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精准承接北京市制造业转移的行业选择

2016-05-27柳天恩周志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大连605

中国流通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协同发展河北省

柳天恩,周 彬,周志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大连605)



河北省精准承接北京市制造业转移的行业选择

柳天恩1,周彬2,周志强1
(1.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2.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升级是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北京的制造业尤其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转移态势最为明显。河北在承接北京制造业转移时,应遵循梯度转移、互补转移、集聚转移、合作转移、绿色转移和升级转移的原则。具体说来,一是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从高梯度行业向低梯度行业转移;二是按照“北京研发+河北应用”“总部经济+异地生产”“链式分解+服务外包”等模式实现制造业的部分环节转移;三是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增强产业转移的根植性,降低产业转移的风险;四是通过双方合作建立产业转移园区或飞地经济,实行税收分成;五是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行差异化的产业承接政策;六是补齐短板,实现产业“腾笼换鸟”和转型升级。政府要着力搭建产业转移平台,出台产业转移专项规划,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进产业转移。

关键词: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发展;制造业;产业转移;行业选择

“十三五”时期是河北省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为河北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面对历史机遇,河北审时度势,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三个精准”,即精准确定功能分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如何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补齐河北发展短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文献综述

产业转移是产业对空间区位的再选择过程,可以从国际和区际两个空间尺度展开研究。研究国际产业转移代表性的理论包括赤松要的雁行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研究区际产业转移最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克鲁格曼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由于历史或偶然因素,产业首先在某地集中并自我强化,形成路径依赖。随着中心地区市场拥挤效应和非流动要素(比如土地等)价格上升,部分传统产业会从中心向外围地区扩散。国内关于区际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1-2]、时机[3-4]、机理[5]、模式[6-7]和经济效应[8-9]等方面。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产业转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归纳,我国学者对京津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京津冀产业转移现状、特征和趋势。张贵等[10]认为,北京正逐步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转移到河北与天津,环京津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构建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是区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孙久文和姚鹏[11]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京津冀一体化对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影响,指出北京的制造业产业转出、天津与河北制造业的产业互转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天津与河北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天津本身的优势使河北处于劣势。李国平和张杰斐[12]指出,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区县层面上总体呈现出由中心区域的京津走廊向东部沿海及冀中南腹地扩散的特征,由于各行业要素属性的差异,导致各类型行业的空间格局变动情况各有不同。第二,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李然和马萌[13]、丁小燕等[14]、鲁金萍等[15]通过产业梯度系数、行业产值份额、市场潜力模型等指标模型对京津冀三地的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了三地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第三,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学者们分别从提升河北产业承接能力[16]、缩小河北与京津发展差距[1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8]、建立区际利益协调机制[19]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20]等方面对京津冀产业转移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为本文探讨河北省精准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但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主要基于京津冀区域视角,对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研究不足;第二,对河北精准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缺乏实证研究。北京哪些产业能够转移?河北在哪些行业有条件承接?如果能构建模型,甄别出产业转移的重点细分行业和承接的优先次序,将会极大地提升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政策的有效性。

本文力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以河北承接北京制造业转移为出发点,通过构建行业梯度系数模型、行业集聚指数模型和行业变动指数模型,分析北京制造业转移特征趋势与河北精准承接的重点细分行业,探讨河北承接北京制造业转移的路径和策略。

二、模型构建

(一)行业梯度系数模型

行业梯度系数是指某地区某工业部门的区位商与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乘积,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该地区的比较优势,用区位商表示;二是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表示。行业梯度系数综合反映了某地区某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创新能力,行业梯度系数越高,代表该地区在该行业部门的优势越明显。

行业梯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IICGij=LQij×CPORij

其中,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是指i地区j行业的工业总产值(xij)在全国该行业(

xij)的比重与该地区整个工业总产值(xij)占全国工业总产值(∑i∑jxij)的比重之比,计算公式为:

区位商(LQij)值越大,则所研究区域该部门的比较优势越明显,专业化程度越高。通常认为:如果LQij>1,则该行业为地区专业化部门;如果LQij≤1,该行业为自给性部门。

CPOR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i地区j行业的工业总产值(xij)在全国该行业的比重(

xij)与i地区j行业的从业人数(yij)占全国该行业从业人数(yij)之比,计算公式为:

比较劳动生产率(CPORij)值越大,则所研究区域该部门的创新能力越强,生产效率越高。如果CPORij>1,则表示i地区j行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CPORij<1,则表示i地区j行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行业集聚指数模型

行业集聚指数包括静态的行业集聚指数和动态的行业集聚指数。

静态的行业集聚指((Sij)是指i地区j行业的工业总产值(xij)占全国该行业工业总产值(xij)的比重,可以用来表示j行业在i地区的集聚程度。静态的行业集聚指数(Sij)值越大,表示j行业在i地区的集聚程度越高。

其计算公式如下:

动态的行业集聚指数(Sij(0-t))是指在i地区j行业在(0-t)时期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该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比例,可以用来表示j行业部门在i地区的集聚态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当动态的行业集聚指数(Sij(0-t))>0,表示j行业在i地区呈现集聚态势,当动态的行业集聚指数(Sij(0-t))<0,表示j行业在i地区呈现转移态势。动态的行业集聚指数(Sij(0-t))值越大,表明j行业在i地区集聚态势越明显。

(三)行业变动指数模型

行业变动指数(Dij(0-t))是指i地区j行业在(0-t)时期工业总产值的变化率(bij(0-t))与全国j行业在(0-t)时期工业总产值的变化率(bij(0-t))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bij(0-t)是i地区j行业在(0-t)时期工业总产值的变化率bij(0-t)是全国j行业在(0-t)时期工业总产值的变化率。如果ibij(0-t)>0,表明(0-t)时期j行业在全国属于扩张性行业;如果bij(0-t)<0,表明(0-t)时期j行业在全国属于收缩性行业。

bij(0-t)<0,表明(0-t)时期j行业在全国属于收缩性行业。如果此时Dij(0-t)>0,则意味着bij(0-t)<0,表明(0-t)时期j行业在i地区呈现向外转移态势;如果Dij(0-t)<0,意味着bij(0-t)>0,表明(0-t)时期j行业在i地区呈现集聚态势。

三、河北精准对接北京转移的重点行业

(一)北京与河北在制造业领域的优势比较

如表1所示,2013年,河北省制造业领域的区位商为1.02,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12,行业梯度系数为1.14;北京制造业区位商为0.69,比较劳动生产率为2.01,产业梯度系数为1.39。这表明河北省相对于北京而言,在制造业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在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方面与北京差距明显,导致制造业梯度系数低于北京。河北省在制造业领域的软肋是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创新水平和技术含量,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是河北省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承接北京的产业和技术转移,是解决河北省制造业领域软肋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

分行业来看,北京在汽车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制造业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较高。而河北省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这表明河北最大的优势是钢铁行业。基于现有的产业优势,拉长产业链条,主动承接北京的汽车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对河北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北京与河北在制造业领域的集聚态势

如表2所示,基于静态行业集聚指数分析可知,北京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集聚程度最高,比如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在所有行业排名前三位,静态行业集聚指数分别达到0.06、0.05和0.0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静态行业集聚指数为0.04,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静态行业集聚指数为0.02。除装备制造业外,医药制造业(0.05),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0.04),食品制造业(0.0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0.03),家具制造业(0.03)的行业集聚程度也比较高。

表1 2013年北京市与河北省制造业行业梯度系数

但从动态行业集聚指数来看,北京制造业领域整体呈现扩散衰退的态势。只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和其他制造业的动态行业集聚指数为正数,呈现进一步集聚态势,其他行业的动态行业集聚指数均为负值。扩散衰退态势最为明显的五个行业是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高污染行业。

从河北来看,集聚程度较高的五个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上述行业的静态行业集聚指数分别为0.17、0.07、0.06、0.05、0.05。这表明河北省集聚程度最高的行业恰恰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行业,面临资源环境硬约束和产能过剩的困境,需要进行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而基于动态行业集聚指数分析可知,河北省在多数制造行业都呈现进一步集聚态势,集聚趋势最明显的五个行业是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1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66),金属制品业(0.5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45),仪器仪表制造业(0.36)。但在纺织服装、服饰业(-0.3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25),造纸和纸制品业(-0.21),农副食品加工业(-0.19),化学纤维制造业(-0.18)等11个制造行业出现了扩散衰退的趋势。

表2 2013年北京市与河北省制造业集聚指数

(三)北京的制造业转移与河北精准承接

从表3可以看出,北京大多数制造业领域的行业变动指数(Dij(0-t))都小于1,表明北京的制造业多数呈现向外绝对转移或相对转移的态势。绝对转移的行业(Dij(0-t)<0)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88)及纺织业(-0.32)两个行业;相对转移的行业(01)包括其他制造业(3.6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2)、医药制造业(1.2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16)、农副食品加工业(1.12)。

与北京不同的是,河北的多数制造业行业呈现集聚增长态势,这有利于河北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其中,河北集聚增长趋势最为明显的制造业(Dij(0-t)>5)是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2.58),金属制品业(1.9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8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72),仪器仪表制造业(1.54),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53),这些行业应该培育成河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河北在通用设备制造业(0.6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81),农副食品加工业(0.85),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0.87)等9个细分行业呈现相对转移或衰退的趋势。

表3 2008—2013年北京市与河北省制造业行业变动指数

基于表1、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基本研判出北京与河北在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产业梯度、集聚程度、集聚与转移趋势,这有利于河北省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产业梯度,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承接北京的制造业转移。

由于产业转移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北京愿意和能够转移,另一方面是河北有条件承接。为提高河北承接北京制造业转移的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结合表1、表2和表3的数据,综合考虑转移方和承接方的情况,从承接的可行性和便利性角度,甄别遴选出河北承接北京制造业转移的优先次序(参见表4)。

首先承接的是北京出现向外转移态势,同时河北呈现集聚增长态势的行业,包括纺织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次是北京出现相对转移态势,同时河北呈现集聚增长态势的行业,包括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再次是北京出现转移或相对转移态势,同时河北也出现转移或相对转移态势的行业,包括纺织服装、服饰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最后是北京仍在进一步集聚增长的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其他制造业。

当然,上述分析的缺陷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北京转移的行业属性,如果北京转移的是高污染、高排放行业或产能过剩行业,对承接方河北来说显然弊大于利,不利于河北的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

表4 河北承接北京制造业转移的优先次序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北京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扩散转移态势,尤其是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转移态势最为明显。与此同时,河北在多数制造行业呈现集聚增长态势,这有利于河北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但产业转移与承接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北京要能够转得出,另一方面是河北要有条件承接。为提高河北承接北京制造业转移的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甄别遴选出了河北承接北京制造业转移的行业优先次序。

为提高河北承接北京制造业转移的效果,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按产业梯度有序转移。产业转移的方向应该是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从高梯度行业向低梯度行业转移。梯度转移不仅有利于北京产业升级和“四个中心”建设,也有利于河北提高工业化水平,解决当地就业和税收问题。

二是按比较优势互补转移。北京的优势在于技术和人才,而河北的优势在于土地和劳动力。北京和河北可以按照“北京研发+河北应用”“总部经济+异地生产”“链式分解+服务外包”等模式实现制造业的部分环节转移。

三是按照后发优势集聚转移。河北与北京产业差距悬殊,存在“产业断崖”现象。为使北京转移的制造业能够在河北落地生根,必须打造承接平台和载体进行集聚转移。通过引进北京的龙头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增强产业转移的根植性,降低产业转移的风险。四是按照互利原则合作转移。产业转出地普遍担心产业转移会导致税收流失、就业机会减少和产业空心化,因此会阻碍产业转移。为减少产业转移障碍,可以双方合作建立产业转移园区或飞地经济,实行税收分成政策。

五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绿色转移。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产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硬约束。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时应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行差异化的产业承接政策。

六是基于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在新常态下,河北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时要做好“加减乘除”,通过承接北京制造业转移来补齐河北短板,实现产业“腾笼换鸟”和转型升级。

七是政府搭建产业转移平台。为消除产业转移的黏性因素,政府应出面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和载体,出台产业转移专项规划。当然,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因势利导,具体还是要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进产业转移,避免政府主导的“拉郎配”。

参考文献:

[1]马子红.基于成本视角的区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6(8):46-50.

[2]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2):1-10.

[3]范剑勇,李方文.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一个综述[J].南方经济,2011(6):53-66.

[4]李娅,伏润民.为什么东部产业不向西部转移: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解释[J].世界经济,2010(8):59-71.

[5]张静,付金存.区际产业转移的框架构建、机理解析与策略匹配[J].经济体制改革,2015(1):69-73.

[6]赵张耀,汪斌.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12-19.

[7]刘红光,王云平,季璐.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特征、机理与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4(1):102-107.

[8]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2003(4):11-15.

[9]豆建民,沈艳兵.产业转移对中国中部地区的环境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96-102.

[10]张贵,王树强,刘沙,贾尚键.基于产业对接与转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4(4):14-20.

[11]孙久文,姚鹏.京津冀产业空间转移、地区专业化与协同发展[J].南开学报,2015(1):81-89.

[12]李国平,张杰斐.京津冀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南开学报,2015(1):90-96.

[13]李然,马萌.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及布局优化[J].经济问题,2016(1):124-129.

[14]丁小燕,王福军,白洁,张伟.基于市场潜力模型的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优化及产业转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4):89-93.

[15]鲁金萍,刘玉,杨振武,孙久文.京津冀区域制造业产业转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86-94.

[16]刘邦凡,彭建交,王燕.提升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能力的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5(3):156-159.

[17]张可云,蔡之兵.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制约因素及未来方向[J].河北学刊,2014(6):101-105.

[18]母爱英,江果,武建奇.河北省高污染行业转型与承接产业转移布局优化路径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 (6):135-140.

[19]齐子翔.京津冀产业区际转移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10):3-13.

[20]陈耀,陈梓,侯小菲.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产业格局重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6):1-6.

[21]FAN C,SCOTT A.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a survey of spatial economic issues in east Asia an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regions[J].Economic geogra⁃phy,2003,79(3):295-319.

[22]HOOVER E.M.The measurement of industrial location[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36,18(4):162-171.

[23]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24]VENABLES A.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6,37(2):341-359.

[25]WEN M.Reloc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Chinese industry [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4,73(1):329-347.

责任编辑:林英泽

The Industry Selection of Hebei Province to Reasonably Undertake Beijing Manufacturing Transfer

LIU Tian-en1,ZHOU Bin2and ZHOU Zhi-qiang1
(1.Xingt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ngtai,Liaonning054035,China;2.Research Academy of Economic & Social Development,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Liaoning116025,China)

Abstract:Industrial transfer and upgrade is the focus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Beijing,especially for the resources- intensive and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es,is very obvious. In undertaking Beijing’s industrial transfer,Hebei province should abide by the principles of gradient transfer,complementary transfer,agglomerated transfer,green transfer,and upgraded transfer. Specifically speaking,first,it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higher gradient regions to lower ones,and from higher gradient industries to lower ones;second,we should realize the transfer of some of the link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rough such patterns as“R&D in Beijing + application in Hebei”,“headquarter economy + offsite production”and“chained decomposition + service outsourcing”;third,we should build industrial cluster,enhance the founda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er,and reduce the risk of industrial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connecting with supporting enterprises;fourth,we should realize the dividend of tax income by building the park of industrial transfer or enclave economy with the help of cooperation;fifth,we should realize the differentiated policy for industrial undertaking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main functional regions;and sixth,we should eliminate the weaknesses,realize industrial“vacating cage to change bird”,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building the platform for industrial transfer,introducing specified plans for industrial transfer,and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er through the pattern of“governments setting up the stage,enterprise putting in the show,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market”.

Key words:Hebei Province;Beijing-Tianjin-Hebei;coordinated development;manufacturing industry;industry transfer;industry selection

作者简介:柳天恩(1981—),男,河南省南阳市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与贸易;周彬(1980—),男,安徽省利辛县人,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人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周志强(1974—),男,河北省邢台市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度一般项目“要素替代视角的FDI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15YJC790157);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5年度基金项目“河北沿海经济带与京津冀腹地互动发展研究”(SQ151118);河北省社科联2015年度民生调研课题“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201501347)

收稿日期:2016-02-15

中图分类号:F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6)04-0078-08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协同发展河北省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