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教师专业自觉: 问题、 对策与展望

2016-05-28王玉璋

考试周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中学教师展望问题

王玉璋

摘 要: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要在于有专业自觉,但是当前一些教师发展意识淡薄,长期处于“高原期”,教育理论素养不高,对专业发展存在误读,教育效能感水平较低,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教研实效不尽如人意,常面临“被发展”的窘境;评价标准的滞后与机制的匮乏进一步制约教师的专业自觉。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型反思、教育科研、校本培训、校本研修、发展性评价、制度体系保障、双高对接与联动、阔深文化生态等视角重新审视教师专业自觉的内源驱动与外源引发的有效策略。通过对中学教师专业自觉问题、对策与展望研究,期望对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 中学教师 专业自觉 问题 对策 展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明确内容,表明了国家对于教师队伍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曾明确指出:“未来10年的教育质量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成败。”可谓一语中的,强教必先强师。教师在中学学校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奠基民族未来的有力保障,更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专业化的现实诉求[1-2]。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一个专业的教师,可以影响一群孩子的一生;一群专业的教师,可以影响整个民族的未来。何谓专业?专业就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是指一群人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处理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等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化[3]。

实现专业化,根本动力来自教师个体的专业自觉。教师专业自觉就是指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性的清晰认知,是教师个体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教师个体心理的反映。因此,教师专业自觉是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资源。如何提高教师专业自觉性,已成为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热点领域。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专业自觉的缺失与审视

教师的专业自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必须重新审视专业自觉的缺失。

(一)自身发展意识淡薄。

自身发展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没有明晰的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认识、缺乏对自身发展的定位。教师专业发展按成长阶段可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发展两个阶段。当入职教师在经过初为人师的新奇和初步的专业成长后,他们会分化、基本定型,对自我发展的要求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淡化,影响了教师的专业自觉发展。

(二)长期处于目标和行动的“高原期”。

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困扰,尤其是受教师心态作为的影响。在社会和教学环境压力及教师个性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人教学水平和效果出现徘徊、停滞及波动,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高原现象”。很多教师之所以没有成为名师或者有所作为的教师,就是因为长期处于“高原期”,目标不够清晰具体,心理迷茫,默认现状,缺乏前进的动力,找不到专业再次发展的方向。

(三)缺乏教育理论素养。

阅读是教师的专业常态。网络快餐式消息的冲击,教师较少在阅读教育理论著述上投入更多时间,即使通过读书或者培训,在概念上理解甚至在理念上认同了这些理论,但是很难将相关教育学理论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践中,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恰恰是体现教师专业发展自觉的重要表征。

(四)对专业发展存在误读。

过于重视或者强调专业发展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价值的影响,导致有的教师误认为职称评定、职位晋级的实现就是专业发展。对专业发展的误读使得教师在晋级之后缺乏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放松了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处于停步不前的状态,也制约了教师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五)教育效能感水平不高。

教育效能感与学校发展和教师、学生成长有密切的关系。“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对学生和学校影响力的自我评价上,共有19.0%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或非常“缺乏对学生和学校的影响力”,有23.7%和16.5%的教师分别认为自己比较有影响力和很有影响力,另有多达40.7%的教师表示难以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水平不高[4],没有教育效能感的老师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者,教育效能感不高阻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六)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不足。

当前的教学反思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间讨论及学生作业分析,坚持写教学日记、积累教学档案、观摩教学展示课等的自我反思;二是教师间讨论、听取并分析同行和专家意见等属于同伴反思方式,后者明显少于前者。对教学反思的不够深入影响了教师对于实践性知识的掌握、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

(七)教研实效不尽如人意。

教研组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关系密切的专业组织。当下的教研组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实效并不尽如人意,更多时候充当了上令下传的“二传手”角色,虽然能按常规运作,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发言人、定内容,但是,“走过场”、“一言堂”等现象较为普遍,教研组的教学研究的落实效度不足,导致不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研究教学的内在热情与积极性,自然就很难在促进教师专业自觉上有所作为。

(八)“被发展”窘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现有的教师评价制度制约下,教师始终处在外力的控制之下,过于强调教学的统一性、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处于自我迷失的被动位置,陷于“被发展”的窘境。在政策、专家话语霸权下,教师在整体上是一个“失语的群体”,教师个体与生存环境和体制性力量之间存在尖锐的对立和紧张,不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灵活性,缺乏与教师自身的优势相结合的专业自觉的形成,限制了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空间。

(九)评价标准的滞后与机制的匮乏。

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标准,目前仅限于职前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引领教师职后发展的专业标准一度滞后与缺失。日前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该标准的出台将会极大地解决我国中学教师评价标准的滞后问题,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会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

从现状分析不难看出,制约教师专业自觉的因素既包含了教师自身,又体现了社会变迁、时代发展、政策机制等客观因素。探求教师专业自觉的现实路径,以个体内源驱动、学校外源引发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教师专业自觉的对策——内源驱动与外源引发

教师专业自觉的核心是专业自主,这就说明了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首先要从自身入手;专业发展所借靠的外力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学校应该为教师的专业自觉有所作为。因此,教师专业自觉的对策应包括内源驱动与外源引发。

(一)以尊重与欣赏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教师的内部力量。教师专业自觉的理性、激情、灵感、创造等因素,源自教师生命的自觉,而不是外在的规定与约束。每一个人都渴望获得尊重和欣赏,但首先是自尊与自赏。懂得自尊和自赏的教师渴望自己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并祈求获得专业自主权。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成长,获得的认可与尊重,使其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到自我实现的成功,真正体会到教育不是一份普通的职业,而是一份专业和事业;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与权威。这样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彻底解决教师“失语的群体”的困境。

(二)以研究型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

教师专业自觉是教师的言、情、意、行,其对教育的影响重要而紧迫。通过开展教师自我反思、群体反思、学校整体反思等方式,建立常态化的反思渠道,促使教师形成批判性思维。以反思促进教师作为思考者的使命与责任,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自觉提高。

以反思笔记为主的技术性反思对初任阶段的教师专业技能有较大的帮助,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教师视野的局限性。教育行动中需要的是一种研究型的反思,智慧型的反思。这种反思是教师的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专业生存模式,它促使教师内化教育理念、洞察教育环境,并做出富含教育实践智慧的反应。

研究型反思的反思对象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侧重于对教师自己行为决策及其产生效果的审视与分析,重视个体经验与智慧,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每一个典型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具有研究型反思特质的教师会深度挖掘教育教学问题的特定意蕴,从生动的教育案例与叙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摆脱“高原现象”的困惑与束缚,进入又一个专业发展与提升的时期。

(三)以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基本和最有效途径。当前的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对教师不仅提出了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的要求,而且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机会和最佳的研究位置,促使教师成了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不再等待别的专家、学者研究与制定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形成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

教育科研要实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必须引导教师研究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课题作为主要抓手,通过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立体化课题研究体系,不断强化教师提出问题的校本性、解决问题的适用性。

学校要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组织保证和物质保障,如可成立学校教育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发展规划,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并制定相应的学校教科研工作流程与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较为完备的制度规程,使教育科研真正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序列化。

在教育科研的具体实施方面,要注意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谋划,精心组织,科学管理,抓好过程。这是教育科研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服务大局意识的体现;二是要注重发挥骨干教师在科研中的引领作用。可以学科领军人物为科研带头人,带动所在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研究,为组中的青年教师起示范和帮带作用,实现名师与所带教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快速成长;三是要注重校本研究。如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密切关联的“优秀教师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研究”、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课题研究计划,务求“人人有课题,事事有研究”;四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学习、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指导与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以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飞速提升,培养了教育科研骨干队伍,不仅可以加速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更可以使教师团队的专业自觉显著提升。

(四)以校本培训谋划教师专业自觉的蓝图。

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是实现教师专业自觉的有效路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认知能力,建构教师认知能力结构;二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行为改变或改善。行为是一种基于环境的有意义的行动,教师行为是在课堂环境中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行动。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可以发现一个有兴趣的现象,那就是,每个教师都会有基于自身特点的教学行为,经过一定阶段的专业发展会形成一种“惯习”,但这些惯习并非都有积极作用,想要改变也并非易事,教师培训要能够在这种教学行为的改变或改善上起到作用;三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基本专业素养的提高。

校本培训与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的方式和途径有所不同,但意义是相通的。校本培训意味着面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应该采取不一样的指导方式,更要有不一样的内容。

1.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入职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觉如何是关系学校发展势头是否良好、发展动力是否强劲、发展前景是否光明的关键因素。青年教师的发展也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关键。学校可以成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每年以新入职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邀请学校领导、名师、校外专家等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培训新教师。培训内容可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选择制定,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内的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契合六十一条基本要求。同时,引导青年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在激发专业动力上做文章。教师的专业规划是教师专业的生涯设计,是教师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成长设计,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南,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学校要引导教师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景,从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2.全员立体培训是激励教师专业自觉的有效方式。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是每一位中学教师都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毋庸置疑,一个专业自觉的教师,首先应该符合教师的专业标准。构建中学教师全员立体培训模式,是达成教师专业自觉的有效方式。

师德的培训应是教师专业培训的首要课程。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成败的最重要衡量指标。师德培训,增强专业发展的师表意识,陶冶当代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情操,内铸师魂,外塑师表。

新入职教师应依专业标准的要求开展相应项目的培训,全部教师必须全员、全程参加国家、省市要求的相关培训,在培训的学时数上达到或者超过相关的规定,后者更能体现个体的自觉与自主。另外,通识性的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应予以更多重视,支撑教师更高层次的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要积极拓展培训的形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国内常规培训与海外培训相结合;针对教龄或者专业发展层次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建立全员培训的专家跟进式日常指导常规化渠道,等等,实施全员培训的学校监管与考核。采用类似“百名教授进校园”和学校“名师讲坛”的形式,将专家请进来,对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以本校名师为研究样本,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和示范性。

(五)以校本研修构建教师专业自觉的实践平台。

搭建教师专业实践平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力。教师的专业自觉离不开适合的温度和土壤,只有给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的自觉性才能发挥。所以,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如“同题异教”、“一课多上”方式,创设“走出去”的外向性教研,或者进行展示教师个人风采的个性化教研等,让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教师专业自觉的“发展力”[5]。

成立不同层次的专业共同体,组建工作室,以课题研究、学术研讨、理论学习、名师讲坛、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内凝聚、带动,向外辐射、示范,引领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室的基本功能是拓展名师自我发展空间、建立教师成长平台、开展学科教学示范、支撑学校不断发展、主持科研项目和提高学校影响力等。教师的专业自觉需要不断提供新的参照系,以工作室辐射带动、引领示范树立教师专业进步标杆,可以帮助教师增强信心,确信自己有更好的竞争与发展前景。

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是教师专业成长重要“推手”,要充分发挥教研组作为教学研究组织的作用。要在校本研修中充分发展教师的反思力,关照反思对教师成长的力量,并将生活体验与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此外,教师效能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影响教师的思维情感、努力程度和行为策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校本研修中,要充分关注教师一般教育能力和信念的增强,全面提高教师效能。

(六)以发展性评价点燃教师专业自觉的热情。

发展性评价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指向,评价制度完备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主动“转身”,如抓课堂评价、学生评教、学情调查、教学基本常规的督察视导和反馈纠正,建立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用数据描绘教师专业成长轨迹,客观真实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七)以制度体系保障教师专业自觉的质量。

学校要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体系,构建科学的制度文化。完善教师考核与评聘制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制度,为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教师专业发展鲜见绝对的自觉,常见制度下的主动发展。这就需要学校制定详细的教师评聘制度,实现评聘合一,能者上,庸者下,用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教师专业自觉的质量。

(八)以双高对接与联动指引教师专业自觉的方向。

专家型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想目标。有专家认为,专家型教师是“具有教育教学专长并且能够自我发展的研究型教师”,他们在情感上表现为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在认知方面具备广博专深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个性化实践知识,在能力上体现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行为方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机智处理教育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是专家型教师的特质,高校恰好是学术的阵地、研究的沃土,高校与高中的对接将会有力地指引中学教师专业自觉的方向。

大学教师选择实践中的问题成为研究课题,中学教师参与大学教师承担的课题,中学教师可以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从事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研究,逐步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大学为中学教师开设各种讲座、报告,使中学教师明确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意识;组织中学教师申报各种层次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并定期进行专题研讨;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教育教学案例,进行个案研究[6]。大学与中学的对接与合作更加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将会有效提高学校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九)以文化生态阔深教师专业自觉的环境。

文化生态是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教师发展不是在教师教育者的训导、指令下进行的,而是在文化生态链中发生的自然转变过程。教师的发展既是教师个体文化、教师群体文化、教育文化的各自发展,又是一种相互推动、传动、联动的链条式发展。三者之间是相互推动、相互构成、互为基础、相互积淀的关系。

文化生态有助于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教师的专业价值观是教师对教育专业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有助于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为此,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引领,注重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激活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原动力,使教师产生专业自我发展的需要,促使其重视“旧我”向“新我”的演变。要让教师认识到,教师的幸福不仅包括家庭幸福、生活幸福,更包括专业幸福。只有专业幸福才有家庭和生活的幸福。

三、教师专业自觉的展望——制度重建与多向度融合

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通过专业资格认证及注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化重建,建构教师专业成长的连续体。

出台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继而以此为依据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良好的评价标准,确保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并保障有专业人员专门负责教育教学评价。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和注册制度,遴选并考核优秀教师入选教师行列。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和建立教师退出制度,促使教师爱岗敬业。这和全球视野中的教师专业自觉——以提高教师的入职资质和学历层次为着眼点,旨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的重建是殊途同归的[7]。

(二)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全程性关注。

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组织者层面,以实践情境为依托,发展对教师学习的理解和支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属性——促进教师的持续的、积极的、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专业学习。以学校为立足点,鼓励教师进行反思实践和探究协作,以满足教师实际需求为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学习意愿,跟踪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效果。

(三)积极参与多向度交流,实现教师专业自觉的校际协作。

中学应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教育政策、规划、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借助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对话平台,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校际协作,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未来可期以中学—大学协作为教师专业自觉的“生长点”,建立大学——中学教师教育共同体,创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8]。教师发展学校将优质的学校资源作为教师实践成长的生发点,推动教师专业的实时更新,自觉发展。

在教师发展学校中,中学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在一定的发展阶段需要寻觅创造、发展新的支点,有必要引入大学文化。中学有自身的文化特质,需要走进学术前沿,提升发展的品质;大学的学术前沿性以及开放、探究等文化特质进入中学,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对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更具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大学教育工作者与中小学教师的形成的研究共同体,在合作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实现中小学教师教育,使他们获得有效的持续发展——以研究的实践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研究的实践中持续展开中小学教师教育,这或许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5.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14.

[3]何菊玲.教师专业成长的现象学旨趣[J].教育研究,2010(11):88-94.

[4]“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3-12.

[5]蒲大勇.如何唤醒教师专业自觉[N].教育时报,2011-8-10第2版.

[6]龙宝新.论文化学视野中的教师发展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6-29.

[7]李晓洁.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有效性审视[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3):20-23.

[8]张倩,李子建.国际比较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1(6):39-46.

猜你喜欢

中学教师展望问题
教师作品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中学教师工作投入问卷的编制
西藏中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其提升建议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