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课时)说课

2016-05-30孔国庆浙江上虞中学浙江绍兴312300

地理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说课整体性

孔国庆(浙江上虞中学, 浙江 绍兴 312300)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课时)说课

孔国庆
(浙江上虞中学, 浙江 绍兴 312300)

摘要: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理学十分重要的原理及思维方式,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强,离开实例很难理解。以教师种的盆栽植物为案例,以“赏植—养植—护植—栽植”为主线,以实物展示、模拟实验、媒体视频等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说课

一、说教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而且还是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处理好人地关系的基本观念,在地理学习中地位突出。湘教版把这部分知识放到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节,是在之前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基础上,从理论的层面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和提升,同时还是以后学习人文地理、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首先通过了解不同尺度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探讨并概括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内涵。然后通过土壤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证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最后是整体性在资源开发上的应用,因为资源本身也是一种环境要素,其开发必须考虑到与其它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认识和尊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客观规律,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协调人地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有难度,宜分为两课时教学,笔者处理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为第一课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为第二课时。下面内容以第一课时来说课。

3.教学目标

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初中地理已有涉及,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对自然地理各要素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对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有机联系形成的整体性更是陌生。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以及教材的地位,设置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 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构成要素。

②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③ 理解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

① 通过观察绿色植物的生长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 通过对比两种不同植物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③ 通过分析生物死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 通过水土流失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事物现象的能力。

⑤ 通过分析植被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 通过观察绿色植物生长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② 通过水土流失的实验,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③ 通过观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视频,培养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④ 通过分析植被破坏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⑤ 通过倡议植树造林活动,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⑥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能够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研究事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4.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重、难点如下:

(1)重点:分析不同尺度上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难点:能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

1.教法运用

本节内容涉及面较广,需要综合考虑大气、水、生物等多种地理要素的功能与作用,同时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强、趣味性弱,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因此,需要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并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分析各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本节课,笔者运用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探究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以教师的盆栽植物为案例,通过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实验验证等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手段

利用实物展示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向学生展示教师种植的盆栽植物,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本节课内容丰富,空间跨度大等特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软着陆。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应以发现为重点,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考虑到我们目前教的是90后的学生,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追求新鲜感,但自我意识较强,人际合作存在欠缺,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笔者从教师种植的绿色盆栽入手,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让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索—反馈”的学习方法,将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成一个整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和同学间合作学习的习惯。其中“观察—探索—概括”在教学中循环进行、反复强化,力求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故本节课采用情境激趣—设疑启思—乐动求知—概括升华四个过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此可见,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理学十分重要的原理及思维方式,离开实例很难理解。故本节课采用以植物为例,通过美植共赏—养植有道—护植有责—栽植种德等四个篇章为线索,引导学生完成学习。

2.教学程序

(1)美植共赏

①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实物展示教师的盆栽植物(碧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自然地理要素。

设计意图:当前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各种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教师种植的盆栽植物,这就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增加了学习的直观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构成要素的掌握。

② 有机组合,促进了解

实物展示两种不同的盆栽植物(碧玉和仙人球),投影展示它们原生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配以文字说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种绿色植物的不同之处,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碧玉的故乡是南美洲的湿热地区,仙人球的故乡是南美洲的干热地区。将这两种外观差异显著的盆栽植物放到一起,能够培养学生对比、分析事物的能力,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将植被外观的差异与原生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有效地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十分自然地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种植有道——再设情境,激疑启思

实物展示一位教师种植的小绿植(已枯黄),引导学生推测植物死亡的可能原因,讨论生活中盆栽植物养护的基本方法。之后用实物和投影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另一位教师种植的植物由枯黄变健康的真实案例。

设计意图:本处意在通过假设(推测生物死亡)—讨论(植物养护方法)—实证(植物枯黄变健康),层层递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要素与整体是密不可分的。本处通过不同的实物展示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推测植物死亡的可能原因,使学生在巩固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通过讨论盆栽植物养护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用整体性的原理来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通过展示植物由枯黄变健康的真实案例,除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性外,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正确分析问题后产生的成就感。

(3)护植有责

① 实验模拟,合作探究

利用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铁架台、面盆、烧杯、自制浇水器、一盆小绿植、一盆同份量但无植被的土壤),邀请学生上台完成水土流失实验,并向全班同学阐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结合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材料,组织学生运用整体性原理,根据小组自愿的原则,合作探究植被破坏对当地(或选择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结果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设计意图:在这个时候进行水土流失模拟实验,能够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事物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用整体性的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它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② 欣赏视频,情感体验

通过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植被破坏后黄土高原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找到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有效做法。

设计意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视频案例,融音乐、美术、摄影等艺术形式于一体,通过生动鲜明的声像效果,渲染课堂氛围,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也验证了模拟实验和合作探究的成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该视频能够培养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对于培养学生地理审美情趣、地理观念、道德品质也会产生积极作用。小组的合作交流,能够让学生再次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和合作的快乐。

(4)栽植种德

① 倡议植树,升华情感

通过黄土高原环境改善的案例,引发学生讨论思考人类活动(植树种草)对地理环境的积极影响。班委对全班学生发出义务植树的倡议。

设计意图:通过植树种草对自然地理环境积极影响的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让学生明白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对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倡议植树造林活动,能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 学以致用,课后延伸

选择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植被除外),分析与其它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全球变暖对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第一个课外探究主要是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基础上来设计的,旨在让学生学会“观察—探索—反馈”的学习方法;第二个课外探究主要是建立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设计的,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整体性原理来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一个完成。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尽量做到突出重点、重视逻辑、简单明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

猜你喜欢

说课整体性
谈“说课成功的关键点”
谈“说课与模拟课区分”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微课, 英语教学新资源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说课设计
《人体的吸收功能》说课设计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说课之后带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