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歌对比阅读类型探讨

2016-05-26李丽

陕西教育·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边塞意象差异

李丽

古代诗歌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题,近年来高考试题出现了由单诗向对比阅读转换的考查形式。笔者试图从高考真题中探究对比阅读的类型。

一、同一作者的写景差异

2015年新课标卷I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课本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诗歌进行了比较。这两首诗均出自唐代诗人岑参边塞诗作中的离别诗,但前一首为即将赴边塞任职的留别诗(自己远行,作诗赠友),后一首为在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送别诗(友人远行,作诗送之)。两首诗歌中都有景色描写,前一首因未曾去过,只是听说边塞景色,采用间接描写;后一首则是直接描写景色,凸显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喜爱以及作为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

同一作者同一主题的诗歌,因阅历的不同,使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感悟,感悟不同的艺术魅力。景物描写考查角度的差异和景物特点的差异,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景物描写应该会考到的专业术语,如动静相生,虚实相衬,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点面结合,俯瞰仰视,远景与近景,白描与工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以乐景写哀情等。针对具体的诗歌,学生要学会答出要点信息并学会分析。

二、同一类型的感悟差异

2015年湖南卷张说的《邺都引》与选自课本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咏物诗,张说与张若虚都是唐代诗人,但因两人人生经历的不同造就了人生感悟的差异。《邺都引》所表现的人生感悟带有丝丝的悲凉与无奈,人生本短暂,还充满种种挫折,人已走月还在;而《春江花月夜》则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长久的,人类会与月一起存在。

2014年江苏卷两首诗歌都是唐代诗人的隐逸诗,韦应物拜访曾做过侍御官职姓王的朋友,李商隐拜访的则是隐者,但最终两位诗人都没有见到要拜访的对象,经历了心情由欢喜到沮丧、懊恼的过程。两首诗歌都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同之处则是《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通过友人门前实景的描写,揭示友人诗风凉意彻骨的原因,并对友人的品质给予高度评价;《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则是通过作者想象隐者与自然相融的情趣,表达作者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上面两类诗歌,一为咏物诗,一为隐逸诗,均为借物抒怀或借人抒怀。可见诗歌与人的心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考查诗歌中两句话人生感悟的差异,后者是对结句表达效果的考查。答这类题学生首先要有分点意识,既然是两首诗歌的对比阅读,一定要从每一首诗歌的关键部分着手分析。

三、同一意象的表现差异

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Ⅱ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与郭震的《宿渔家》都写了同一意象“灯”,同是客居他乡,诗人的感受竟然截然相反。晚唐诗人韦庄追求仕进且生活于唐末兵乱,因避乱经常别家,长期寓居江南。挥袖抛亲客居天涯的断肠之举就变得稀松平常,尽显作者的胸襟与抱负,表现得轻松却掩饰不了内心的苦楚。郭震的《宿渔家》通过描写灯前主客之间无拘无束的交谈,能够感到阵阵温暖、愉悦之情。

2014年浙江卷两首诗歌都以“猿声”来写愁,意象相同但抒情手法明显不同。唐代李端的《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寓情于景,景中含愁,日落、山昏、萧萧、雨繁、猿啼,作者长久客居他乡加之细雨绵绵,看到萧瑟凄凉的景色,思念好友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设想朋友柳中庸也能与他共听同感,排解心中的孤独。而徐照的《三峡吟》景中未见愁,借典故写愁,以理写愁,猿声本没有愁与不愁之说,只是由行人的心情决定的。

意象是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同一意象在作者心情不同的情况下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会考查同样的意象作者感情的差异,学生应结合整首诗歌的意象把握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诗歌对比阅读类型的归纳,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明白作家别样的诗歌风格,同时还能捕捉到诗人身上所体现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的差异给诗歌带上的浓浓印痕,从情感上唤醒学生对诗人、诗歌的喜爱。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县第三中学

编辑 聂蕾

猜你喜欢

边塞意象差异
相似与差异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来自林间的风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边塞饮酒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