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张迁碑》对清代书法的影响

2016-05-30侯美玲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张迁碑

侯美玲

【摘要】:《张迁碑》结字因字立形,字体方整均衡,运笔行敛意放,结构端庄朴茂,偏旁之间参差错落,通篇浑穆古朴、法度严谨,又寓古朴中多变,拙厚又见巧思,笔短意长,具有神采内敛、肃穆浑朴的艺术美,表现出一种刚峻之力与含忍之力的完美统一。《张迁碑》上承篆书,下开魏晋书风,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清代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大规模临习《张迁碑》的记录,将《张迁碑》的“厚、重、拙”的审美观完美展现。本文将通过概述《张迁碑》的书法艺术特色,浅析其对清代书法以及书法家的影响。

【关键词】:《张迁碑》 ;书法特色;清代书法;艺术影响

1、《张迁碑》概述及书法特色

《张迁碑》,又称《张迁表》,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东汉灵帝时期(公元168年),碑体高有2.67米,宽为1.07米,厚0.20米,碑文为隶书,其是东汉后期隶书书法成熟的代表作之一。《张迁碑》于明朝出土,出土前碑埋在山东省旧东阿城南的旧县村后,明代出土后碑设立在山东的东平县东北隅文庙旧址,今藏于山东泰安岱庙内,立于炳灵门的内侧,面朝北,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张迁碑》的碑阳的正文共有15行,其中每行有42个字,总共计有567个字,为隶书,碑文是宣扬张迁和祖先当时的政绩。其碑阴刻有立碑的官吏姓名及捐款钱数,共计41人,323字。碑阳上半部分字迹较清晰完好些,可以辨认,中间部分磨损的较为严重,有的字不易辨认,下半部分则由于自然风蚀剥落以及人为损坏的原因损伤的较严重,多处已无字迹,碑阴上的字较碑阳处的字迹完好。碑额上题有12个字,即“汉故毅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书体兼有篆与隶之体,富有特色,深为后人称赞。

1.2用笔

《张迁碑》的运笔上以峻拔的方笔为主,又加以弯曲遒劲的圆笔,用笔方圆兼备,表现出拙朴古厚,方正不失呆板的特色。同时用笔形敛而意放,浑厚不失圆润,雄强中暗含灵动,险绝中复归平正,笔停而势展,沉着饱满劲险,运笔在险峻中有严正的特点,既有古朴的意蕴又多变化。书写时从起笔到行笔都体现出在笔划均衡的直线与方折中加有弧线圆笔的技法,入笔时用笔逆锋填实,使每笔线条饱满,运笔笔短意长,有章可循,且个性强烈。

1.2字体

《张迁碑》的书法字体方整笔划均衡,字形大小欹正,方中寓圆、拙中生巧,形体态散意密,静中有动、灵动多变且疏密得体,为汉碑方整古拙类的典型。整体上字体为隶书,字体多内疏外密,字形为扁平形。在此碑中由于一些字的横画多,将字体拉长,在字体形态上给人以支离松散的感觉,整碑反倒顺齐自然,通篇协调,拙中藏巧,表现出宽舒中有茂密的意境,達到了生动灵活的艺术效果,使更具艺术魅力。其碑阳字体的笔画厚重质朴,严谨但又不拘一格,整个书体不呆板,具有淳古且生趣的特色,同时行距间分明有序,字距间则错落参差。而碑阴上的字体则比碑阳上书写的较轻松、较开放些,字体形态也较之变幻多样。其碑额字体更为特殊,与正文不同,具有似篆若隶的风格,即字体既具有篆书的圆转风格又有隶书的方折特点,具有古篆雅意。

1.2结构

《张迁碑》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具有高古方劲、错落有致的风格特色。字的结构富于变化,其因字立形,在整体上是扁方正的结构,同时又顺其自然,并非将所有的字都写成一种结构模式,在险中求平而多变,拙中藏巧,注重结构严谨的同时具有灵动变化的风格特点,字体结构笔画关系处理得当,在平正中富有变化,斜而不歪、险而不倾,有的强调主笔横与捺画,从而尽显其势,结构端庄朴茂,古拙又显天真,严谨中又有灵动,处理的和谐得当。通观全碑,字体结构具有稳定的重心,但动中有静,在动中有稳,稳中又求变,在结构中有伸缩避让,既有平正又有险绝的特色,空间留白,结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具特色,富有神采。在临《张迁碑》时其中一些字在初看时很简单,给人感觉很好写,但在临写时却写不出效果,这正是由于此碑具有独特的结构特色,正是此碑的妙处所在。

2、《张迁碑》对清朝书法的影响

《张迁碑》因其刻于东汉隶书的变革期,继承了前期汉碑碑书的精华,前承接篆体,后开启真体书风,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之后的碑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张迁碑》可谓是汉代隶书碑文中的精品,其具有汉代隶书艺术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汉隶雄浑古朴书法风格的代表之一。其书法艺术体现出质朴古拙的风格,同时又具有生气勃勃的艺术特色,并影响了各代喜学汉书的书法家学者,后世学书者对其大为推崇,其中所特有的严谨方整的风格特色不但被学隶书的书法家所钟爱,对于学真书的学者也对其追崇喜爱。

汉碑用刻刀在石头上刻画,在经历千年岁月的风蚀后,其线条与字形变得更加苍茫浑穆,在经过多次创作后,与直接用毛笔书写体现出的风格特色有所不同,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清代书学对汉碑的关注源于清初对古雅传统风格的争论,奠定了整个清代崇汉的主调。在清中期,汉代碑刻对书法的影响逐渐超过了字帖,盛行以篆隶体为本的观念。到清代中期之后,对碑学观念的提出重视,书法家们重新定义汉碑及其古法价值,作为古法的代表汉碑己成为碑学的理论基础,清代碑学的兴起使汉碑书学价值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清代对碑学的推崇兴起,使《张迁碑》的书法艺术被高度重视,成为清代书法家们学习隶书、取法汉碑不可缺少的摹本。

清人通过对《张迁碑》的临习,使清代隶书创作的成就在整个书法史中成为自汉代以来的第二个高峰。同时清代的书法家们十分重视表达个性,使其书法各自产生各自独特的书法风格,通过对《张迁碑》的临习赋予了其古拙质朴的时代风格面貌。

3、清人对《张迁碑》的临习

清代碑学兴起后涌现出很多对《张迁碑》临习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名家多从中获益,使清代的隶书名家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伊秉绶、何绍基、阮元、刘文华、吴昌硕等等都对《张迁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临习过《张迁碑》,对《张迁碑》都有着不失古法又具独特面貌的诠释,同时将碑学厚重拙朴的审美观推到了顶峰。

清代大书法家伊秉缓[1]的隶书就学习《张迁碑》的书法特色,其认为《张迁碑》的书法水平之高,伊秉绶为临习《张迁碑》书法家中的高手。在伊秉缓的隶书创作的字里行间中都体现出临习《张迁碑》的痕迹,从他临习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对《张迁碑》的理解,以及其对此碑在用笔、字体以及结构方面的所具有的内在神采风格的深入领会。伊秉綬对《张迁碑》的临习(图四)可谓是独具特色,其将此碑所具有的奇险的特色再夸张化,以突出其特点,将《张迁碑》的隶书所具有的古拙意趣特点完全展现,观其作品,间架关系更为不拘小节,作品具有凝练洒脱的线条,具有大气磅礴的字体形态,用笔具有断却不分离,和而不流的特色。通篇浏览,其将微妙变化隐藏于墨法中,独具匠心又丝毫不做作,给人以朴实不雕的感觉,突出了《张迁碑》厚重的风貌,毕现汉隶之风采。伊秉缓的隶书从此碑入手学习,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

清代碑学大家何绍基的隶书受《张迁碑》的影响也很大,他临习的《张迁碑》的创作多达一百多幅。其提倡的是“回腕法”,即要求临摹时要把臂悬起来,要求使腰股用力提气直到指尖,所临《张迁碑》又有所区别,其不失古法而又自成一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他的创作中字体的重心上移,在《张迁碑》的质朴风格中又融合典雅的特点,使笔画的开合摆动中具有字体的趣味性,使字体具有灵动的特点,与原作有些差异,潇洒而不造作,使隶书具有篆意。其所临的《张迁碑》重骨力而不重姿态,其创作的笔画更似弯曲的枯藤,表面没有《张迁碑》笔画所具有的粗重厚实,同时也不失拙朴之态,看似给人以平淡之感实则具有险绝的特色。何绍基在临习时把汉碑的味道都蕴藏于笔墨之中,可谓是“遗貌取神”,其所创造的曲铁枯藤般的书写线条也为《张迁碑》的临习引出了一条新的门路。清书画家吴云就称赞何绍基的《张迁碑》临习作品具有“篆隶笔意,才雄浑古厚”的特色[2]。

在清代书法家对《张迁碑》的临习创作中都有些自己的见解有所偏颇,有些只用方笔,而有的则喜于用圆笔,对于《张迁碑》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对字形的把握亦有许多独到之处,并留下很多成功的实践(如图六、图七),。他们在临习时更注重对主笔的释放,清人吸取了《张迁碑》的结构特色,在以方整厚实的字体基础上,延伸了字体的空间,重新确定掌握结构重心,对字体局部处处理的更夸张抽象化,不在仅仅是体现其整体均匀的特点,在细微处产生变化,使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更强,以避免在学习《张迁碑》时产生刻板的现象,也对我们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启示,为我们能更好的学习碑刻作品建立夯实的基础,从而让我们能更好的遵循着他们的脚步继续临习创作。

结语:

《张迁碑》书法境界甚高,笔画间架浑成而时显剥蚀,其结字不仅古朴严正,同时又险峻多变,书法结构方圆凝重,书体拙厚而又见巧思。其高明之处为内在笔画间的十分巧妙的对比关系,其所具有的质拙、浑厚、古朴的书风对当代的隶书创作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学习《张迁碑》,合理借鉴清代书法家对《张迁碑》的临习作品,并理解他们对字形的见解摸索,凝炼他们的创作特点,学以致用,更好的掌握好隶书结字与运笔尺度,贯通于我们的创作之中,在临习时防止过于追求平整稳重而形成呆板僵化,表现大气古拙的特色而要避免缺乏灵气,要表现个性但切勿脱离了古法。然而《张迁碑》的规律不是很明晰,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无所适从,很难在短时间完全掌握其特点,在临习时应多思考探索,多汲取前人创作的经验,从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注释:

[1]伊秉缓(1754一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洲人,人称伊汀洲,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工诗文,善画,精篆刻,书法诸体皆工,以隶书称雄书坛。

[2]吴云.《两罍轩尺牍卷二·何子贞太守绍基》.《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高文著.《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沈叶青著.《历代碑帖大观:汉隶十大名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3]赵普著.《隶书解析与临写》.北京美术摄影出版.2007。

[4]吴慧萍.《书法鉴赏》.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李志贤.《书法与碑帖十讲》.文物出版社,2009。

[6]胡晓武.《<张迁碑>所代表的隶书成就浅酌》.中国书法.2010(01)。

[7]曹军如.《<张迁碑>赏析》.书法研究.2012(03)。

猜你喜欢

张迁碑
浑厚方正 拙然天成—《张迁碑》《衡方碑》临创融合研究
两汉名碑注译
——张迁碑(一)
《张迁碑》临创拾取
浅谈《张迁碑》对清代隶书的影响
《张迁碑集句》
书法启蒙·隶书第七讲
书法启蒙.隶书第四讲
汉隶的刚柔之势
怎样临习《张迁碑》
通过与《张迁碑》比对浅析《爨宝子碑》隶书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