把握得不够清晰。

最近,我听了一位老师讲《荷塘月色》,一节课有大大小小的26个问,而且教师还将某些重点的问题和答案全部呈现在幻灯演示片上。表面上看,教师很注重学生的启发思考,每个问题的设置都是环环相扣,做到了导入式的教学。但实际上呢?繁冗复杂的问题,使得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极度浮躁的状态中,真正留给学生静心思考的时间并没有。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一味地强拉进度。一部分学生还能勉强说出答案,而更多的学生只能是“望幻灯片而兴叹”。这实际上就是教师代替了学生学,是一种假的自主学习。

而在另一位教师的课堂中,所提问题又显得过深,超过了学生能力接受范围,当他在分析《荷塘月色》第一段的时候,问“课文的第一段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个问题对高一新进校门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他们甚至连艺术手法有哪些,什么称之为艺术手法,都还不清楚,怎么让学生了回答呢?显然,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有价值的。我们何不换一种问法,“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自己的不宁静呢?”而更多的老师在提问的时候选择了一种简单机械的问法,总爱问学生这个看法对不对,这个问题是不是。学生也就是一两个字解决问题——“是”或者“不是”。这样的提问,对学生自主的学习没有起到一点作用,老师已经将答案告诉了学生,他需要一个附和者,而不是一个思考者。

在2009年泸州市的青年教师优质课上,我听了一位老师讲《牡丹的拒绝》,就认为她的提问精练而准确,层层递进,循序善诱地引导学生解析文本。她将课文整合为三个问题:1、牡丹拒绝了什么?2、它为什么要拒绝?3、作者通过“牡丹的拒绝”赞美了牡丹什么样的品性?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在文中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答案。同时,老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异质性小组,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气氛真正地做到了积极、活跃。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事实上,我们在讲学的过程中,问题就是一把钥匙,它引领着我们和学生一起去探究文本,发现其中的乐趣。如果一个教师提问很少,总喜欢自问自答,必然会使得整个课堂生硬、呆板。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孔子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seminar)源于拉丁文seminarium,音译为“习明纳尔”,原意为“苗圃”或“发祥地”,后转移译为学校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共同研讨学术。17世纪开始,在西欧的一些大学的教学中应用课堂讨论,具有专题研讨的性质。现代的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和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乐于采用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但实际上,课堂讨论的设计和调控也是最难的。首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既能放得开,也能收得回。其次,要教会学生科学的讨论方法,不是借机讲话,也不是随意胡诌。切忌为讨论而讨论的做秀式讨论、撒手不管式的放羊式讨论,或蜻蜓点水、刚一展开就立刻结束的浅薄式讨论。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

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课堂讨论是毫无意义的,要么讨论的问题太过于简单,如学习《〈宽容〉序言》一课,有老师讨论的题目是:“先驱者到山谷以外的地方做什么去了?”这样的讨论答案显而易见,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冷场的局面。要么就是讨论的问题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和整个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没有任何关联,这样的讨论也是无效的。如学习《祝福》一文,有老师讨论的题目是:“如果祥林嫂没有死,她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这样的问题已经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禁锢下,祥林嫂的唯一出路就是死亡。

还有教师在讲《蒙娜丽莎之美》的时候,设计讨论的题目是:“达·芬奇为什么要画蒙娜丽莎?”估计这个问题连研究达·芬奇画作的资深专家也很难回答吧。由此可见,很多课堂讨论都是在表面上做到了“热闹”“好看”,而实际上却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将讨论形式化、表面化。真正要做到将讨论落到实处,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要做好调控者的姿态,既要总领全局,又要抽丝剥茧。在讨论中活跃课堂气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三、学生表演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活动”,用活动去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课堂学生表演中,如果教师驾驭好的话,课堂表演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主动性。一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主动性。传统语文课堂往往教师辛辛苦苦“灌输”,学生昏昏欲睡。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表演,气氛当然比平时要活跃得多,甚至一些平时不发言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学生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本。

对文本的学习,学生不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通过表演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性格感情,这对于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有着极大的帮助。三是构建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课堂表演是一种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活动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在实践与求新的领域中,充分展示个性的广阔空间。无论是从表演活动的开展、设计到表演的完成,始终贯穿着学生创造性的劳动。从开始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领会,然后琢磨、研讨,到后来的表演实践。这里面的每个环节闪耀着学生智慧与个性的火花,也真正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青睐。

而实际上,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表演既不是为了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也不是为了品味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反而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热闹热闹,置教学目标于不顾。这样的学生表演,还不如不要。比如有老师在教学《邶风·静女》的时候,邀请了几位女生来表演静女的羞涩表情。这些女生都碍于面子,表演很不到位,只是敷衍敷衍,而下面的男生更是一股脑儿地起哄。这样的课堂表演既达不到老师想要的预期效果,反而大大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有的老师在设置课堂教学表演时,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存于一种“我以为”“我认为”的空想状态中,没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表演水平和对文本的理解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考虑,即兴设置表演。

一位教师教学戴望舒的《雨巷》,让学生即兴表演作者“我”与“丁香姑娘”邂逅的场面,表演的学生是临时推荐的,没有充分的准备,演“我”的男同学推门后就径直走过“丁香姑娘”的身边,目无表情,一脸茫然。演“丁香姑娘”的女同学,只能呆呆地看着“我”的离开。全班立刻哄堂大笑起来。诗歌中朦胧的浪漫情怀荡然无存。90后的学生在思想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独创性,他们常常会在自己的表演中加入很多“新鲜”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又恰恰是背离了文本的。这样的课堂表演也失去了它设计的本真的目的。因此课堂表演是需要老师合理安排,适时调控的。我们不妨在高二下学期学习话剧单元的时候,来一个话剧表演的比赛。让不同组别的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文段来进行课堂表演。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充分的准备时间,教师做好调控和指挥的作用,使课堂表演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促使人更加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新课标强调“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新课程改革不是“花拳绣腿”,无论是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钱梦龙“导读基本式”,还是魏书生先生的“六步法”。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不能背离新课标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

猜你喜欢

课堂讨论课堂提问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对大学案理研讨课学生信息检索意识若干问题的思考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
谈素质教育中的课堂讨论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