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视角下的常州梳篦

2016-05-18王亦非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6年0期
关键词:梳子常州民俗

王亦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民俗文化视角下的常州梳篦

王亦非①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梳篦,是梳子和篦箕的总称。常州梳篦的产生及其材质的选取都有着民俗文化基础,在俗信的基础上,她表达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和美好愿望的寄托。常州梳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结晶,更是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的载体。

梳篦 民俗 常州

在我国的文明发展史上,梳篦的创造使用有着重要意义。据推测,最早的梳篦可能是先民自己的手,于是有了“五指梳”一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早期的梳子梳齿较疏,用于梳理头发,清理头发上的污垢、虱虫等。到了唐朝,女性佩戴梳篦等头饰的社会风气盛行,梳篦作为女性发饰的装饰用品,从形式、材质和功用上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直至今日,梳篦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并拓展为情感寄托的信物、养生用具、美发装饰用品、旅游纪念品等。常州梳篦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其曾为宫廷御用珍品,有“宫梳名篦”之誉,也为“延陵特产”。常州民谣云:“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唱春艺人的传统唱词中也有“梳篦世家延陵地”的说法。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梳篦,它最大限度地从功能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梳篦制作的手工艺者在梳篦造型、色彩上大胆创新,进行突破和改进,从而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民俗”即是“民间风俗”,是民间的文化事物或现象,在人们口头语言、行为、心理上稳定地传袭至今,并将继续流传下去。《礼记·缁衣》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礼记》为西汉人戴圣编定,其文采自先秦的旧籍,因此“民俗”一词可能在汉前就已出现。此外,《史记·孙叔敖传》曰:“楚民俗,好庳车。”《管子·正世》曰:“料事务,察民俗。”《汉书·董仲舒传》中则有“变民风,化民俗”之说。①陶思炎:《民俗应用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民俗是一个地区流行于民间社会生活中的延续性的“活的”本质文化,它与记载于文献、书籍中以及由建筑艺术和日常用品等的外在形式所表现的“固化”表层文化一起,组成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整体。②张捷:《区域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旅游业价值研究——九寨沟藏族民俗文化与江苏吴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比较研究之一》,《人文地理》1997年第3期。

“民俗”的类型作为一种文化概括,体现着人们活动的诸多方面,包括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语言的等支系。这里笔者从信仰类民俗、社会民俗、生活民俗、经济民俗、传说故事、歌谣民俗等角度来探索常州梳篦的民俗文化。

一、常州梳篦信仰

(一)桃木梳

常州的梳篦以黄杨木为材料,但也有大量用桃木做的梳子,桃木梳子主要用于常州地区的丧葬民俗中。

《本草纲目》中记载:“桃味辛气恶,故能厌邪气。今人门上用桃符辟邪以此也。”桃树,在古代一直有着辟邪的功能,《本草纲目》中有这样记载,《山海经》里亦有关于桃树的记载:

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曲三千里,其卑枝门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版于门户上,画郁垒以御山鬼,此则桃版之制。故后世画神像于板上,并且在像下写上右郁垒,左神荼,元日至门户间,以御鬼。桃符之制,用长二、三尺,阔四五寸的薄木板,上画神象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有王安石“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证之。①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

所以,在死者入殓时,用桃木木梳象征性地给死者梳头,是有根可循的。人们对死亡虽抱着“视死如生,视亡如存”的态度,认为死无可避免,是“白喜事”。但就生者内心来说,却仍离不开恐惧。当某人突然逝世,亲友们必然对往日熟悉亲切的家园、周遭环境产生一种失落感,同时也伴有恐惧不安的情绪。人们对人死后的去向,对灵魂的崇拜和敬畏,对阴间、阎王、鬼神的畏惧,都需要在内心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内心的平衡则又需要依托某种具体形式。反之,在丧葬仪礼中的各种程序,便已经被人们赋予了精神的含意和寄托。用百姓的话通俗地说,即为“每道程序都有个说法”。

所以,当地的人们用桃木木梳来“梳头”,其寓意就是用桃木来驱邪,让死者在黄泉路上一路走好,没有小鬼欺负,而生者今后的生活,也没有鬼来缠,能过得太平。

现在常州已经全面实行火葬,不需要陪葬品之类,入殓的仪式也逐渐简化起来,但“梳头”、哭唱《梳头经》的习俗仍在民间葬礼中存在,《梳头经》并非人人都会哭唱,但能够雇到专门办理丧葬服务的人,其中有人专门是负责哭唱的,包括哭唱《梳头经》。

篦箕在丧葬礼俗中,主要是在亲朋好友上门吊孝时派上用场。当亲朋好友前往死者灵堂吊孝时,习惯要随身带一张篦箕,在祭奠时,将篦箕拿出来在自己的头上篦一下,然后放在灵前的火盆里烧掉。意思是:“死者是慈悲的,篦箕是去垢的,请死者把篦落的晦气带到阴曹地府去吧。”①韦中权:《常州特色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所以在墓葬里面,很少发现篦箕,是因为人们已将带着自己篦落的晦气的篦箕烧化掉,故而是无迹可寻了。这里所蕴含的民间信仰也值得人们的思考。这均反映了人们朴素的巫术心理。

(二)梳蓖图案装饰

常州梳篦的装饰纹样种类繁多,按主题来分,有动物、人物、植物、建筑、几何纹样等几大类。

动物梳,主要是将动物的造型描画在梳背上,起到装饰的作用,其主题一般为吉祥动物和卡通动物。如喜鹊象征吉祥、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通过象征艺术手法,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也能使复杂深刻的事理简单化,让人们直接体会到所描写事物的内涵,还能创造出深远的意境,增强了梳子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这类梳子的出现又扩大了消费领域,增强了梳子的文化性,提高了常州梳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如图27所示,这把檀香雕花工艺梳将凤凰的形象雕刻在梳背上。凤凰,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祥鸟,是“鸟中之王”,寓意着吉祥、高贵和王者的风范。并采用镂雕的工艺手段,提高了梳子的艺术性。这把象征型梳子,通过祥鸟制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这类象征性的图形,都体现了民间信仰对日常生活用品的巨大影响力。

图27 檀香雕花工艺梳

人物梳的题材丰富,有传说故事人物、小说人物、戏剧人物和历史人物和《婴戏图》。传说故事是人们表达愿望的一种形式,经过世世代代口头流传,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故事情节和故事人物,也影射人民群众朴实的情感和喜怒爱憎之情。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梳,主要有和合二仙、麻姑献寿和福禄寿三星等,这些人物均代表了不同情境中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和合二仙梳子为例,“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的喜神。在民间的婚礼喜庆仪式上,都会挂着和合二仙的画轴。画面上有两位活泼可爱的孩童,一人手持荷花,另一人手捧圆盒,盒中正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招人喜爱。左边的孩童手举荷花,荷花象征并蒂莲,右边的孩童手捧的圆盒,象征着“好合”,故取义为“和(荷)谐、合(盒)好”。圆盒之中,正好飞出五只蝙蝠,寓意为五福临门。人们在婚礼之上借“和合二仙”来祝福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百年好合。“和合二仙”所表达的主题与喜庆的婚礼氛围统一,这里使用对梳来表现,也寓意为成双成对。这类装饰梳子已经强化了它的文化内涵,而弱化木梳本身的实用功能,是人们借以表达祝福愿望的礼品工艺梳。

还有植物、建筑类图形的梳子,其题材主要有梅兰竹菊、亭台楼阁,是文人文化元素在梳篦上的体现,是民间信仰中,百姓对“雅文化”的向往。这类梳篦是“俗文化”与“雅文化”的结晶。

二、常州梳篦行业的祭祖

1920年《常州梳篦同业公会修订业规》中的第八条规定:“每年三月二十五日为篦业祖师祭祀之期,凡我同业,理宜虔诚致敬,各带香信分洋,量力输捐,以报饮水思源之恩。”这是因为梳篦行业的工匠们十分尊重自己的行业祖先,其中篦业公会尊崇和供奉陈七子为祖师爷,相传陈七子的诞辰和死期都在农历的三月二十五日。所以在三月二十五日这一天,篦业祭祖典礼异常热闹,全行业例假一日,所有同业公会的会员,都要前往公所虔诚祭祖。这里的陈七子,早已经被梳篦匠人们神话,成了他们心中的神灵。

据已故的原常州梳篦同业公会副主任蒋忠海生前讲述,祭祖仪式主要程序有:(1)铺堂;(2)开祭;(3)上供;(4)叩拜;(5)上汤;(6)上饭;(7)烧化;(8)送祖。

《梳篦世祖歌》具体内容如下:

梳篦世祖歌

开天辟地盘古氏,

炼石补天女娲氏;

构木为巢有巢氏呀,

钻木取火燧人氏;

始制八卦伏羲氏,

耕种五谷神农氏;

修德治民有熊氏呀,

独有散发无人治。

治发先有五指梳,

赫连当初皇甫做;

从此梳头不用愁呀,

嫘祖娘娘笑呵呵!

竹篦始祖哪一个?

陈七子他本是囚;

监狱之中麻编篾呀,

做成篦箕篦发窠。

说梳篦啊唱木梳,

发源地方是常州;

西门有条篦箕巷呀,

南郊有街名木梳。

街头巷尾唱赞歌,

梳篦本是奴隶做;

代代相传不忘本呀,

人人高唱始祖歌!①韦中权:《常州特色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这一天不仅是梳篦工匠祭祖、报恩的日子,也是梳篦同行们联络感情的日子。当然,为了维持这一祭祀典礼,同业公会的会员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其中有“分洋”和“公益捐款”两种。“分洋”是安分律定,主要评判标准是店面、作坊的规模大小以及其资金的多少。“公益捐款”是大家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来出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常州梳篦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状况也随之变化。同业公会这一形式早在20世纪就已经淘汰并消亡,行业祭祖行为也已经不存在了。但关于梳篦的传说、歌谣还是在民间流传着。

三、常州梳篦与婚丧礼俗

(一)婚嫁民俗

中国有句俗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白头吟》——汉乐府民歌中又有: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古人一直将头发视为较为隐私的部位,也象征着美好的爱情。首先梳篦在功能上,是触及隐私的,其次在形式上,常州梳篦有“对梳”这一类型。对梳,顾名思义是指成双成对出现的梳子。这类梳子的产生时间相对较晚,据常州梳篦厂厂长金先生介绍,对梳的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以后,在装饰梳设计生产等一系列流程发展较为成熟的情况下,才开始投入生产。两把梳子同时出现,并且这两把梳子在造型和装饰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从主题上看,对梳一般出现于情侣之间、婚庆喜事上,寓意为成双成对,永不分离。这类题材较为单一,都与婚庆、爱情相关。这不仅与成双成对有关,同时还与梳篦相关的传说有关。例如梳郎与黄杨的故事,讲的就是一对青年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和善恶有报的故事。故而黄杨木不仅是人们心中的“树王”,而且成了情侣之间坚贞爱情的信物、新人成婚时必备的嫁妆。

(二)生死民俗

民间认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件事情莫过于出生、成亲、死亡。故而人们异常注重,这三件事相关的特定风俗则多姿多彩。这些风俗充分说明了人们对这几件人生大事的重视程度,而常州梳篦,亦与这几件大事有联系。

《说文解字》中有记载:“死,澌也,人所离也。”“葬,臧也。从死在草中。”

人们对死亡都抱有恐惧害怕的情绪,但是心里又十分清楚,任何人最终都需要面对死亡,无法逃避。从而几千年来,绝大部分人都乐观地认为死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冥界)。因此,人从死去的那一刻起,就踏上了新的人生旅程。“从死亡到丧葬的礼仪,即以此种观念为出发点,葬礼被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手续。”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丧葬仪礼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由亲属、邻里、好友等进行哀悼、纪念、评价的仪式。它又简称为丧礼或葬礼,中国民间俗称为“送终”“办丧事”等,中国古代视其为“凶礼”之一。①张士闪、耿波:《中国艺术民俗学》,山东人民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29页。

唐杜佑《通典》卷一三八(开元礼篡类三三)详细记载了自古相传至于当时的丧葬仪礼程序。具体内容如下:初冬、复、设床、奠、沐浴、袭、含、赴阙、敕使吊、铭、重、陈小敛衣、奠、小敛、敛发、奠、陈大敛衣、奠、大敛、奠、庐次、成服、朝夕哭奠、宾吊,亲故哭、州县官长吊、刺史遣使吊、亲故遣使致赙、殷奠、卜宅兆、卜葬日,启殡、赠谥、亲宾致奠。这里记载的程序是三品以上官员死后的礼俗,但下级的官员和庶民百姓所适用的程序大致相同,只是稍简单一些。

丧葬仪礼的各程序中,入殓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入殓又称“大敛”,是亲属朋友向死者遗体告别的仪式。入殓一般放在死者死后的第三天,先后有饰尸仪式、铺棺、装尸、盖棺这几道程序。古时尸体入棺的时辰要由家庭占卜,届时守灵。入殓前,死者的儿女等要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为死者净面(即饰尸)。一般用棉球在脸盆里象征性地蘸一下,然后再往死者脸上虚晃几下,表示擦拭,同时喊道:“爹(或娘等),给你净面啦。”净面之后,是亲属们向遗体告别的仪式。如果死者是女性,此时一定要有娘家人在场。抬尸入棺时要由孝子来抱死者的头部。

然而,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根据地域、民族的不同,入殓程序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在常州地区,当死者入殓时,饰尸仪式中,常州当地的木梳和篦箕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过去,常州普遍通行“置棺成殓,入土为安”的土葬形式。入殓的过程中,主要有三项仪式,分别为:“买水”“拖三把”“梳头”。入殓前,孝子需亲自到附近的河边,取一盆水,然后将钱掷入河中,表示向河流“买水”。然后将买回来的水放置在死者的身边,孝子为死者洗脸,共三次,所以叫作“拖三把”。最后由长女或者儿媳为死者梳头理发,一般梳理三下即可,梳完将梳子放入棺材内陪葬,或将梳子一折两段放在棺内。梳头时,需要哭唱《梳头经》。具体内容如下:

梳头经

梳头要念梳头经,

连梳三把表表心。

从小姆妈替我梳,

长大难忘情谊深。

手拿木梳口应心,

为报姆妈养育恩。

梳一梳,拢一拢,

勿怨人死万事空。

一发通,万发通,

黄杨木梳像面弓。

今朝还见娘亲面,

明天不见奶娘身。

远望青山一盏灯,

青山就是你蹲身。

亲儿嫡女回家转,

送娘极乐世界去安身①韦中权:《常州特色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这首《梳头经》表达了儿女对死者离去的不舍之情,欲报父母恩情,却无处可报。女儿为死者象征性地梳理头发三下,然后用力折断,再放入棺内。若是折不断,则为不吉利。故而,这里对木梳的材质又另外有要求,必须为桃木梳。桃木疏松、易折,桃木的木梳也非常便宜。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讲,易折断,符合了人们“祛晦”的初衷,满足了要折断的要求。

四、常州梳篦与民间文学

(一)常州梳蓖歌谣

常州作为生产、贩卖梳篦的集散地,关于梳篦的歌谣、传说很多。梳篦的歌谣是梳篦工人哼唱自己的苦难生活,以此来发泄情绪,在另一方面实现心理的平衡。传统的民俗歌谣,结合着吴方言的特色,朗朗上口,将梳篦工人的复杂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

韦中权老先生在《常州特色文化》一书里,收集到以下几首与梳篦有关的民间歌谣。以下是《梳篦工人苦难经》三首:

鸡叫做到鬼叫

老板扇子摇摇,

眼睛朝我瞄瞄,

烟筒敲得我直叫,

勿晓得为点啥佬?

摸摸头上痛佬,

想想心中苦恼,

鸡叫做到鬼叫,

明朝还要起早。

做煞还是穷

毛竹两头空,

做煞还是穷,

吃格汤泡饭,

破袄过寒冬,

三脚九眼凳,

一世无翻身,

肩挑木梳担,

赤脚送上城。

四煞歌

旺季日夜忙煞,

淡季无吃饿煞。

老板面孔凶煞,

看见老板娘吓煞。

咏唱梳篦的《唱梳篦》歌,基本上是一首积极的歌谣,夸奖了梳篦是延陵特产,人人爱之,但整首歌最后仍流露出梳篦工匠对生活恶劣条件的不满,对微薄待遇的不平之情。

唱梳篦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

延陵特产,花开并蒂。

宫梳名篦,人人爱伊,

家家要用,妇女必备。

宫梳名篦,进贡皇帝,

大官小吏,捞名得利。

宫梳名篦,远销万里,

老板赚钱,匠工叹气。

以常州木梳为主角的生活歌谣,记载了黄杨木梳与社会时尚的关系。

做木梳

黄杨木梳常州产,

卷光滴滑真正崭。

七只木梳一套成,

大大小小凭客拣。

进来新做月牙梳,

背要弯弯齿忌粗。

架起女郎刘海发,

宛如脑箍带发束头陀。

有的歌谣是记录一次活动,可能是木梳工匠自己生活的写照,这首歌谣又叫《木匠歌》。

对山歌

木梳勿做勿得过,

山歌勿唱忘记多,

六月十九偷个空,

德安桥上去对山歌。

当地的女孩出嫁前,还要吟唱《梳头歌》,它类似于民间情歌,在常州婚礼的民俗中,是一大特色,表达了女孩内心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今后幸福生活的向往。

梳头歌

月里婆娑树,

天高难攀枝。

手拿黄杨梳,

飞腾喜有时。

这些歌谣篇幅不长,但抒情性很强,是人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提炼。钟敬文老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写道,民间诗歌作品的产生,需作者源于客观生活的、主观内在的、叙事抒情的要求与音调节奏感等中间环节起作用。其产生的条件,具有先天的生物学性和社会活动属性的双重性质。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271页。《梳篦工人苦难经》《做木梳》属于民间歌谣里的“劳动歌”。劳动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劳动歌主要指“号子”,广义的劳动歌包括在劳动中唱的与劳动生活有关的歌。甚至一些歌的哼唱依附于劳动方式、劳动内容,这也是梳篦工匠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里所记录的工人唱梳篦的歌,即为广义的劳动歌,但这些歌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劳动方式的机械化,而逐渐消失。

(二)常州梳蓖传说

民间传说是由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中“民间文学”这一概念是指在中下层社会口耳相传的通俗性作品,作为传承性文化现象,体现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语言特征、审美性格和风俗习惯①陶思炎:《应用民俗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传说,主要是体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叙事类作品,它强调具体的时间、空间和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和事件以加强其可信性,同时它借助神话的虚构、夸张手法,表现人们的审美与娱乐需要②陶思炎:《应用民俗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有关常州梳篦的民间传说,大部分属于人物类传说和地方风物类传说。日本学者柳田国男认为,广义的传说,是指“所有古来的传承,自然包括人们的记忆流传在口头上的说谭,以及较为奇特的信仰或习俗。”狭义的传说是指“广泛流传的有情节的故事”③柳田国男著,连湘译:《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这里主要摘录关于梳篦起源的民间传说,这类传说在常州民间广泛地流传,版本虽多,但内容大同小异,从这些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梳篦的重视,对梳篦行业祖先的崇拜,亦可以看出梳篦工匠的淳朴之心。常州有一条木梳街,从清水潭往南,一家连一家,排一排二,有里把路长,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一条街道,人们一直供奉赫连和皇甫为木梳始祖,每年二月十八和九月廿八都停产举行隆重的祭祀,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近代。

民间流传陈七子是竹篦始祖的故事。传说篦箕是由陈七子发明,他一直活到七十三岁。每年的三月廿五都要祭祀他。竹篦工艺越做越精,越做越细,一把篦箕要经过七十三道工序。但他的始祖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俗话说:“七十三,鬼来搀。”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一直到现在,大家都称作篦箕为七十二道半工序。从此以后,常州竹篦与木梳齐名,成了一对地方的名产。①韦中权:《常州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页。

常州木梳传说是由赫连和皇甫发明的,也有的地方传说是鲁班发明了木梳。有一段传说,其主人公就是鲁班,形象生动地记录了鲁班发明木梳的故事。事实上,这些传说故事都是经不起历史考证的,《史记》中关于常州的历史记载: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这里记载的是春秋时期,吴太伯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舜过山下(今江阴),后人们称颂其为“延陵季子”。故而可以看出,赫连、皇甫发明木梳的传说是人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发挥了淳朴的想象力,创造了感人的木梳故事。

常州不同商号的梳子,还流传着自己品牌梳子的传说故事。例如关于白象牌梳子的起源,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故事:相传尧时十日并出,植物枯死,猛兽长蛇为害,尧帝命后羿射日,射日需要强弓,后羿的妻子嫦娥平日以延陵象牙宝梳梳头,头发又黑又长,又牢又韧。于是她剪发成弦,装在强弓上,后羿射去九日,留下一日。又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于是普天同庆,百姓安居乐业。据说常州梳篦一直用白象作为标记,就是起源于此。

这则传说故事的商业性很强,将神话人物与主题相结合,虽然有些粗陋,但仍表达了梳篦商人的愿望。

这些故事并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证,但是从文学角度来看,是人们心理状态的写照,从商业策略上看,也不失为早期广告宣传的一种方式。这些传说包含了各种社会矛盾,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展开的描述,其描述了主人公的不幸与际遇,通过善、恶、美、丑的角逐,表现中国百姓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信念。

这些民间传说亦包含了前文中所提到的民俗事象的功利性。各类民间传说以及一些民俗事象都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适应、发展和衍生。总之,一切民俗事象、物象的演成都有其功利的动因,不存在毫无功利作用的习俗,丰富而多变的功能构成了民俗的重要特征。①陶思炎:《民俗应用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4页。

五、小结

常州梳篦属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类,其造型和装饰始终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其色彩艳丽明快、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是当地工匠们传统审美观念的体现,也体现了当地百姓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民俗信仰的交集,它象征了劳动人民淳朴、火热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常州地区民间民俗思想情感最强烈的表达符号。

① 王亦非(1984— )女,江苏常州人,文学硕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梳子常州民俗
冬季民俗节
常州的早晨
你的梳子选对了吗
带电的梳子
民俗中的“牛”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民俗节
梳子:致月亮的后半夜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非常魔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