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中的家乡

2016-05-30田浩宇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早茶家乡特色

田浩宇

前几天,有不少我的同学都开学了,朋友圈中满屏都是同一张图片,配文字,“听说这里包吃包住,我就进来了”。今年,我在北方,寒假放得长了一点,所以到现在还没走,也就看着他们刷屏了。其实,之前的四年,每当假期还剩余一周左右,我的内心便波涛汹涌,茶饭不思,终日惶惶不安。但是,经过去年一年,很多问题我想通了,释然了。我已经在四年多以前就做出选择,如今我经历的一切都是当时的选择带来的的结果。再说,我本来就是乐天主义者,再难接受的现实,用四年时间也能接受了。明天后,我将启程北上,夏天,我应该会在家乡有一个短暂的停留,在这之后,什么时候再能回到家乡就不知道了。有一个事实就摆在我面前,在今后和好几年,甚至十多年,我注定作为一个游子在外漂泊,总共回到家乡的次数屈指可数。

作为一个即将在外漂泊的游子,要问对家乡最为深刻的记忆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家乡的味道。我的家乡作为淮扬菜的发源地,在饮食方面独树一帜。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味道并不是淮扬菜的宴席,而是早茶。吃早饭用家乡话说是“吃早茶”,“吃早茶时”茶是要喝的,但电心才是重头戏。插一句,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我的家乡是南方,但是我们只吃面,吃早茶时还吃面。每次我去吃早茶,必点烫干丝和蟹黄汤包。烫干丝就是一种能够比较嫩的豆腐干切丝,开水烫三遍,倒入事先配好的调料。蟹黄汤包很多地方都有,我的家乡有她的特色,具体有特色在哪我描述不出,但就是不一样,我能吃出不同。在过去四年多里,我大多在食堂吃早饭,在武汉时,食堂有时还能做出地方特色的早点,武汉的豆皮,面窝挺好吃的,但热干面就不是很对我的胃口。在大连,早饭就没有特色了,每天基本上就是一样的。我记得,《舌尖上的中国》有一点解说词,大意是:“在如今的中国,城市的建筑已趋于相同,区分每个城市的方法,可能要通过每个城市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味道了”。

我是坐在市图书馆里写这篇文章的,这里是新城区,望向窗外,建筑的风格与其他地方相比没有不同。但是,我的家乡,还是有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景色的。春风十里的杨柳堤岸,夏天满池的荷花,秋天满城飘着一股浓浓的桂花香,冬天平日里就没有什么特色了,如果下了一场大雪,还是挺有味道的。我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内容大致是,当上了大学之后,家乡对你来说便只有夏冬了。这段话总结得很精辟,尤其适用于我这种情况。我在本科四年,只在夏天和冬天回去过家乡,去年十一,很幸运的放了假,让我能有机會在秋天回到家乡。但是,我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有看见过家乡的春天了。家乡的春天才是最美丽的,和煦的春分微拂,水边的杨柳枝条轻摆,黄鹂欢快地鸣叫着。枝头的新芽绿了,琼花也开了,郊外踏青的人多了,一切就如同诗中写到的,烟花三月。自从上了大学之后,我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到家乡的春天,上一段的描写来源于我的记忆,不是说,记忆中的事物才是最美丽的吗?

但是,无论我前文夸得多好,我的家乡如今是一个三线小城市的事实不会改变。她曾经在唐宋胜极一时,但近代以来,早已远离一切政治和经济风暴之外了。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全国十佳养老城市的盘点,我的家乡就名列前茅。这里不太适合年轻人,不是一个奋斗的地方,生活很安逸,过着过着,就会过上退休老年人的生活。前几天,我去何园的戏台坐了会儿,带了杯热茶,喝着,顺手发了一条朋友圈,有小伙伴就在下面留言:大爷,您好。

近十年,我必然不会过在在家乡这种安逸的生活。半年后我将往何处去难料,说不定祖国海岸线到处跑,甚至周游列国。很多人总是喜欢安稳的生活的,讨厌颠沛流离的生活。我差不多已习惯颠沛流离,这个词用得夸张了点,不过不习惯也得习惯。不是从小教育说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吗?四处漂泊,也是有好处的,有不少人想:“和眼下的苟且一刀两断,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像我这种生活,不正是很多人想要的吗?这些年,我去了不少地方。在大别山山脉蜿蜒跋涉,畅游于鄂地大湖,夏天睡帐篷,手上长痱子;从旅顺出发看过大半个中国的海岸线,坐火车贯穿中国南北;我在哈尔滨见过千里冰封,在东南之滨见过重峦叠嶂。这些差不多还是免费的,有些当时很痛苦,现在看来,都是宝贵的回忆。虽然在上文我的描述下,这种生活看似挺美好,但是,这里还需要辩证法,漂泊在外的生活当然会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个中冷暖自知。

这几年走了十多个城市了,就经济发展状况说,有比我家乡好的,也有不如我家乡的。景色和风俗习惯也各有特色,但这东西也不能比较出一个长短。前文说了,我的家乡不适合年轻人奋斗,但她适合休闲养身啊!在今后几年,我注定漂泊在外,但只要有一丝可能,我一定要落叶归根。这里说一句,实际情况没有这么夸张,我一年应该还是能回家乡一次的。动物都会思念自己出生的地方,古书中写:“狐死正丘首”,高级灵长类的我们,更是如此。去年暑假,我陪外地的同学去瘦西湖游玩,路过盆景园,我同一位正在浇水的大爷闲聊了几句,我们用的普通话,后来大爷问我是哪儿人?我说我就是本地人。大爷很惊讶,他说,听你口音不像。当时我脑子里就冒出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场景和发生的事和诗里写的都不一样,但是,想表达的意思很像。后来,我想,可能还有一种解释,我普通话说得好,不带口音。但是,如果我一直在外,到老还乡之时,很可能出现如下场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大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自问还算个理想主义者,是希望做成些事情的。今下,理想主义者是与“傻、蠢、痴”划约等于号的,对我来说,有什么办法呢?我是做不到自己骗自己的。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我不知道我现在所想能保持多久不变,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我做人是分分钟的事情。现在,我看来,在外奋斗,就尽力去做,也算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注意此段,前文可概括为:我觉得的家乡是一个好地方,但是不适合年轻人奋斗,我年轻在外漂泊奋斗之后,希望能落叶归根。

现在,有两种人我很无奈,也有些愤恨。一种是“理都懂”,一种是“长不看”。对于有这两种属性的人,专门写一篇文章好好说一说,这里就算了。

快要结束了,我也即将扬帆起航了,这时候总得说些场面话。我就给我自己灌两大碗鸡汤,以此间歇性踌躇满志一番。

第一碗。我路过我家乡的东关小学时,看见校门旁的墙上有一句话,是:“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东关小学是蛤总的母校,这句话是他们校歌里的一句话,小时候我还会唱。(那个照片是我自己拍的)

第二碗。一九一零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临行前,他写了下面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薄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猜你喜欢

早茶家乡特色
扬州早茶的烟火气
特色种植促增收
独爱早茶
品早茶、吃火锅、撸串儿 大理至川渝150万人乘高铁“快旅漫游”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第九届宜宾早茶节品介展销活动在北京举办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