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减轻与消除

2016-05-28朱晓平

考试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消除逆反心理中学生

朱晓平

摘 要: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学中发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合拍。

关键词: 中学生 逆反心理 减轻 消除

新课程标准在我国已全面推行实施,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然而,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被一些学生的怪异、偏激的思想和行为困惑,因此埋怨学生桀骜不驯,难以教育,导致德育工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合拍。引发中学生这种思想和行为的心理原因,我们通常称之为逆反心理。那么什么是“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或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发生差异,产生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主要表现有八种类型。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布置大量作业),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都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事物,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故意违校纪校规、早恋、喝酒、吸烟甚至违法犯罪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虽动机良好,却用呵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引起双方互相呵斥、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第六,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不可能被学生接受,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第八,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躁、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的倾向。

而导致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决定了他们特别易于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因为他们处于由少年期到青年期过渡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在此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日益强烈,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在交流上的不平等。因此学生态度上有抵触也就不足为奇了。面对学生态度上的反常,我们必须冷静。要分析原因,一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及时与学生沟通疏导,切实解决他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要讲究方法,切忌冷嘈热讽,切忌大声呵斥,切忌体罚或变相体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冷处理都是好方法。二是现在的青少年都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在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对中国的昨天他们很少知道甚至不知道。对先辈们曾经受过的磨难他们认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隔膜不可避免,冷漠也自然而然产生。同时身处社会转型时期,他们耳濡目染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诸如拜金主义现象,社会黄黑现象,家庭变异现象,尔虞我诈现象,等等,在幼小的心灵上促成了他们对于人情的淡漠、冷漠。父母溺爱、父母百依百顺、隔代养育等让他们认为受宠理所当然,人人为我天经地义,至于我为人人根本不可能。因此习惯于我行我素,至于他人如何教育,一句也听不进去。要根治这种贻害无穷的弊端非一日之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教育工作者理当负起自己的责任,更应当视学生如亲子,给他们阳光,给他们雨露,使他们茁壮成长。三是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而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在有关自我管理上,在和异性的交往上等,他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要知道,他们这个时期很稚嫩,对世间的善恶是非很模糊,有些根本就茫然无知。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他们当亲人看待,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必不可少,但也应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如参观烈士纪念馆,走访弱势群体家庭,让他们体验生活的艰难,有时甚至可以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恰当的情境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感化人,更能淡化逆反心理。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明确了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掌握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这为我们制定调适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1.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闪光点”。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否则,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强化,就会丧失信心。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进步得更快。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当教师努力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时,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2.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3.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只按某些公正性的条条办事的审判官。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4.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素质的培养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之,减轻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一条原则是必须遵循的,这就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受教育的状况,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白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他们的“逆反”心理便会大大减轻。教师还要尊重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决不可厚此薄彼;对每个学生,既要看到他不足之处,更要善于发现他身上的积极因素,进而因势利导;尤其要尊重“差等生”,使他们放下自卑的包袱,奋起直追。只有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与平等感,才能有效地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一句话,要使学生的“逆反”心理不除自消,就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确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猜你喜欢

消除逆反心理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
体育锻炼缓解消除老年抑郁症的研究
广播发射机射频系统中的信号冲突分析及消除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