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嗣母之“三迁”

2016-05-21朱正中戴姝黎朱立晟

党史文苑 2016年9期
关键词:恩来三姑周家

朱正中+戴姝黎+朱立晟

周恩来生前数次表达他对嗣母的热爱和怀念。无论是他在天津坐牢期间写下的《念娘文》,还是1918年留学日本于1月2日记下的《念娘日记》,无不充满对嗣母的感激之情。他曾满怀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指嗣母)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书香闺秀 贤妻良母

周恩来的嗣母,1878年生于江苏宝应,在娘家排行老三,人称陈三姑。她的祖父曾是状元,父亲陈源是位秀才,虽未中举,但饱读经书,颇有学问,还兼通医道,娶山东袁状元的四小姐为妻。由此,三姑称得上“书香世家”的“大家闺秀”。

三姑没有兄弟,因冰雪聪慧,父亲陈源把她当做男孩培养。幼入家塾,温文好学,识文断字,一丝不苟;少儿能熟读古文、唐诗宋词;十多岁时赋诗填词;女红书画,样样精通。她性情温和,待人诚挚,仁慈礼让,兰心蕙性,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才女。街坊邻里羡慕为“善书画,好诗文”,秀外慧中,才貌双全的“美三姑”。

周恩来的养父周贻淦,是生父周贻能的胞弟,早年考取秀才,捐了国学生。经三姑的三姨父山阳县钱谷师爷龚怀朴保媒与三姑成婚,婚后夫妻研文习字,吟诗作对,互助互学,相亲相爱。由于周贻淦身体嬴弱,结婚不到一年,尚无子嗣,就患肺痨,妻子三姑为夫寻医抓药、煎药喂药,伺候左右,数月不见好转。这时,有亲友向三姑建议:将七嫂万十二姑降生不久的儿子大鸾过继为子,祈求祛病消灾,期望留下承嗣。这可让三姑犯难:一来大鸾出生不久,尚未满月;二来大鸾是周家的“头子长孙”,若要过继,不合常理。犹豫再三,三姑决定以丈夫的生命为重,以妻子应担当的责任为重,也以周家的家族为重,毅然向七哥七嫂求情,表达自己的意愿。

七哥七嫂听了三姑的请求,虽有难言之隐,但他俩素以兄嫂为己任,遵父母之命,守人伦大义,当即表示将长子大鸾过继给周贻淦和三姑为嗣子,这使得贻淦的心情得以安慰,三姑的心愿得到了满足。但过继后不到两个月,大鸾的嗣父贻淦终因病去世,时年22岁。

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鸡鸣寺接受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李勃曼采访时,曾这样讲到嗣母对他的影响:“……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五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

呕心沥血 精心哺育

三姑寡居后,大鸾成了她唯一的生活希望和精神寄托。她把一生最炽热的母爱无私地献给了幼年的大鸾,把一生全部情感、心血和学识都倾注在对大鸾的抚养和教育上。

襁褓中,三姑重在说与教。低吟浅唱摇篮曲哄他入睡,醒来后,唱儿歌讲故事吟古诗变换不停;就连洗漱换衣,也低声细语,说其方法步骤,讲其缘由道理。天天嘴不停,话不断,重复不厌。三姑懂得,通过对大鸾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将会使他幼小的心灵无形中受到影响。

孩提时,三姑重在指和认,既用眼又用手,形成手眼互动“手把手”的教育方法,通过启蒙引导指认,增加感性认识。

三岁后,三姑重在教和做,不但“我讲你听,我教你学”,而且“我说你做,我做你仿”,培养动手和思维相结合,使大鸾知其然,更知所以然。三姑自己制作的识字卡片和作息时间表,有动有静,劳逸结合,恰当有度,科学合理。

五年的日积月累,大鸾已“认字一斗”,对“三百千”等童蒙课本倒背如流,唐诗宋词能说会道,四书五经也略知一二。三姑觉得大鸾、“和尚”(周恩来大弟恩溥乳名)都到了该发蒙的年龄,她向七嫂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议设家塾。妯娌俩商量后,决定求助三姑的姨表哥龚荫荪,他是个饱学之士,交际甚广,办事也可靠。

家塾设在周家东院朝西三间贯通的房屋内。周家乃尊师重教之门,把孩子开蒙入学视为大事。开馆拜师定在1903年3月5日大鸾生日这天,大鸾身背柳斗,跟着生母和嗣母来到学馆。几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照。仪式由龚荫荪主持,先由塾师领着学童向至圣先师孔子跪拜;随后,在香案前放上八仙桌,请先生上坐,再由学生叩头拜师。三姑一再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礼必需的。”最终,学生以鞠躬形式依次向先生行礼就位,先生也分别点头示意。进了家塾的大鸾取学名恩来,字翔宇。

拜师仪式结束后,龚荫荪向大家介绍:“这位是周贤胜先生,是我日本留学时的同窗好友,曾在我家塾馆执教,才学过人,出类拔萃,思想新潮,擅长因材施教。”周先生接着说:“龚兄过奖,鄙人不才,只是个落第秀才。但我乐于教育,一定尽心尽职,不负厚望”。

周先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但对授课内容要会背会写会说,课后还布置家庭作业,主要是阅读课外书籍和练字,第二天进行检查。这年冬天,大雪纷飞,冰冻三尺,蒋妈按三姑吩咐,给学堂端去火盆并给先生送去手炉,先生对学生说,不禁严寒酷暑,怎成春秋气候,最终他婉言谢绝并坚决撤去火盆。先生坐馆执教后,发现周恩来的描红笔力不逮,粗细不均,针对恩来的书体,先生将恩来的书法教习确定在祖训颜体的基础上增练魏碑,以添加他笔锋中的阳刚之气。经先生“小灶膳食”的调理,加之三姑课后督促辅导,日积月累,恩来挥毫有成,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周先生的独特教法,得到周家人的高度评价,更在恩来幼小的心灵留下镌刻般的记忆,时过40多年,周恩来不忘那段师生之情。1952年秋,他借在上海检查工作之余,接见表姐龚志茹(龚荫荪长女)时说:“就童年所受教育而言,表舅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周先生是我文化上的启蒙老师。”

审时度势 “嗣母三迁”

三姑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深受良师的教诲,精通教育之道,深谙教育理念,对恩来的成长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使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化,是恩来第一任最优秀的文化启蒙老师,杰出之举可喻为近代“孟母三迁”。

家塾遭干扰一迁万家府。《周恩来年谱》对周恩来幼年从师读书有一段记述:“1904年,6岁,随父母、嗣母迁到清河县清江浦镇外祖父家居住,在万家的家塾继续读书。”恩来跟周先生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迁居寄读呢?

1904年,周家双喜临门,一是增丁添口,三弟恩寿出生;二是恩来的生父和十八舅万立甦,两人出于好奇在武汉合买了一张彩票,巧中头彩合得1万,各分得5000元。两桩喜事,本应欢天喜地,可在周家却是另番景象。消息一传出,恭贺讨喜的、关心问候的、借钱讨债的、慈善募捐的、公益摊派的,连街上混吃混喝的也来凑热闹,七里八乡的亲朋故旧,一波接一波,络绎不绝,完全打乱了周家原来平静有序的生活,严重影响了塾馆的正常教学秩序。周家的掌门人、恩来的生母决定带着恩来及嗣母、乳母举家到清江浦镇娘家避债。可三姑首先考虑的是恩来的学习,她实在舍不得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家塾,也非常欣赏周先生的教学之道。可不离开,教学已不能正常进行。三姑曾与七嫂商量恩来上学的事,十二姑劝道:娘家地方大、房子多,也有家塾,他的几个舅舅都识文断字,还有老太爷藏书非常多,不会误了孩子们的学习。在十二姑的再三劝导下,三姑不好意思拒绝,想想嫂子说的也有道理,犹豫再三,思前想后,最终跟随嫂子迁居万府。

农历八月下旬,周家一行人来到万府,安排在后院入住。三姑就跟嫂子商量恩来、恩溥上学之事。三姑说在淮安折腾了好一阵子,耽误了好多时间,现在一天也不能耽误,最好明天就入馆就学。十二姑也是这么想的,立即找老太太,老太太想起老太爷临终前的一再叮嘱:“倘若冬儿生个男孩,务必好生培养,以成大器。”于是,立即吩咐下人办理。

万公馆的家塾,是进大门第三进院子里三间坐北朝南高大宽敞明亮的房屋,外观很是气派,里面布置甚是讲究,是周家塾馆不堪比的。现有学生10多人,无论是稚童还是少年,全是男生,有表哥表弟,还有恩来舅舅家的几个孙子。

第二天早饭后,恩来和恩溥跟着生母和嗣母,轻轻地走到先生面前,献上一份厚礼,兄弟俩规规矩矩面对先生,拱手作揖,鞠躬施礼。先生本以为落道之家、投亲靠友的孩子没受过教育,就对恩来、恩溥进行一番考察,小哥俩一一对答如流,使得先生另眼相看,特别对恩来的学识气质很是惊讶,感慨“不愧为书香门第之后”啊。

开头两天,恩来遵照先生的安排“温故而知新”。可几天下来,教学内容“原地踏步”,教学进度“涛声依旧”,要不照本宣科“口述历史”,要不东扯西拉“时空穿越”,要不安排自习,各行其事,活脱脱一个上假课的典范。

三姑每天都关心恩来上课的情况,当她知道这些后,开始跟恩来解释一个先生一个教法。后来她只好把先生当天讲的内容,用自己的知识和方法辅导恩来,并不断增加新内容。

时间长了,三姑感到问题严重,她不想这么沉默下去了,这不仅误了恩来也误了其他孩子。三姑择时告诉嫂子,嫂子稍思认为,此事不能跟老太太讲,驳她的面子;再说束脩已付,中途换人不宜。

虽然,万氏家塾办得很糟糕。塾师乃老太太的娘家亲戚,年过半百的老童生,热衷名利,又屡试不第。他到万府是想找个饭碗、投个靠山,好为日后进取搭个台阶。虽经常早来迟走,也就是做个样子,读一遍课文了事,从不解析内容,也不回答学生提问,却准备自己大比之年的应考。其实,先生这么做,既误弟子,也误大比之考,误人误己,他不知教学相长的道理?

启蒙择良师 二迁世德堂。“世德堂”是三姑祖父当年在清河县任职时创置的中药房,有房屋百余间,地盘比万公馆大得多,在万府的西南,与万府隔街相望。院内青砖碧瓦,重屋飞檐,亭台楼阁,画栋雕梁,古朴典雅,名木佳卉,环境优美,正是恩来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基于对恩来学业的考虑,三姑决定第二次搬迁,她把自己的想法与嫂子商量,十二姑非常赞同,也得到恩来十三舅万立鋐的理解支持,在其帮助下,对陈家花园14间空置的房屋进行修整粉刷。1905年,周府一家徙居陈家花园(现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

妯娌俩特邀万立鋐为塾师。起先只有恩来、恩溥两名学生,后经恩来求请,征得十三舅等人同意,表妹万怀芝、万芳贞与恩来得以同窗共读。

万立鋐,字富之,世承家学,学识渊博,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雅士,擅长书法。在他给学生们执教期间,对学生的学习抓得很紧,每天亲自点读课文,布置和检查作业,对外甥恩来更是关爱有加,但凡恩来课业学习之事,一应亲力亲为。他因材施教,认为恩来的功底好,基础厚实,以前所学的课文欠浅,便给他点读《论语》《孟子》《诗经》《孝经》《左传》《礼仪》等十三经中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要求他反复诵读,直到能倒背如流、析文解义为止。为帮助恩来巩固消化这些典范之作,十三舅常常鼓励恩来大胆提问,尔后解疑答难,不厌其烦。

为了能让恩来掌握更多的知识,发掘他的兴趣爱好,十三舅破例准许他到外祖父为官一生积攒起来的、囊括国学中经史子集的“万家书屋”读书,这是对恩来最大的赏赐和心爱。因为万青选去世后,万家书屋一直由万立鋐掌管,平素一般人等是绝对不得进入的。

此后,万家书屋常常出现恩来天真俊秀的身影。每当他走进万家书屋,仿佛置身于知识殿堂,不由得被那浩瀚如海、博大深邃的文化环境所吸引、所陶醉。恩来唯书情钟,一看就是半天,经常废寝忘食。

十三舅深谙教学理念,深知少儿天性,时常带领学生到郊外踏青,访古寻踪,凭吊先贤,瞻仰英烈,寓教于“游玩”之中。使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意境,领略乡村旷野的情趣,接受大自然的陶冶,了解淮安的人文史话,感悟伟人先贤的高尚情操。以至多少年后,周恩来对一次凭吊岳武穆祠堂记忆深刻,并在南开中学《敬业》学报第4期“飞飞漫墨”专栏撰写游记。

约3年时间,十三舅的培养教育之恩,使恩来一直铭记于心未能忘怀,他常在不同场合谈及此事。1958年5月,他约请十三舅长子万叙生“进京一晤”,周恩来深情地对表哥说:“回想起来,十三舅大好人啊,他既是我的严师,更是我的慈父!没有他老人家当年的教育关怀,我很可能没有今天!”

开启新途径三迁水港口。1907年春,也就是恩来9岁那年,因贫困和愁劳,生母患嗝食,不到半年驾鹤西去,年仅31岁。生母的离世,使嗣母和恩来不仅生活陷入绝境,精神上也受到沉痛打击,不久嗣母又染上了肺痈。为了能让恩来的学业得以继续,三姑想到了宝应娘家。那儿有一位宅心仁厚的老嫂子和两个侄儿,其中一位是比自己小4岁的陈式周,他读过“洋学堂”,见过大世面,在家办私塾,还有个大书房。正当她思前想后的时候,宝应那边也得知三姑的情势,老嫂子就派陈式周来请三姑。在陈式周全家的热情邀请下,三姑带着恩来三兄弟以养病为由,告别万老太太,谢辞十三舅等,离开清江浦镇,第三次搬迁,来到宝应水港口娘家(现为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开启恩来又一段学习生涯。

因陈源无子,兄长陈鑫只有宝斋(三姑亲堂哥)一子,依俗只有将小孙子陈式周过继给他做承宗孙。这样,陈式周便成了三姑的嫡亲侄儿,比恩来年长16岁的“大表哥”了。

陈式周小时候曾在周家塾馆读过书,受到周家长辈的亲切照顾,对周家颇有好感。后考入张骞创办的通州师范,博览群书,思想进步,有很高的文化素养;阅历丰富,曾到过青岛、内蒙古和新疆等地。此时在家中开一所蒙馆。他对表弟的到来非常欢迎,将恩来三兄弟全部安排寄读。

他在教学方法上一扫旧式学堂风格,对学生不辱骂不体罚,完全是“开放式教育”;他不仅教“六艺”,也教“五术”;不仅教读、背、写、绘,更多的是结合时代,详解时文。恩来感到他的表哥不着长袍,西装革履,谈吐不凡,很有学问,没有酸秀才那股迂腐味和假斯文,打心眼里敬佩和喜欢这位潇洒俊逸的“洋先生”。大表哥也很喜欢这个聪慧过人的小表弟,兄弟俩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俩同床而眠,同桌吃饭,朝夕相处,遂成忘年交。

表哥对恩来非常厚爱,单独施教,特许他自由进出自己的书房,阅览各种新书新报。书房从摆设到内容,与陈式周一样,新旧并蓄。面积虽没有万家书房那么大,但藏书却不少,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国史通鉴、稗官野史等,还有比较新潮的如《天演论》《进化论》《民约论》《仁学》《大同书》《饮冰室文集》《原富》,还有进步刊物《妇女界》等。恩来在这片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思考着、探索着。

暇余之时,陈式周带恩来去宝应的名胜古迹参观游览,介绍宝应的历史文化,他们到过双忠祠、纵棹园,还到过南门外的宝塔根等。他俩时常早晚漫步在运河堤上,彼时陈式周滔滔不绝,给恩来讲诸子百家、焚书坑儒、太平天国等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恩来也不时地向他提出各种问题,两人互相研讨,共同切磋,无拘无束。在表哥的悉心教导下,恩来的学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历史和古汉语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周恩来请秘书成元功利用业余时间,帮忙查找表哥陈式周的下落。当年4月,成元功向总理汇报:“在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已经找到您的这位亲戚的家了,他的儿子就在北京工作,叫陈莱官。据陈老先生的儿子讲,陈式周老先生早在1954年春在北京去世了。”周恩来听后沉思片刻,非常悲痛地对成元功说:“他是我的表哥,小时候教我读了不少新书、懂了不少道理,我到欧洲留学,他还资助过我。可以这样说,他是我早年的良师益友啊!”

正是陈三姑以伟大母爱,用其一生呕心沥血、精心呵护、慈爱严教的典范,并给周恩来以最优质的教学环境、教师资源、教育之道、教授方式等,演绎了“孟母三迁”的近代版本,为周恩来成人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思想基础,成就了伟人周恩来的光辉一生。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猜你喜欢

恩来三姑周家
周家栋作品欣赏
Extraordinary mechanical performance in charged carbyne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their isomers in the atmosphere
给恩来爷爷的一封信
周家生
周家生
陪娘串门
陪娘串门
算命
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