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2016-05-30罗远义

大东方 2016年7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数学

罗远义

摘 要:为了加快素质教育,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时刻保持知识的更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数学;培养;思维能力

要学好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很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发表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内容的很广泛,据心理学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

(1)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許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四、五、六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3)《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教师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还是值得我们教育者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小学数学发现的机遇,锻炼小学数学的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小学生把相关基础知识学好、记牢。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了个人推理外,常含有前人的想象因素,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根据小学数学教材潜在的因素,教师应该创设想象情景,提供想象所需材料,诱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技巧,明示或暗示想象的方法,比如类比法、归纳法、观察法等。

三、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创设出相关教学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为,使心理活动出于亢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时,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小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从而使小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成功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能力。

比如:(教师出示一个篮球、一个鸡蛋,并分别问学生篮球是什么形状?鸡蛋是什么形状(在学生回答不上时提示)?篮球和鸡蛋的形状是一样的吗?)那么,我们在画圆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既规则又美观的圆呢?同学们可以小组交流、讨论,先想一想、动手画一画,再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画的,最后总结出“圆”的画法。部分小组的学生不一会就概括出画圆的方法,也有小组会画但是没有概括出来。教师按照学生总结画圆的方法在黑板上迅速画出一个标准的圆,此时,学生个个会兴高采烈、跃跃欲试,见时机成熟,急忙请学生再一次画圆,相信第二次画圆出错的学生几乎没有。然后教师抓住最佳时机让学生归纳总结画圆的方法,把刚才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又在交流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方法。只有这样,在学画圆的方法的同时,感受到图形的形成过程大大地开启学生的智慧,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师出错、学生质疑,引导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平时的小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板书时也可以故意出现错误,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探究乘法分配律时,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教师随手出了一道练习(540 + 60)÷ 5,目的是想說明并不是所有的题目用乘法分配律都是简便的。这时有学生会说:“老师你写错了,那个‘除号应该是‘乘号。”有的学生先算括号里等于600,再用600除以5等于120。也有学生会说:“老师我能很快计算出这道题来!”于是这类学生会很快把计算过程像乘法分配律做出来:

(540 + 60)÷ 5

= 540 ÷ 5 + 60 ÷ 5

= 108 + 12

= 120

经过激烈讨论和交流,有同学终于发现在这道除法算式中除数相同,最后得出结论:“除法分配律”是有的,但是我们用时有个条件:除数必须相同。

上述表明,由于受“乘法分配律”定性思维的影响,让学生发现了他们所谓的“除法分配律”。学生这时候所认识的"除法分配律"并不完善,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准确引导。于是教师应顺势又出了1—2道类似的题目【如:1、(330 + 30)÷ 6 ;2、330÷5 + 30 ÷ 6】,果然不出所料有的学生会错,这是学生自己发现了错误,从而对除法分配律产生怀疑,此时,教师应抓住时机给学生进行引导,错误在交流中修正,妙解在对话中生成,出错的学生也获得正确的思考方法。此时会有学生质疑有没有加法分配律和减法分配律,看来由错误引起的知识延伸还不止于此。教师只有引领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出错、思错,让他们透过表象来揭示真理,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传授新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道德素质,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小学)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培养数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