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2016-05-28黄敏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句段题目课外阅读

黄敏

一、培养学生“会读”的习惯

1、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早读和课堂的时间诵读一定篇目的文章,可以从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除此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他是一种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因此,我注意了培养学生善思的阅读习惯。一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去阅读,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鉴别,三是历史的唯物的辨证的筛选。这样就不致于“学而不思则罔”。

3、多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善记”的习惯

大量阅读是基础,自主摘抄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将外部语言进行内化,从而“有所得”的另一种手段和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学习语文,必须重视语言积累。因此,从意义上讲,摘抄是具有“养成习惯性”的更深一步的阅读。我以名篇美文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四和”摘抄:

1、“看”和“想”。学生是“天然的探索者”,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带着好奇的心理,想去了解,想去发现。对于阅读摘抄,就可从这天然之本性出发,要有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一是“看题目,猜一猜”。拿到一篇文章,先由题目猜一猜:你觉得作者会写什么(内容)?怎样写(写法)?二是“猜完后,想一想”。如果是我,就这个题目,我会写什么?怎样写?通过“看”、“猜”、“想”,你们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于是“我想看、我要看”的种子在心底悄然萌芽,想读,是读好的前提。

2、“读”和“注”。一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阅读文章,此时,既要让自己尝试在文中探索发现、寻找自己的答案,也要牢牢记着徐特立老先生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在文章上留下自己的想法。如《城南旧事》中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童年》中外祖母到底有多么善良,具体的事件是什么?等等。二是读中注。把最吸引、打动自己的地方,如优美的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新奇的知识、从未见过的表达方式、成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用“?”“﹏”“☆”等不同符号划出。

3、“品”和“写”。迷人的风景已经出现,接下去当然就需要细细欣赏并好好珍藏了。一是“品味”。把自己标注的好词佳句妙段好好地玩味一番让自己的体验和语言在反复斟酌中得以不断提升。二是“抄写”。边品味边把文中自己标注的精彩句段摘抄下来。

4、“翻”和“记”。一是“常翻”:首先,定期设立阅读欣赏课,其次,可在班内搞几次交流活动。二是“常记”: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已有知识,还能增强自己的记忆力,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善用”的习惯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阅读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巩固了知识,陶冶了思想,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范例。一篇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是学习写作等运用语言练习的范型,对写作和其它语言运用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因此,就鼓励、引导学生善于把阅读中所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和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和说话中去,将阅读、作文和外现美才结合起来,达到共赢。

猜你喜欢

句段题目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精彩句段一
精彩句段二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