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艺术性探微

2016-05-30谭彦玲

大东方 2016年7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

摘 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课堂评价标准滞后的矛盾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解决这个矛盾已经成为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中心障碍。用什么标准评价课堂教学,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评价意义;评价因素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意义

用什么标准去评价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传统的评价机制已经成为课程改革障碍,评价改革的进程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影响新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我所接触的课程评价标准,对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十分周全的要求,即課堂教学评价细则:教学目标10分,教学内容20分,教学过程10分,教学手段25分,课堂气氛10分,学生活动10分,教学效果10分,教学风格5分。每一步都有具体的量化要求和计分规定。

这种量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具有简明、精确的特点,能减少人为的主观推论。更重要的是收集的数据能用现代统计工具加以处理,便于掌握和应用,与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相适应。因此,量化模式下的常规量——标准化测量一度成为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作为评价小组一员,对此我一时难以理解,便思考课堂教学评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现行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理念为指导,是一种以评价一堂好课为核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重点,以认知、理解、巩固书本知识为范围的程序,依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目的单一——作结论,分等级,为奖惩教师提供依据;评价内容片面——课堂教学成绩即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标准主观——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而是各自的主观标准;评价的对象被动——评与被评的关系;评价结果信度低——真实性可疑,可信度差。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学内容和科技发展相适应;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实践与探究,我主认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应该是:

(一)根据教学对新课程标准目标实现评价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评价是服从和服务于课程改革的,因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也必须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一致。

(二)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评价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新的课堂评价应该以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学习状态: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在學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投入状态,具体体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

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

交往状态: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互动,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思维状态: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和独创性。

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生成状态: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三)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师素质全面体现评价课堂教学

教学理念:从宏观模式看,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是对社会需求和学生终生发展负责,还是对学生一己一时(升学)负责。从教学的微观过程来看,教授与反馈是否注意到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个体性;教与学组织是否体现"主导"与"主体"的角色作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德育渗透等是否有所偏废或顾此失彼的现象。

教学态度:教学态度是否严谨认真,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课标及学生是否研究透彻、把握准确,教学过程中是否得体、自然。

教学能力: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是否体现启发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教授行为能否引起有效的学习活动,使教学过程有张有弛、活泼生动;对课堂偶发事件,能否因势利导而又使教学活动不逾轨;教师能否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做到身心一体化的表达,使学生真切地受到教育、影响。

知识素养:包括两方面:一是理论素养,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实用,课后自己说课的理性分析,能否据理"自圆其说";二是知识面,能否根据当时的教学需要,信手拈来相关知识充实教学内容。

气质表现:精神状态是否饱满,仪表体态、举手投足是否得体。

课堂教学评价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在于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和积极导向等基本功能。

(四)根据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作用: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问题思维的进程,在交流中反馈给教师,教师应及时给予的评价。

引导作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过程。

鼓励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甚至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教师应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信心。

(五)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开放性、多元化的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生本的多项、丰富、适宜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交流过程。由于课堂主体创造力的巨大,决定了课堂教学中诸多因素的具体表现是难以预测的,企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学行为是不恰当的。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保留一定的余地。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扬长避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作者简介:

谭彦玲(1972—),女,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四川省南江县红光镇小学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江县红光镇小学)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评价
浅析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评价对策
摭谈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走向
论“以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微
新课程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试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习评价的实践研究
如何站在生本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基于有效评价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