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香课程”,课内外阅读大融合

2016-05-30谢玲花莉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书香识字图书

谢玲 花莉

长江南岸,茅山东麓,有一座小县城——金坛。在这享有“江东福地”美誉的鱼米之乡,有这样一位校长,他创新的“书香课程”理念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他和他的团队崇尚的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的语文课程建设,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他领导的课内外阅读大融合的实践,让校园书香浓郁,师生爱书读书。他,就是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陈耀方校长。

在多年的教育一线岗位上摸爬滚打,一路走到管理岗位,陈耀方一直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他不断审视当下语文教学现状,反思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积极探索,让书香融入语文课程。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像被钉入湖底的长毛竹牢牢拴住的一条渔船,承应八面来风,但心定若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追寻教育的本真,朝着心中理想的阅读教学王国迈进。

在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校园内,陈耀方如何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他是怎样把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有效地落实于教学实践之中?他的探索和实践有了怎样的收获?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我们来到了西城实验小学。眼前的陈耀方面带微笑,步履从容,略带方音的缓缓话语中透着沉稳、儒雅的气息。正是上课的时间,校园内异常安静。在与陈耀方的叙谈中,西城实验小学为我们展示出关于书香课程的一幅幅别样的生动画面。

改进阅读教学,“课外阅读”课内实施

走进五(4)班的教室,班级里的老师正在讲解课文《蝉和狐狸》,在让学生感受了狐狸的阴险狡诈之后,老师适时抛出了话题:“故事中的狐狸都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当孩子们各执一词时,老师瞅准时机,向孩子们分发了绘本故事《狐狸孵蛋》和沈石溪的《瞎眼狐清窝》,引导孩子们自主默读、自主感受、自主思考。一节课只有短短四十分钟,教师却通过提出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了多文本阅读。陈耀方告诉我们,这就是西城实验小学呈现出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面貌。

陈耀方认为,引导少儿自主阅读,博览群书,是促进少儿心智发育、精神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少儿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师提升语文教育质量的根本策略。学生在大量书面语言的“浸泡”中,不但可以获得知识的丰富、技能的长进、语感的丰盈,更可使心灵变纯净,从而得到美感的历练。为了让书香在校园内、学生中时时散发,处处萦绕,陈耀方提出了“将书香变成语文课程”的构想,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大融合。

如今,在西城实验小学的语文课程安排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教教材,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学校为学生提供了配套读本《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读其他课外读物。课外阅读材料的充实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陈耀方告诉我们,有的班级开设“小故事讲坛”,有的班级开展童谣传唱活动,有的班级组织小小辩论会等。他说,课型只是一种导向,在真正的运用中,学校鼓励教师各施所能,各自发挥,让课堂更加个性化、多元化。

营造书香氛围,打开图书流动的“阀门”

图书资源是“书香课程”的物质基础。在西城实验小学校园内,我们发现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大的图书馆,里面有藏书室、班级书柜、主题学习馆等。藏书室的书包括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学生用书主要用来充实班级书柜。各班的书柜容量大约在200~300册。这些图书有一半是学校提供的,另一半则是由学生自由推荐与同学分享的。这些图书都有固定的更换时间。对此,陈耀方形象地说明道:“如果藏书室是‘仓库和‘中转站,那么班级书柜则是‘营业所,每个教室都是阅览室。”

主题学习馆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馆内许多装饰设计都是来自于孩子们的灵感与想象。墙面上、屋顶上布满卡通装饰,仿佛处处闪烁着孩子们的眼睛。馆内藏有50000多册图书。这些图书被分类并置于十多个主题之下。我们看到书柜上标有“金色童年”“动物世界”“艺术殿堂”“地球母亲”“烽火硝烟”“华夏古韵”等主题名称。陈耀方说,这些名称都是在反复征求孩子们的建议后得来的。书柜之间配有阅览用的长桌和方凳,每张长桌上竖立着十多本字典、词典,供孩子们查阅。孩子们在这里埋头阅读,自主学习。主题学习馆,俨然成了全校最大的教室。

在主题学习馆内,我们还发现书柜周围的地上整齐摆放着一摞一摞的图书。仔细一瞧,每邻近的两三摞的图书都是相同的,大约有60来本。陈耀方向我们解释道,这些图书与学校的“图书漂流计划”有关。学校以“多样的体裁,多样的题材,多样的语言风格”为原则,为学生配置了100多种图书用于“漂流计划”。每种书发到班上,孩子们人手一本。全班同学在两周内共读此书,在班内掀起读书议书的热潮。在同一时期,班级与班级之间的阅读书目是不一样的。所以,相同的书,1班读完,给2班;2班读完,给3班……如此循环漂流。这样的“图书漂流计划”彰显了“集体力量”的另一种伟大: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共读一本书,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同时,浓厚的读书氛围和融洽的交流环境,促使每一个学生爱上图书,学会阅读。陈耀方不由地感慨道:“孩子们阅读的速度很快,下周我又要去南京为孩子们选书了,总想给他们购置更多的书,让他们在书籍的海洋里自由徜徉。”

革新识字教学,扫除儿童阅读障碍

大量阅读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识字量作为基础。为了尽早让孩子们投入到大量阅读中,陈耀方从变革识字教学方法抓起。他认为儿童识字存在一个鲜明的“图式现象”。对于儿童而言,陌生的汉字都是由点、横、撇、捺等基本笔画构成的图像。儿童由于形象思维占据主导优势,他们看笔画,几乎把笔画的形态理解成不同走向的“直线”“曲线”,如横、竖、竖弯钩、横撇弯钩、横折折撇、横折折折勾等;他们看生字,冲击眼球的不是汉字的意义,而是由点、横、撇、捺等基本笔画在类似于交叉、平行的位置关系中形成的基本形态——图像。所以,在儿童眼里,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儿童认识汉字,几乎都是从“图像格式”起步,以读图的方式对汉字进行打量、理解、辨别和记忆。因此,一年级的学生进入小学后,学校并不急于让其学习汉语拼音,而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唱富有童趣的韵语儿歌,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汉字。

趁着学生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走进一(5)班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满是识字卡片,细细一瞧,原来都是孩子们推荐的在生活中随机识字的图片。我们随机询问了几个学生的学习感受。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识字教学,孩子们识得多,认得快,学得欢。

陈耀方说,学生在认识了这些汉字后,就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在大量书面语言的“浸泡”中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识字量更是迅速增加。这种识字方式的有效性已经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得到了验证。陈耀方自豪地告诉我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一、二年级识字量为1600字,而该校近三届二年级学生,经过4个学期的学习后,在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识字量超过2500字的学生比例在96%以上。

更新教学管理机制,提升教师文化涵养

教师是“书香课程”的实际操作者,学生是否能在阅读中获得成长,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和引导。为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效率,陈耀方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环节做了积极调整。他对调整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控得非常严格。例如在备课方面,他要求以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课文或一本书为一个备课单位,备一份学案。每学期开学前,他会组织全校教师参加教案评选活动,以考查教师的备课情况。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激励着教师认真做好阅读教学工作。

采访中,我们也体察到了陈耀方心中的忧思。原来,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制约着“书香课程”的实施。“书香课程”价值能否彰显,教师的阅读数量和质量显得尤为关键。为了让教师尽早适应“书香课程”的要求,在陈耀方的带动下,学校鼓励全校教师多读书,参加函授,并开展赠书等活动。学校教科室每学期都多次举办“读书沙龙”,推荐好书,交流心得。这样,在有序的引导中,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在更新教师阅读教学理念的同时,着力提升他们执行课程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西城实验小学已初步实现课内外阅读的大融合。大量阅读不再是语文教学的补充,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阵地。随之而来的,是学校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大幅度的提升。陈耀方告诉我们,在近年的多次质量调研中,在校学生的各科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赢得了家长的普遍赞誉。我们看到了陈校长脸上欣慰的笑容。

然而,“书香课程”建设的路途是遥远的,过程充满挑战。陈耀方坦诚地告诉我们,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既有基础理论的,也有具体操作层面的,但他坚信,只要找准了方向,就不怕路远。他会带领他的团队,围绕“书香课程”,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引领广大师生广泛阅读,让学校在书香氛围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领地,让学生在丰盈充实的文化底蕴中提升语文素养,增强人格魅力。

采访结束的时候,细雨依旧绵绵不停。漫步校园,朗朗书声阵阵传来。我们看到,沿途的草木,在春雨中变得愈发鲜亮。陈耀方的“书香课程”,也如这催发生长的春日喜雨,正滋养着书香校园这方圣洁的园地,成为学校师生生命生长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书香识字图书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图书推荐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最是书香能致远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书香何来
识字
识字儿歌
班里有个图书角
识字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