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自治州花垣县苗族板栗村的岁时节日*

2016-05-18李婧超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6年0期
关键词:苗家板栗苗族

王 伟 李婧超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

湘西自治州花垣县苗族板栗村的岁时节日*

王 伟 李婧超①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

板栗村苗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岁时民俗积淀着无比丰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在借助于时空关系的周期循环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无数苗人的生活。除了苗族人最为重视的苗年外,比较著名的还有赶秋节、“四月八”、太阳会等传统苗族节日。苗族传统节日的背后,彰显了苗人内心的心理需求。敬神、祭祖贯穿于整个岁节狂欢的仪式,协调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与村邻关系。通过这种相互交往的仪式,引导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板栗村 苗族 岁时节日

湘西花垣县排碧乡板栗村,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板栗村是一个纯苗村寨,20世纪60年代前,村寨周围漫山遍野都是板栗树,苗语里称这个村寨为“getigerao”①此段中的字母均为汉语拼音。,汉译名为“板栗村”。“板栗村”的板栗是真正可以吃的那种板栗,板栗苗语读作gerao。20世纪50年代之前,山上还有很多茶树(苗语读作geti),把gerao和geti连起来就是四个字getigerao,后来又去掉了茶,所以叫板栗。板栗村寨的名称就是这么得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由于村民并没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多老板栗树都被砍了,山上就长满了杂草,这样对板栗树的生长极为不利,因为杂草长得很快,就覆盖了很多小的板栗树,覆盖后板栗树就难以生长,再后来板栗村的山就变成了一座灌木山、杂木山。今日板栗村口,还有几棵百年以上的板栗树,只不过是板栗村的一个象征了。

板栗村苗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岁时民俗积淀着无比丰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在借助于时空关系的周期循环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无数苗人的生活。板栗村现有省级非遗文化保护项目赶秋节和绺巾舞,州级非遗项目太阳会,有1位省级赶秋节传承人,1位绺巾舞传承人,若干位县级非遗传承人。除了苗族人最为重视的苗年外,比较著名的还有赶秋节、“四月八”、太阳会等传统苗族节日。板栗村以其独具魅力的自然环境和淳朴古老的民风习俗,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引着海内外一批批远道而来的客人。

一、苗年

苗族自古以来有过“大年”的习俗。苗年一般是在秋后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或丑日举行,如季节来得较迟,秋收未完毕,也可改在十月的第二或第三个卯日举行,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度。②张士闪、耿波:《中国艺术民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页。湘西苗族一般在冬至后过苗年。农历腊月一到,家家户户开始张罗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打年货、杀年猪、宰牛羊、腌制腊肉、灌香肠、打糍粑,等等,忙得不亦乐乎。除此之外,糯米酒(甜酒)、苞谷酒等也得提前酿制好,才能呈上一桌“七色皆备”“五味俱全”的年夜饭。

苗族的“过大年”包括祭祖、杀年猪、腌腊肉、打糍粑、吃团圆饭、串寨酒、赛歌、赛鼓、抢鸭等活动。历时一般三至五天,也有半个月的。在这段时间里,苗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表达了他们对辛勤劳作一年的欣慰与满足,所以有人说苗族“过大年”就是苗族人民的“狂欢节”。

排碧乡板栗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民俗文化的气息十分浓郁。村里现有一位百岁老人(1912年出生),数十位80岁以上的老人,是一个典型的古苗寨。长久以来,苗族就相当重视“过大年”等传统节日,更是讲究吃年夜饭。全村自然寨的家族“过大年”的形式虽不同,但都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进行策划、安排的(如菜谱、集会地点、活动内容等)。在过年当天各户村民开展大扫除、张贴春联、高挂灯笼等,再去集体过大年的场所一起打扫卫生和布置场地。年节是祭祖活动的集中时段。“过大年”便从“交牲”开始,“交牲”仪式在一种热闹、复杂又神圣的氛围中进行,由苗族祭司巴代主持。伴随着锣鼓和鞭炮声,巴代率众人将猪、羊、鸡、鸭、鱼抬起,村民身着苗族盛装,从自家出来加入到渐行渐长的队伍中,穿组走寨,吹吹打打,最后到达活动场地的祭坛前。在祭送祖先和祖师等仪式后,苗家“过大年”便正式拉开帷幕。仪式结束,村民们便各司其职,苗族男性们扬起手里的刀宰猪、杀鸡、宰羊,而苗族的妇女们便投入到磨豆腐、洗菜、蒸糯米饭(打糍粑用)的劳动中,老大爷在火塘边一边抽着旱烟一边聊着村内的事,老太太闲不住,乐呵着,给苗家的姑娘指点梳妆、包头帕等。猪内脏经过清洗后在锅内煮熟切好,男人们用篾条穿成串放在碗里,装成24碗后交由巴代进行敬祖仪式。当巴代吹起牛角,众弟子手持师刀(巴代祭器)和绺巾在坛前对祖先举行祭拜仪式。

“打年粑”(打糍粑)是苗家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寓意着请神灵祖先福佑子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灶房里,烧火的老人忙着往灶里添柴,不一会儿,木橧里蒸煮的糯米香气扑鼻而来,按捺不住喜悦和兴奋之情的年轻人,急着要挥动粑槌开始打起粑粑来。身着华丽的苗族盛装,闪亮银饰叮当作响,苗族姑娘与小伙子,手拿木槌,奋力打向粑槽,跳起欢快的“打粑粑舞”来。走出灶屋的老人们,在一旁低声笑语,小孩子在队伍里调皮穿梭着,整个院子里充满了一片温馨祥和的气息。“粑粑舞”跳得正欢,这时有人端了一盆蒸熟的糯米饭走到人群中间高叫一声“吃糯米饭喽!”然后倒进了粑槽内。顿时糯米的清香,勾出了人们肚里的馋虫,不分年龄、性别、辈分,大家为了表达自己先到年边,急忙放下手中的活,争先恐后地抢着吃上一口糯米饭。小伙有些调皮,打着打着糍粑便用粑槌嬉闹着旁边的姑娘和小孩。人们纵情地唱起了苗歌,害羞的姑娘们围坐在一旁窃窃私语着,小伙子隐隐约约地听到后以为是在议论自己而越发兴奋,脱了外套更是打得越发有劲。这时糯米饭基本打烂了,可以做糍粑了,男女老少们,手在油亮的木板上蹭了几下,便抓起簸箕里的一坨糯米,搓圆揉扁便做成了一个糍粑。苗家祭祖的风俗讲究得由几位长者专门做好9个大糍粑,再由巴代将它们放在神坛前,率弟子祭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祖后便是苗族的赛鼓活动。苗家姑娘们早已将鼓棒准备好,只等鼓旁的苗歌一起,便和小伙们开始打起苗鼓舞动起来,展示着自己最美的身姿、笑容和风采。

腊月三十的申时或酉时一到,年饭年菜都开了锅,团年的钟声已敲响,堂屋内早已放置了一张大桌,已装好的24碗菜应巴代的要求备好,好酒摆上。巴代首先用三杯酒、三碗饭敬送祖先,祈求神灵祖先保佑全村的村民在新的一年里安康喜乐。然后全家人在阶檐外鞭炮声中围成一桌吃团年饭。长者的座次也有讲究,需靠近神坛旁,再依次上菜,然后开席。桌子有八仙桌、四方桌、门板长桌等,在厅堂里展示出苗家过大年的盛况。懂礼的苗家小姑娘谨记苗家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首先为老人夹一箸菜,再与其他的亲人们举杯说着祝福语,大人欢笑,小孩喧闹,一片热闹欢庆的场面。

年夜饭后,苗家人需要带着蜡烛、香火、纸钱去祖坟上烧香祭祖,俗称“送亮”。点上蜡烛或青油香,需要让所有房间彻夜通亮,再给屋前屋后的水井、猪圈、牛圈、羊圈、菜园等也点上蜡烛或青油香送亮。苗家人认为,菖蒲是具有神灵的圣洁草,用菖蒲泡脚可以洗掉晦气,故苗族全家在大年三十晚上都在一个泡了菖蒲的热水盆里洗脚。洗脚时手脚要轻,不能让水溅出盆外。洗脚水更不能溅泼在屋内,要倒出檐沟外,意为冲走灾祸。还得注意在烤火时,一定要选一根很大的柴火棒做年火兜,以示家中兴旺红火。且年火兜不能一次烧完,要留一截等到正月十五晚上再烧,以表示年已过完。

夜幕降临,篝火慢慢燃起,巴代们为安置祖先而单独举行仪式。长辈们酒后聊天,年轻人怀抱着憧憬展望明天,小孩子则尽情地燃放着花炮。苗家有送旧年的习俗,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除夕三十,在外的儿女都会从远方赶回家,和家人团聚过年。嫁得不远的女儿,也会回娘家来吃顿年夜饭再回婆家。这种全家聚会,欢喜热闹,一个都不能少,否则留下了遗憾,以为年团而人不团。①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

板栗村苗族村民们讲究各种风俗仪式的举行,年俗便是其中的最重要的传承和载体。苗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年俗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璀璨的文化星河中,熠熠生辉。板栗村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相对闭塞,地处偏僻,有利于其保持了较完整的苗族文化,并实现了薪火相传。苗族文化也在代代相传的风俗仪式、民族禁忌等家庭教育和村社教育中得到传承。板栗村作为纯苗族村寨之一,他们通过年俗、仪式、禁忌等方式,实现了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

尽管苗族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化。对年俗、仪式、规矩的耳濡目染,有利于苗族文化的传承。传承于祖辈的年俗仪式活动成为最为牢固的情感纽带,展示着苗族人民对自身民族起源和历史的深刻认同感。

二、赶秋节

图17 板栗村赶秋节(2015年8月8日)

苗家的赶秋节可谓是苗族除了苗年以外的第二大节日。蚩尤是苗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苗族共同敬仰的祖先。赶秋节的祭祖活动要追根溯源到几千年以前,一年一度的苗族赶秋节是苗族区域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情的传统节日,在此节日之中,寄寓了苗族的文化和精神灵魂。赶秋节是苗族原生态文化的鲜活展示,着力挖掘历史上已经失传的文化,尽可能地还原苗族文化本色,力求其文化活动生态化、民族化、多元化和群众化,同时也对现有常态的文化节目进行改进和创新,以便更好地弘扬和发展传统民族文化。这样的赶秋节保护和传承了苗族文化,在积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同时,促进了苗族文化旅游的大力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唤醒了人民群众埋在心灵深处的乡愁,掀起了苗族人民热爱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潮。可喜可贺的是2014年,花垣苗族赶秋节被列为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5年8月8日,花垣县赶秋节在板栗村举行,此次赶秋节由板栗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赶秋节传承人吴海深主持策划并导演。活动开幕,两门古炮震响、四十五地铳连放,数十支生态号角齐鸣、百鼓擂动,数十面五色龙、凤、狼、牛、蝴蝶图腾旗穿花式绕场三圈;双“龙”在场中央盘旋绕舞,数头“狮子”在场中央太极图中欢跃。赶秋节庆典的文艺表演内容包括“夯军”凹田、开元春秋、苗胤祭祖、游猎采桑、巴贵射鸾、秋神驾贺、八女赴会、柳叶舞、接龙祭祀、赶边边场、苗服走秀等。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苗家鼓舞、接龙舞、绺巾舞等三种苗族村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图18 板栗村赶秋节的八人秋

(一)苗家鼓舞

《乐记·乐象》写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苗族鼓舞,被誉为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2006年,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模拟原始劳动情景,以简单纯朴的舞蹈动作再现其捕猎活动和采集过程,是苗家人完成劳动后的一种庆祝或祈福活动。它与季节有着密切关系,一般多在节日庙会、集市和民间集会上进行,是苗族长盛不衰的民俗项目。

湘西苗族鼓舞分为庆年、庆神两大类,大多在节庆集会中上演。例如春节前后、农历“四月八”、赶秋、婚嫁、迎宾客等重大节庆日里,击鼓奏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思。苗鼓舞主要集中在阴历正月初四至十五这一段时间里上演,苗家人用过晚餐后,若有空闲便将鼓置于空敞宽阔的坪地,打起苗鼓来庆贺新的一年,这是一种民间公共性的娱乐活动。神鼓舞是一种娱神的活动,常在秋冬季节进行,例如赶秋等节日里的椎牛椎猪祭典仪式中,万万不可少了苗鼓的助兴。

图19 苗族气壮山河的鼓舞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鼓舞是鼓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湘西苗鼓的基本演奏形式是准备好一面苗鼓,斜置于木架上,两个演奏者站立鼓旁,每人双手各持一根木槌,一人负责敲击鼓面,一人敲击鼓的边缘,也可称为敲边鼓,主节奏由敲击鼓面的人来负责,另一人则为伴奏。鼓点的基本节奏有一点鼓、三点鼓、五点鼓、七点鼓等类型。苗族打鼓讲究节奏的统一与变化,打边作为固定的节奏,指挥着鼓乐。打边分为单打和双打两种,大大小小的鼓点节奏,能烘托出相应的氛围。鼓舞的种类繁多,有单人鼓舞、双人花鼓舞、四人跳鼓、团圆鼓舞等多种。单人鼓舞,于鼓正面随着敲边鼓节奏的缓急快慢,两手轮换,施以打击,从而传来有力铿锵的鼓声,左手击鼓,右手舞之;右手击鼓,左手舞之。鼓点随着身体的舞动,忽而风驰电掣,忽而清风徐来,若断若连,前后旋转,疾徐有节,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苗族鼓舞的共同性是全身不停扭摆,动作节奏简明轻快,双脚轮转跳跃,让人有点眼花缭乱。湘西苗族中的打鼓节奏因地区而不同,如花垣、吉首、保靖等县市和古丈的一部分地区的打法颇特别,左手先打两拍,右手再打一拍,双边都要伴奏,始终以双手来调整节奏的轻重缓急。敲边鼓随着节奏的高昂激越也愈发热情高涨。敲边鼓有二夹一的打法,首先左手打一捶,右手再打两捶。“呱、打、打,呱、打、打”的节奏,如此敲之,是为鼓舞者伴奏。

表演鼓舞时,为了渲染喜庆的情绪,苗家男女会盛装打扮,穿上节日的华服。当鼓声响彻在山野之间,坪场之上时,如同滚雷震耳,气势磅礴;如同风雷裹挟着闪电,洪流滔滔,从空中倾泻而下;如同山谷中訇然中开,霎时间感到自己的渺小和鼓声的浩瀚。

在鼓声中,颂扬了民族独特的文化,一方面满足强身健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愉悦和满足。苗族鼓舞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形式独特、内容丰富、愉悦身心的苗族民间艺术。苗家鼓舞中凸显了苗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崇高的社会理想、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和勤劳勇敢的民族韧性,凝聚着一代代苗族人的智慧与汗水,传达着苗族人民的喜乐等情感。

(二)接龙舞

接龙,苗语为“然戎”,即邀请龙的意思。①周明阜等:《湘西风土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3页。相传在很久远的年代,太阳山有48条真龙,主管苗区行云降雨。苗家人便住在这草木繁盛的太阳山上,阳光充足,风调雨顺,庄稼收成喜人,人们的生活非常红火。但是“长毛鬼”心生嫉恨,便挑唆雷神将龙赶走,于是,苗家地区从此连年干旱,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甚至连人都难以喝到水。他们走投无路,只好上山求雨,求雨未果,便想到去将龙接回来。他们一心希望龙能回到他们的身边,期望祛灾除病,再次回到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的太平日子。于是,每逢重大节庆时令,如二月二、六月六或九月九,或每遇大旱,苗家人便举行接龙仪式。龙司(苗族人举行接龙祭祀时的主祭人)就会主持举行祭祀仪式,祭雷神、敬祖先是第一道程序,伴着高亢的唢呐声与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龙司摇着铜铃念唱巫词,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和对雷神的祈求。龙司开始祭龙神,将龙请到苗山来,再作法,请龙下凡,祈求雷神不要同龙神作对,让龙能大显神威。此时,在龙司的指挥下,乐队吹打着乐器,人们便开始接龙,他们身着华丽的服装,组成队形接龙,然后踏着节奏,跳起欢快的舞蹈,祈求龙神的显灵。

为了迎接龙的到来,苗家人挥舞手中各种斑斓的旗帜,跳起优美、欢快的接龙舞,从而成为一种湘西地道的苗族民俗而流传至今。接龙舞一般选在苗族赶秋节、“四月八”等节日里举行。届时,“苗族青年男女鲜衣彩装,手持花雨伞,足蹬一双绣花鞋,热情奔放地表演龙翻身、二龙抢宝、黄龙进门、关龙进门等动作。”②武吉海:《传承·湘西民间技艺》,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64页。她们将伞与伞相接,形成龙形,人动伞动,恰似游龙腾云驾雾,场面蔚为壮观。湘西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祭祀习俗演化成的接龙舞一直都是板栗村民非常喜爱的舞蹈,有着同苗家鼓舞、绺巾舞等民间舞蹈相同的地位。

图20 苗族板栗村的接龙舞

接龙舞集祭祀、祈祷、庆祝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其舞蹈动作一直在演变与发展,内容也融合了绺巾舞、鼓舞等舞种的某些动作,甚至综合了苗族民间武术的一些特点,将接龙舞的形式与内容拔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表达了苗族儿女对生活的热忱与对自己民族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法国巴黎东方博物馆馆长班巴诺先生于1993年春节来到了板栗村观看大型的民间椎牛祭祖仪式及接龙舞传统文艺表演,并和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接受了采访,他们给予了接龙舞高度的评价。班巴诺先生更是将观看苗族的椎牛、接龙舞节目称为其最难忘的艺术经历。因此花垣本县苗族传统文化大型节目的演出,板栗村都会被列为主角率先拉开活动的序幕,例如德夯的风景区的系列大型对外活动,板栗村都被邀请参与担当演出主角。板栗村的接龙舞陆续参加过长沙的世界之窗开幕,凤凰举办的世界围棋巅峰对决的开幕,2006年板栗村应邀参加在山西晋中举办的中国第六届民间艺术节,同年再次被邀请到福建泉州演出,好评如潮。2014年板栗村在凤凰中国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节也亮相演出,受到褒奖。

(三)绺巾舞

板栗村以巫傩文化为代表的宗教历史文化在巴代的继承下,衍生了各种各样的苗族传统舞蹈,如绺巾舞、师刀舞、农耕舞等,以及上刀梯、踩铧口、吃碗、吞竹筷、椎牛等具有苗族特色的武术绝技。绺巾舞是在远古时代,湘西苗族的祖先在举行椎牛、接龙、还傩愿等祭祀活动时,苗族法师(巴代)跳的一种舞蹈,如今在湘西花垣、吉首、凤凰等苗区依然能见到巴代跳舞的身影。仪式中,巴代头戴法帽,身着红色法袍,左手持法器——绺巾,右手握师公刀,先祭拜神灵祖先,然后跟随锣鼓的节奏起舞,依照内容,做出“拜将”“飞巾”“扬尘”“撒梅花”“拜五云”等动作。这种古老的祭祀舞蹈,带有苗族巫傩文化的烙印,兼具镇邪、除灾、驱害、谢神、还愿的功能。绺巾舞要求巴代的动作庄重有力,刚柔并济。绺巾的做法是选用12—24条长约50厘米,宽约6—7厘米的绣花缎带或布巾,将其依次相连缝制在一根花布包裹的30余厘米木棒上,上端宽约3厘米,下端宽约7厘米,木棒作为手柄,绺巾联缀垂下,色彩十分鲜艳。绺巾分为飞巾和围巾,前者用于驱魔迎圣,后者用于斗妖除魔。一堂法事结束,户主需按习俗赠与巴代一条绺巾作为答谢,这是对巴代法力的一种肯定。苗族绺巾舞具有庄重肃穆、古风浓郁的特点,节奏感非常强。巴代的动作随着音乐节奏或进或退、左旋右转、屈腿直步、躬身举手、转身舞动。每完成一轮上述动作舞动绺巾一次,极有规律。巴代越多,气氛越热烈。板栗村村民石山东是一位苗族法师,他举办过多场法事。苗族绺巾舞经过类似石山东这样的巴代文化传承人的继承发展,已经不仅仅单纯是过去由苗族巫师做法事时的仪式,而是作为苗族群众在节日庆典时的一种群体性表演继续发扬。苗族绺巾舞是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只要有苗民聚集的地方,就有绺巾舞的存在。

图21 苗族巴代的绺巾舞仪式

三、“四月八”

每一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人民盛大欢庆的节日,亦是集会的一个日子。“四月八”源于祭祀活动,曾经主要是祭天地、祭祖先、祭英雄、祭魂灵。四月初八当天,苗族人民便身着民族盛装,穿戴银饰,从四面八方向活动场地聚集而来。这一天里,要上演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打秋千、武术、茶灯等节目。

相传苗族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努”的首领,带领苗民向当时的统治者发起起义。亚努曾组织各寨的苗族头领在“喝血坳”喝鸡血,共同盟誓联合,抗争到底,并约定于四月初八日在某山聚众起义。起义后,起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翌年四月八日,亚努不幸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于是在每年的四月八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努的丰功伟绩。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当朝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禁止湘西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导致了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活动几近消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破四旧”等系列运动的展开,“四月八”这类节庆活动亦是劫后余生,直到近年来,人们才重新发掘这些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在传统乡土社会中,世俗生活需要信仰的导引,而神灵世界也离不开乡民活动的维持,“四月八”其间由神圣与世俗交织而成的种种信仰活动概由此产生。这些信仰仪式是在家族社会中定期上演的一种“社会戏剧”,旨在定期清理人们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强化其文化认同意识与内部秩序感。①张士闪、耿波:《中国艺术民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图22 板栗村节庆前的驱邪仪式

2011年,由吉首市申报,苗族“四月八”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②刘路平:《中国湘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后,各地苗族聚居区又逐渐恢复了“四月八”的祭祀活动。近年来,苗族“四月八”逐步加进了歌舞表演,纪念活动亦增加了经贸洽谈、旅游观光、艺术文化研讨等新的内容,使得今日的“四月八”已成为苗族人民展现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游客和商人来到板栗村,有机会体验到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四月八”祭祀活动的开展,不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而且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太阳会

苗民认为太阳是光明之源、生灵之母。旧时,如遇日食,人们会以为是天上的恶魔同太阳搏斗,需设案焚香,请巫师念咒祈祷,驱魔救日。拜祭太阳最热闹的活动是“太阳会”,人们敲锣打鼓,高歌太阳的功德,祈求太阳神的保护。

“太阳会”又称“日月会”,苗语读作“许鼎许娜”。它既是一种节日的祭祀活动,又集民间文学、诗歌、戏剧、舞蹈等多种元素为一体,是苗族历史上最宏大的民间活动。太阳会的主题是祭祀太阳和月亮,苗族重阳节亦是起源于此。

板栗村的非遗传承人吴海深热爱民俗文化,出于对板栗村传统文化的独特情怀,多年来,他广泛搜集了历史传说并辛苦整理成相关资料,并结合古老的祭祀太阳和月亮的仪式流程编排出一场传统与现代兼备的大型的民间会演。2004年在板栗村举办的这场大型民间原生态节目以“太阳会”为名称,吸引了近两万的观众观看,并受到省市级领导、文化部和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和肯定,被誉为苗族文化的盛宴。湖南电视台、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了此次文化事件。

据笔者对吴海深进行的访谈整理,他回忆了2004年在板栗村太阳会的举办过程。这次活动十分考究,需要9类祭祀物品,共计45种。其中分为五畜、五禽、五兽、五谷、五果、五鱼(类)、五草(木)、五土(石、矿)和五色,分别摆设于40(张桌)处。外设108盏灯(火)、72(炷)香、36碗酒,分别摆在40处内。

太阳会的活动对场地大小亦有要求,至少不小于6000平方米。活动中心设置一幅太极八卦图,一根神柱,外围分别设四层祭民,分男、女、老、少四圈,人数不限。中央置立一面太阳旗,外围东、西、南、北四角各放置放一面祭旗,分为五色,祭台一个。

图23 板栗村非遗传承人吴海深绘制的太阳会的分布图

外圈东方设太阳图一幅,西方设月亮图一幅,北方设北斗图,南方设朱雀图。按原始传教法,从启祭(九月一日)至结束历时九天九夜(即九月九日止)。此祭设主祭师一人 ,副祭师若干人。此外,九月九日(正祭日)太阳归位后,须设大庆贺以示万物大欢、人间同庆。可附加各种欢乐活动以表天地同庆,规模和时间不限。

太阳会是苗族的一个古老的神话典故,是以口头传承的形式展现其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它展示着远古时代苗族先民们的丰富的想象力,体现着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美好的理解,表达苗族祖先一种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向往和谐的诉求。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刻且神秘,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苗族民间最庄重、最盛大的群众文化活动。

苗族传统节日的背后,体现了苗人的心理需求。敬神、祭祖

贯穿于整个岁节狂欢的仪式,协调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与村邻关系。通过这种相互交往的仪式,引导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伽达默尔说:“在节日场面中总有一种激昂的东西,使参与者超出了他们的日常存在进入一种普遍的交汇之中。因而,节日总具有它自己特殊的时间性。在节日中,我们的目的的特殊性让位给了在高度自我充实的瞬间中的心灵交汇,这种自我充实的瞬间意义不需要从任何尚待完成的任务和任何要进一步达到的目的那里获得。”①[德]伽达默尔著,严平编选,邓安庆等译:《戏剧的节日特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47页。作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整体文化诉求之一,苗族对岁时节日寄寓了一定的生活情感与希愿,并在长期的践行中凝聚升华为一种群体性的情感与意志。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6YJA760039),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WTA45)成果之一。

① 王伟(1982— ),博士,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李婧超(1989—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苗家板栗苗族
又闻板栗香
打板栗
苗家米酒香
小小苗家妹
苗家小阿妹
“噼里啪啦”板栗爆炸啦!
吃个板栗不容易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