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的生与死
——婺州窑新兴窑业田野考察

2016-05-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6年0期
关键词:金华陶瓷文化

谢 芳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文化的生与死
——婺州窑新兴窑业田野考察

谢 芳①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婺州窑作为金华地方性民间文化的代表性产物,揭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境遇对了解社会转型中民间文化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金华及其周边地区的婺州窑业的兴起为研究对象,从现代民俗学视角,记录并探讨婺州新兴窑业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况。同时,笔者强调,当代文化建设要坚守“文化自觉”的概念,主张建立对自身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趋向的了解来取得自主发展的动力。

婺州窑 民间文化 行业社会 传承

一、导言

婺州窑,直到21世纪前,其概念指的是历史上的古窑遗存,其名始于唐代,按唐制习惯以各地窑厂所在的州县名来区分各地生产的瓷器。因唐朝时,金衢盆地属婺州,故而将其地区窑厂以及其所生产的青瓷统称为“婺窑”或者“婺州窑”。新中国成立之后,其概念发生变化,转变成是中国古陶瓷研究界对散落于浙江省中西部金华、衢州两市及周边地区在胎、釉、造型、装饰等方面有婺州窑陶瓷共同特征的古窑址以及其产品的总称。在金华当代制瓷人的努力下,婺州窑的概念得到拓展。21世纪初期,在金华及其周边地区生产的在胎、釉、造型、装饰等方面有婺州窑陶瓷共同特征的当代产品也可称为婺州窑。本文确定的考察对象主要是在当代社会中以生产婺州窑陶瓷产品为名或者以恢复婺州窑传统工艺为宗旨而建立的窑场、工作室或企业。此外,本文对当代婺州窑的社会实践的考察时间截至2015年12月,2016年开展的各项活动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本文主要考察婺州窑作为传统民间文化在现代环境中的复兴过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传承和行业发展状态的特点和历史必然性。本文重点探究当代婺州窑业在城市转型中,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了独特的运行模式并发展出符合时代精神需求的文化内涵的过程。

现今学术界对婺州窑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婺州窑历史发展状况的研究,其二是对婺州窑传统制瓷技艺的研究,其三是对当代婺州窑的复兴传承的研究,最后还涉及一点其他研究。因婺州窑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地域性的瓷窑,且其明清之后的没落导致学术界乃至世界对此的了解甚少,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国外研究现状。提及婺州窑历史发展状况的研究探讨,其主要的成果集中在贡昌先生撰写的《婺州古瓷》中,此书汇集作者多年的文物普查考古发掘的收获,对婺州窑的历史沿革,生产状况,产品特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内容翔实可靠。此外,对于婺州窑发展历史状况的研究在雷国强、邵文礼和陈新华编著的《婺州窑韵》和雷国强单独出版的《婺窑瓷谭》中均有所提及。关于婺州窑传统技艺的研究零散分布在之前提及的两本书籍之中。此外,在陈新华的《传统婺州窑工艺技术的研究》一文中也做了详细的论述。雷国强①雷国强:《婺州窑釉下彩绘青瓷鉴赏》,《东方收藏》2014年第7期。、张云土②张云土、占剑:《婺州窑制瓷工艺》,《东方博物》2006年第3期。、邢舒良③邢舒良:《别具特色的婺州窑》,《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5期。、钱宝诚④钱宝诚、律海明:《婺州窑探究》,《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年第12期。、任海燕⑤任海燕:《婺州窑青瓷艺术形态探索》,《艺术评论》2012年第12期。等人在相关的文章中从婺州窑传统青瓷艺术形态的造型特征、色彩倾向和装饰风格等多个方面对婺州窑的工艺特色进行探讨。

对婺州窑发展传承的现状研究和探索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于此方面的研究甚少。周少华、朱师勤、王佳在其文《试论“婺州窑”的传承与创新》⑥周少华、朱师勤、王佳:《试论“婺州窑”的传承与创新》,《中国陶瓷》2013年第8期。中回顾了婺州窑的发展历史,提出现代婺州窑的传承要注重保持原材料的本土化,尊重传统婺州窑的本土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适应市场。综上所述,对婺州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婺州窑历史发展状态的概述和制瓷工艺的探讨,多从陶瓷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对其进行静态研究,缺乏社会宏观状态下的对婺州窑历史文化变迁状态的描述。

二、当代婺州窑业的兴起和从业人员的实践

(一)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和当代婺州窑的起步

2004年,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在婺江边正式挂牌,让古老的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有了重新焕发出一丝生机的希望。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成立至今已十余年,厂址设在婺江西路888号一个破旧的厂房里,生产设施基本齐全。就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的规模来看,十多年之中基本上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变化,固定的从业技术人员仍然稳定在7名左右。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设立之初的宗旨是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传承、创新发展婺州窑陶瓷文化事业。本次调查表明,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有技术人员8名,高级工艺美术师1名,工艺美术师2名,助理工艺美术师3名。除陈新华外,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内高级技术人员仍然以叶柏林、郑志法两人为主,日常工作以研究恢复婺州窑陶瓷技艺为主,同时组织各项研究的进行,并承接批量的婺州窑茶具生产,但是总体规模并不大。研究所内没有非常明确的分工协作,在完成批量茶具承接工作之余,员工可以自由发挥进行创作,开展自己的设计工作,此外,研究所鼓励所内技术人员参与各项工艺美术比赛。所以近年来,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内的多名技术人员在各类工艺美术比赛中均有斩获。

图10 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内部情况

金华婺州窑研究所在着力于恢复传统手工艺并获得部分成果之外,开始将发展目标投向新市场的开拓,并根据现有的市场需求,开发出婺州窑陶瓷风格的陈设瓷、艺术瓷和旅游瓷。其产品结构如下:陈设瓷有家装瓷、办公用瓷、礼品瓷;艺术瓷有大师名作、仿古瓷、收藏品瓷;还有旅游瓷特色纪念品等。2013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被授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婺州窑基地”。2015年底,陈新华着手婺窑小镇的项目开发,届时整个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将搬迁到金华城郊汉灶村厂房内,等待着新的发展机遇。

图11 金华婺州窑陶瓷博物馆、陈新华婺州窑陶瓷艺术馆

金华陈新华婺州窑陶瓷艺术馆成立于2008年9月14日,位于金华古子城熙春巷29号,最初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60平方米,艺术馆为晚清时期建筑,展示历代婺州窑传世作品和陈新华的精品力作100余件。2013年11月28日,在金华市政府的支持下,后发展成立婺州窑陶瓷博物馆。博物馆成立至今,共陈列展出汉代以来古婺州窑精品40余件、当代婺州窑作品100余件。仅2014年间,就接待各级领导、学者、国内外及两岸各级文化交流团体、观光游客共计80000人次。博物馆的日常维护工作主要由陈新华之子陈珩负责。

据调查表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里(即2003—2009年期间),当代婺州窑的恢复和发展基本上维系在陈新华一人的身上。故而我们在探讨婺州窑初期的复兴之路时,我们基本上就是在阐述和回顾陈新华的陶瓷从业史。

1973年,当时高中毕业的陈新华进入金华古方陶瓷厂工作,因缘际会,陈新华在进厂后没多久便得到了去龙泉学习陶瓷工艺的机会。在龙泉期间,陈新华有幸拜当时做模种的徐朝兴为师,向其学习。后得到了太师爷李怀德的青睐,将草木灰釉的配方传授给陈新华。1974年,陈新华回到古方陶瓷厂,成为厂内的技术骨干,后又到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一年,师从傅维安、应真华、沙志迪、陈长庚等教授学习陶瓷雕塑。1977年,陈新华被推荐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专业研习陶瓷制作工艺。据陈新华自己回忆,多年的学艺经历和实践经验,为自己在技、艺方面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艺归来之后,陈新华因为自身的技术扎实,一路晋升,成为当时古方陶瓷厂的厂长。改革开放期间,政府提倡下海创业,陈新华响应政府号召,离开当时的古方陶瓷厂,自己建起了陶瓷厂,后来也历经多次失败沉浮,做过出口酒坛,城市雕塑。在下海创业期间,陈新华还组织培养起了自己的技术人才,像尹根有、郑叶法等,而这些技术人员的培养更为婺州窑在复兴发展埋下了火种。21世纪初期,陈新华在金华地区开起了休闲娱乐、陶冶性情的文化陶吧,2003年,在金华兴起的收藏浪潮的影响下,陈新华也开始搞起了收藏,正式接触到作为考古遗存的婺州窑并有了复兴婺州窑的念头。之后,他从徐朝兴师傅那儿得知景德镇要办一场国际陶瓷博览会,便动了心思决定携作品参展。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他精心挑选了53件婺州窑作品参加博览会。在博览会上,他的婺州窑作品获得了陶瓷专家们的肯定。受到鼓励的他于2004年成立了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2006年,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在杭州召开。陈新华在徐朝兴的帮助下与龙泉青瓷一道参展,由此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工艺美术品金奖。

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的成立使得婺州窑的恢复踏上了新一步的台阶,其研究机构和工作作坊在社会中出现,开始让婺州窑重新拥有了独立的社会地位。此后,一系列关于婺州窑的社会活动以陈新华为依托相继开展。陈新华一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婺州古瓷,力图尽善尽美地恢复前代婺州窑的工艺水平,另一方面,随着日复一日的磨炼,他自身制瓷工艺不断进步,所创作作品的个人风格越来越明显。陈新华将自己在研究基础上创作的当代婺州窑命名为新华婺州窑。他始终认为,婺州窑的当代发展之路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前代婺州窑的模仿之中,而应该适应当代的社会环境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在此后的数年之间,陈新华游走于创作和研究之中,并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参加各种国家、省内的工艺美术品大赛和陶瓷展览,并获得了众多的奖项,为自己的作品赢得了广泛的声誉。2007年,他的研究成果《陈新华传统婺州窑烧造技术》通过国家级专家认证。2009年,他的《婺州窑传统工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项目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2013年,婺州窑陶瓷博物馆在古子城开馆,古色古香的老建筑里陈列了上百件精美的婺州窑。2014年,在恢复婺州窑十年之际,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成为婺城区首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为了更加明晰地了解陈新华在恢复和发展婺州窑以来所从事的各项社会活动,本文专门制作了一张陈新华历年的活动年表,时间截至2015年末,相关详情请参见表1。

表1 陈新华恢复婺州窑活动年谱① 该年谱基本依据2004年—2015年婺州窑相关新闻报道制作。

续 表

续 表

从表1我们可以得知,陈新华的婺州窑陶瓷实践可以大致归纳为婺州窑传统工艺技术的恢复和创新、开拓婺州窑社会影响力及瓷器市场和传承弘扬婺州窑文化等几个方面。由于婺州窑的复兴身系陈新华,所以当代婺州窑的发展和陈新华的职业生涯紧紧连接在一起。对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的恢复和发展是婺州窑获得新生的关键所在,2003—2004年间,陈新华的工作显得较为单纯。对于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陶瓷窑系来说,其烧制技艺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艺术特色丰富多样,这就使得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的恢复过程显得尤为困难。陈新华着手恢复婺州窑传统陶瓷烧制技艺的初期,在如何传承传统技艺和发展当代陶艺的问题上遇到了困境,陈新华最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本节的下一部分详细讨论。

(二)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婺州窑发展新模式

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金500万元,在定位上是一家专注于研究开发和生产销售高新技术和古陶瓷文化相结合陶瓷产品的专业企业。公司位于金华市金东区江东低丘缓坡综合园,园区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3600万元,配备国内机械化的陶瓷生产设备,公司致力于在传统婺州窑独特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改良和技术革新,并在造型和色彩上与时俱进,把“艺术生活化”的美学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观和使用需求并具有工艺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新型陶瓷制品。“公司从成立到现在6年有余,现拥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市工艺美术大师各1名,专业研发技术人员12名,生产技术人员60名,销售人员10名。2011年被认定为金华市‘十大优秀创业型企业’,2012年被认定为‘金华市重点文化企业’,2014年被认定为浙江省AA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2015年公司注册的‘古婺窑火’商标被认定为金华市著名商标。”①资料来源:田野调查 调查人:谢芳 时间:2015年12月4日。2015年开始,古婺窑火文化有限公司有计划地进行产业转型,从原初的传统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销售模式同时开始跟上时代的潮流,从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向电商平台转型,力图打造一家集婺州窑文化研究、研发展示、大师创作、生产销售、特色旅游、参观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婺州窑文化产业基地。

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的发展依托于方益进和尹根有的选择。毕业于中国美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并拥有多年商业经验的方益进在萌生了投身陶瓷行业的念头之后,便开始花费大量的时间到我国各大陶瓷厂区尽可能地了解陶瓷生产工艺、销售渠道、运营模式和产业现状。方益进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为工艺美术大师的艺术品和大工厂的规模生产,在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灵活性上都有所欠缺,并且自己的客观条件有所欠缺,缺乏主心骨竞争力,无法很快地在其中崭露头角。所以方益进最后的选择是将两者的优点兼容在一起,生产出在艺术上有兼容的品质同时具备使用地功能的陶瓷工艺品,艺术和生活的结合品。

在确定了自己的定位之后,方益进找到曾在古方陶瓷厂工作、从事陶瓷设计制作20多年的工艺美术师尹根有和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任教于浙师大美术学院的傅栾等人组成了自己的开发团队。当时,整个陶瓷工艺品的主要市场以礼品用瓷、商务用瓷为主。所以古婺窑火在最初成立的5年之内,迎合市场需求,在礼品用瓷和茶具上下足了工夫并且获得了成功。2008 年7月,方益进及其设计团队为今飞集团50周年厂庆量身设计的陶瓷商务礼品“凤鸣今飞”受到了今飞集团的好评,定制了600多套。后相应的创作团队又精心设计了多款以金华的市花——茶花,以及黄大仙故事为内容的陶瓷作品。在2008年由金华日报和金华广电总台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浙中购物节中,其中一款贴有茶花图案的提梁壶和由两个茶盅组合成的“和器”系列作品,被选中作为购物节馈赠嘉宾的礼物。2009年7月,在金华市工艺美术精品展和首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他的茶花堆雕“锦上添花”分别获奖。

此后不久,方益进及其创作团队将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元素融合到瓷器里,开发出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的良渚文化茶具产品,后与博物馆签订监制协议,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成为良渚文化瓷器独家研发销售商。古婺窑火陶瓷由此名声大噪,之后相继与浙江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西湖博物馆、义乌市政府等多方合作,达成了陶瓷类衍生品开发合作意向。在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创作中,方益进及其团队将文化元素与陶瓷紧密结合,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逐渐确立了“中国文化瓷倡导者”的姿态,以礼品瓷的身份,成为诸多现代城市文化、代表性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技术创新上,方益进及其创作团队推陈出新,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玉青釉,推出了玉青瓷、玉砂瓷两大独创的系列产品,市场反响极好。

图12 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陶艺体验厅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营经验不断积累,2014年,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迎来了新一轮的优化和升级,致力于从原来的传统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发展,秉持“思想青瓷生活美学”理念,创建古婺窑火陶瓷生活体验馆,前后投入600多万元对现有的场所进行装修布置,设立生活馆、体验馆、婺州窑珍藏馆、当代艺术馆、休息厅,进行茶艺表演等,并配置了专人讲解婺州窑历史及文化、参观历程、安全措施等配套设施,将公司的文化理念与公司空间设计融合在一起,使公司成为集旅游、文化和生产为一体的企业。2015年6月,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向外开设以“陶艺梦工厂”为主题的陶艺体验基地,承接各方团体到访体验活动。

(三)武义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地域的扩展

武义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成立于2011年10月,依托浙江八方机械有限公司,研究所致力于恢复婺州古瓷——武义窑数百条龙窑的历史原样模型。依照婺州古瓷武义窑数百条龙窑的历史原样,建造仿古龙窑。武义婺州窑陶瓷研究所的成立全仗邵文礼一人之力。邵文礼,2000年开始从事金属链条制造,为浙江八方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20世纪90年代因为爱好收藏而开始接触婺州窑,为婺州窑的文化魅力所吸引,多年来收藏婺州窑各时期藏品多达2000多件。2008年前后,寻访到当时在婺州窑制作工艺上取得一定成果的陈新华;本人则从公司的投资收益中后后投入500余万元,在原来的公司厂房二层筹建了武义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欲重燃武义婺州窑千年窑火。武义婺州窑陶瓷研究所现有专职从业人员7人。

图13 武义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内部情况

2011年后,邵文礼创作的当代婺州窑陶瓷开始在各处获奖。在制瓷工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后,邵文礼便开始着手婺州窑的传承发展和市场开拓工作,申报非遗传承人,为武义陶瓷研究所申请非遗传承基地,资助相关婺州窑陶瓷研究专著的出版,无偿举办婺州窑陶瓷技艺培训班。邵文礼希望通过这种途径让大家多认识婺州窑的文化价值,并将其广泛传承,恢复武义婺州窑千年前的盛况。在他的影响下,武义地区首届婺州窑陶瓷学习班一开班就招收到学生50多名,多数学生对了解婺州窑制作工艺充满热忱。学生徐琳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决定从事婺州窑的发展工作,并在武义地区成立了带有个人特色的青春派婺州窑品牌——“婺今缘”陶瓷工作室。邵文礼始终认为竞争能带来产业的发展,所以他希望通过他的影响带动武义地区婺州窑的发展,促成武义地区30个以上的工作室或者窑场的诞生。邵文礼在婺州窑从业期间同样也开展了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详情请参看表2。

表2 邵文礼恢复婺州窑活动年谱① 该年谱基本依据2004年—2015年婺州窑相关新闻报道制作。

续 表

当代婺州窑业发展至今不过十多年,记录在册的研究所共计两所,以其为名的现代化企业一家,除企业技术人员外,从业人员不足20人。可知现今婺州窑传统手工艺正处于初步恢复期。其中,生产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旧时瓷厂(古方陶瓷厂)的下岗工人,另一部分是毕业于各大院校的陶瓷专业学生,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周边及其他陶瓷产区的农民技工。其技术主要依靠于以往在古方陶瓷厂工作,后学习过龙泉制瓷工艺的工艺师、技术员。

三、传统的重构:当代婺州窑业的发展

(一)当代婺州窑的技术传承与生产运作

1.生产技术的恢复和创新

传统婺州窑的发展历史长达27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婺州窑衍生出了多样化的工艺特色,并始终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相伴随。作为民用陶瓷,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传统婺州窑的工艺特色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婺州窑的工艺特色并不是像龙泉青瓷那般鲜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这为陈新华恢复婺州窑的工作带来了难题,因为现有的资源不足以支撑他大规模地恢复婺州窑系所有类型。几经衡量,陈新华最终在自己婺州窑陶瓷的釉色上确定了草木灰釉的基调,在器型上选择了大器型的特点,在纹饰上选择了古朴繁复多样的表现手法,并受到青瓷大师徐朝兴的影响,多用跳刀装饰工艺,从而确定了自我的工艺特色。

正因如此,陈新华的婺州窑也受到多方学者的质疑,认为其不属于传统的婺州窑。陈新华认为婺州窑系的工艺特色几经嬗变,凡符合社会需求,为大众所认可,在生产原料和工艺上拥有本土特色的陶瓷作品其实都可以称为婺州窑。故而此后,陈新华在开辟个人的陶瓷特色系列作品的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其作品特色越发鲜明。近年来,陈新华带领着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不断开发创新,在作品的创新传承上取得了成果。最值得一谈的是其对婺州窑釉下褐彩装饰工艺的开拓,“我们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审美实际需要,在当代婺州窑釉下褐彩家居陈设观赏瓷的生产与开发上……开发生产了具有东西两晋、南北朝风格的婺州窑青釉彩绘辅首罐,开发生产了具有隋代典型风格特征的盘口长颈壶以及唐代婺州窑盘口瓶……成功地研制出适合婺州窑釉下褐彩艺术表达的透明面釉——婺州黄玉釉”①陈新华:《婺州窑釉下褐彩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陶瓷研究》2014年第2期。。除此之外,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根据市场需求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婺州窑瓷器系列,有釉下褐彩茶具、珠光青釉茶具、文房用品、香道用具以及日常餐饮用瓷。

图14 武义婺州窑研究所烧窑使用的气窑

师从陈新华的邵文礼在武义开设了武义婺州窑陶瓷研究所之后,经过多年的实践,开始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当代婺州窑作品。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制作流程分为拉坯、修坯、装饰、素烧、施釉、烧成等六个步骤。同时,他继承了陈新华婺州窑草木灰釉、大器型、多纹饰等典型特点,以草木灰釉为基本色调,装饰以汉朝的多头鸟、唐朝的宝相花,以及连珠纹、水波纹、菱形纹,跳刀、刻花、堆花、流釉等等,创作了不少相关的作品。与此同时,邵文礼也关注婺州窑当代市场的开拓,开发出不少具有当代特色的茶具礼品瓷等。此外,邵文礼与当地大漆髹饰技艺传承人钟宏云合作,开发相应的大漆瓷器①大漆瓷,也称瓷胎漆器。在我国现存的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中就有专门记载。史料亦有记载“雍正五年三月初一日,郎中海望将黑退光漆画洋金金钱花磁碗一对,退光漆画喜相逢洋金蝴蝶磁碗一对呈览……”真实记录了大漆瓷磁碗被进贡鉴赏的过程。清雍正皇帝曾两次传旨,命在江西烧造磁器处定制磁碗,特意烧制无外有里的釉,专门用于制作瓷胎漆碗,可见雍正对瓷胎漆碗的情有独钟。从当时的文字记录来看,这是上流社会推崇的艺术品之一,其精致程度可与同时代的瓷胎珐琅彩相媲美。故宫珍藏有明代和清初的大漆瓷器物,因其工艺繁复,技艺较高,能者甚微,失传久矣。。以方益进、尹根有为核心的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在传承传统婺州窑工艺特色的基础之上,博采众长,生产出市场前景广大的玉青瓷、玉砂瓷系列,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

在当代社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交通的便捷,陶瓷业也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当代婺州窑场的生产设备也迎合了时代的要求。现代化的窑炉不再是传统的龙窑烧制,而是普遍采取了气窑,对火候的掌握也不再是依靠经验,而是根据特定的工具来判断。交通的便捷使陶瓷原料选择更加多样化。景德镇和其他瓷都生产的泥料和陶坯因其价格低廉而拥有广泛的市场基础。如何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并且保有婺州窑发展的当地特色同时赢得市场发展份额是金华地区所有以生产婺州窑为主的窑场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2.适应社会需求的经营模式

由于陶瓷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陶瓷业一直主要以手工业身份存在社会当中。虽然20世纪中后期,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在市场化潮流引领下开始转型,但其行业的存在模式基本上以手工作坊、生产型企业为主。传统婺州窑明清之后的衰落导致了婺州窑传统制瓷作坊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之后,金华地区陶瓷业有所发展,部分陶瓷机械工厂建立了分工合作的生产链,批量生产日用陶瓷品。21世纪初期,婺州窑的恢复工作被提上日程,但因其发展的中断,早已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中多数民众并不知道婺州窑为何物,市场需求的匮乏让其缺乏生存的基础。

传统婺州窑的恢复主要依托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的工作。在金华和武义地区成立的婺州窑陶瓷研究所经过十余年的运作,基本上使婺州窑传统工艺得到了恢复。又因为生存的需要和发展传统窑业的需求,以陈新华为代表的婺州窑制瓷人成立的研究所同时拥有手工作坊的部分特点,依托模具和手工作业批量生产和创作小规模的婺州窑陶瓷。就生产运作而言,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具有普通传统手工艺作坊的基本特点,即自己生产和配置制作所需要的原料,生产规模小,分工不明确。但据其成立宗旨来看,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是以探究婺州窑传统工艺为目的进行一系列研究行为的场所,建立的核心依据是婺州窑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所具有的文化价值。非遗保护体系建立之后,金华和武义的婺州窑陶瓷研究所相继被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拥有了特殊的社会定位,究其根本而言,这就是其文化价值的体现。在运作状态方面,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的经济基础主要依托于陈新华的当代婺州窑工艺品的销售,以其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为市场所接受,但一般是作为高档工艺美术品在市场上流转的,市场价值均在10万—30万元。武义婺州窑研究所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邵文礼的另一个公司的投资。近年来,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在经过多年的创作研发之后,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应用婺州窑传统烧制工艺创作了一系列符合当代审美特色的系列茶具、香具等,市场均价大概控制在百元到千元之间。

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建立的初衷是生产有当代艺术审美价值的生活艺术瓷,至今为止,其主销售产品均为商务礼品瓷,依托的是礼品瓷的市场空间,作为生产型企业存在。其产品面向国内跨地区的市场,所采用的原料多为市场化批量化供应的瓷土原料,再加以独门釉色配方制作,生产工具以机器和手工配合为主。在销售方面,自建立至今,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面向中高端市场,以生产文化瓷器为切入点,与各大博物馆合作,生产出多个系列的礼品瓷,以茶具为主,市场价在千元左右。

2012年底,政府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的颁布,对我国的艺术瓷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八项规定中明确提出要整改地方行政作风,提出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严禁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等。①详情请参考《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http://fanfu.people.com.cn/n/2013/0109/c64371-20146477.html.中高端艺术礼品瓷的流动频率由此下跌,以工艺美术大师为主的陶瓷作品市场萎缩,陶瓷工艺品行业面临挑战,开始转型。

从手工艺物质消费转向手工艺文化体验的精神消费是近几年金华婺州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于2014年开始逐渐开展一系列的企业优化,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并打造婺州窑文化体验馆和陶艺梦工厂等文化体验场所,致力于使古婺窑火成为集旅游、文化、生产为一体的企业,发展至今,获得了金华地区的广泛关注。以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为核心,婺州窑在当代社会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社会定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工艺品单纯的物质消费开始转向以文化体验为主的精神物质双重消费。

3.当代婺州窑工艺传承模式的多样化

据调查显示,陈新华在从事婺州窑陶瓷工作期间,共收徒十多人,其中有3人已经成为市级非遗(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8人在各项省市级大赛中获奖。在传承技艺方面,陈新华秉持开放鼓励的态度,基本上是来者不拒。由于陈新华在业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不少人慕名而来向陈新华学习婺州窑陶瓷技艺,所以在婺州窑工艺的传承模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有关部分学徒的学艺经历请参看表3。

表3 部分学徒学艺经历

除了收徒传艺之外,以陈新华为主导的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在金华柳湖小学设立了婺州窑非遗传承基地,每周派技术人员为学生教授陶艺课程。

邵文礼在成立武义婺州窑陶瓷研究所之后,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从事婺州窑的传承工作。邵文礼一方面亲自收徒传艺,聘请相关陶瓷工作者传授婺州窑制作技艺,另一方面为了扩大婺州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当地文化馆合作为当地民众免费开设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培训班。该技术培训班开设了以传统文化、工艺美术史、非遗知识、陶瓷专业知识、美术等为主的课程,在首期就招收到54名学员,社会反响巨大。此外,武义陶瓷研究所在邵宅小学成立了婺州窑传承基地,专派技术人员为小学生传授陶艺课程。据不完全统计,邵文礼至今共计带徒弟8人,多数徒弟学艺时间较短,具体情况参见表4。

表4 邵文礼弟子情况表

尹根有在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有从业期间,收徒多人,如陈绍岳、卢攀登等,具体情况不详。

从上述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得知婺州窑的当代传承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师徒之间的社会关系较为复杂。概括来说,婺州窑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模式有家族传承模式①家庭传承模式,是指以家族血缘关系为背景,进行行业手工业技术的传播,一般是由长辈传给晚辈。客观上讲,家族传承模式的特点是垄断行业核心技术,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原料配方和关键点的把握。、劳资关系传承模式②劳资关系传承,其概念名词最初来源于西方社会,表现的是资本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和教育传承模式③教育传承模式,名词概念同样最初来源于西方,指的是通过社会组织以学校教育来实现技术和文化之间的传承。等。

家庭传承模式在婺州窑的传承模式中所占比重非常小,比如陈新华和陈珩的父子传承,邵文礼和邵杭平的亲戚传承。陈珩毕业于北京建筑学院环艺系,并非专业学陶瓷的他在毕业后并没有跟着父亲从事婺州窑的恢复工作,而是自己开了公司。但是后来在陈新华的反复坚持下,开始学习婺州窑陶瓷技艺。家庭传承模式虽然在其中所占比重小,但是新一代传承人由于身处婺州窑工艺技术核心,而使其全面传承工艺技术方面有先天的优势。

劳资关系传承,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以婺州窑为主体的作坊和工厂因生产发展需要向周边招收工人学徒而构成的技术传承关系。在婺州窑的传承关系中,这部分所占比重最大,基本上80%以上的徒弟均生活在这部分的传承关系下。他们是婺州窑瓷器生产的主力军。这部分人基本上掌握了婺州窑的生产技术,在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工作的传承人在技术掌握方面要广泛许多,并且部分学徒开始形成了自己制瓷风格。他们根据从业年龄和经验的高低分为高低级技工,工资水平也因此有所差异。刚入行的工人的基本工资在2000元到3000元人民币。古婺窑火文化有限公司因生产需要现有60余名基础技术人员,大部分只掌握了部分基础工艺。

20世纪80年代之后,职业教育开始兴起,陶瓷作为职业规划的一种形式也逐渐被纳入我国的教育体制之中,有关陶瓷艺术的专业学校开始成立,陶瓷专业也在各大高校开设,学生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根据上述材料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技术教育的出身陶瓷专业或者学院的学生开始投入到婺州窑的发展中去,成为婺州窑传承发展的新兴力量,而婺州窑陶瓷技艺传承班的开办和非遗传承基地在小学校园内的扎根都是这种传承模式的延伸。

除了上述几种模式之外,当代婺州窑的传承还存在着一种新的模式。已经获得一定地位的社会人员因个人爱好以及社会关系向陈新华拜师,邵文礼、顾童就是其中比较杰出的代表。他们均为婺州窑的当代文化内涵所吸引,热爱陶瓷,将陶瓷文化作为个人发展的业余爱好来从事,后因婺州窑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宣传责任。这样的传承关系,也可以体现在部分因爱好陶瓷而选择陶瓷的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身上。这种传承关系的发展与当代社会我国大众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寻求精神文明的丰富和个人价值的彰显有很重要的关系。

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启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热潮。多年来,浙江省响应国家号召陆续建立了相关的非遗中心,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和审核,并采取设立非遗生产保护基地、传承教学基地和宣传展示基地等方式开展对非遗的保护。2007年开始,婺州窑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之中,并在之后,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和金华婺州窑博物馆被授予非遗宣传展示基地的称号。在金华柳湖小学和武义邵宅小学设立非遗教学基地,使婺州窑开始进入当地的小学教学中。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也被授予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的称号。同时,婺州窑传承人体系也在逐步建立,陈新华、邵文礼、叶柏林、郑志法、尹根有等五人被确定为省市级非遗传承人,承担起传承婺州窑的责任和义务。与婺州窑相关的宣传活动也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展。总而言之,相关的非遗部门通过政府鼓励,资金扶持和文化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对婺州窑的传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当代婺州窑行业在社会的发展

1.行业协会的建立和相关社团的成立

浙江是我国青瓷的最早发祥地,以越窑、龙泉窑、婺州窑等名窑著称于世。新中国成立之后,龙泉青瓷在政府的重视下得以恢复和发展,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上虞、金华、慈溪、余姚、绍兴、兰溪、衢州、萧山等地逐渐恢复青瓷生产。随着以龙泉青瓷为首的青瓷行业在各地复苏,各地区的青瓷工作者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之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成为当代青瓷工作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扩大同行业之间的交流,成为他们的总体诉求。2007年,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经省经贸委、民政厅批复同意筹建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议通过了《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章程》(草案),选举产生了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担任会长的第一届省青瓷行业协会理事会,婺州窑传承人陈新华担任副会长。至此,金华地区的婺州窑行业发展开始被纳入行业协会的规范之中。

2013年4月,在以陈新华为主的婺州窑制瓷人的推动下,金华市婺城区婺州窑文化研究会成立。婺城区婺州窑文化研究会是由婺城区民政局、婺城区文化体育局主管,由从事婺州窑文化研究、生产流通的组织和个人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在该会的成立大会上,相应的组织成员肯定了婺州窑的文化价值,并对婺州窑的发展现状进行回顾,认为当前婺州窑的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设想:“第一步研发和恢复婺州窑的釉色;第二步推行文化进学校,让更多人了解婺州窑;第三步做成产业化。”①石红云、余星:《婺州窑文化研究会成立》,《金华晚报》2013年4月26日,第24版。婺州窑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婺州窑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推动婺州窑的产业化。

2.婺州窑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在当代婺州窑的新兴这一部分的叙述中,我们对当代婺州窑制瓷人的社会实践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记录。传统婺州窑的衰落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初现端倪,明清之际,婺州窑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窑口湮没在社会发展变迁的潮流中最终彻底消失。如何使婺州窑重新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及以何种姿态进入成为当代婺州窑制瓷人在完成传统婺州窑技术恢复之后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当代婺州窑制瓷人或依托于地方政府机构或与地方文化社团联手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以婺州窑为中心的社会活动。概括性来说,这些活动主要分为开设展览和民间博物馆、开展陶瓷培训班、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出版文化专著等几个方面。详情可以参考本文附件有关恢复婺州窑的活动年谱。

由于金华、武义两地的婺州窑陶瓷所、研究会及古婺窑火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婺州窑陶瓷其本身的定位较高,因其特殊的文化定位和手工生产现状,导致其成本较高,市场价格也偏高,所以相应的市场生存空间较狭窄。换句话说,就是还无法以平民化的姿态走进世俗社会中。这也就是笔者之前提到的其产品的文化价值或观赏价值高于实用价值。所以在婺州窑发展的前十个年头,婺州窑主要以高档工艺美术品和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存在。广大市民对于婺州窑的了解较少,大都以游客的姿态流连于各个艺术展馆、博物馆,难以从高山仰止的文化心理或仰望或欣赏婺州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相应的新闻宣传和出版的文化刊物均大力强调婺州窑的传统文化属性,从而强化了民众心中对婺州窑的文化属性的认同。

近年来,以陈新华、邵文礼为主的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和以方益进为主的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纷纷开始思考婺州窑发展模式的缺陷和现状,并制定了以亲身文化体验为主的婺州窑文化开发项目。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的转型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现有的陶艺梦工厂将市场对准广大家庭,提倡亲子文化体验活动,致力于建构艺术生活文化空间,让家长和孩子亲身体验陶艺的乐趣,并取得了成果。这也许将在以后的发展中开启陶瓷行业发展的新模式。

21世纪初期,在陈新华为代表的金华地区制瓷人的努力下,兼具传统和创新的当代婺州窑作品的面世,重新开启了婺州窑的社会旅程。为了使传统婺州窑在当代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当代婺窑传承人开展了一系列以婺州窑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活动。同时,随着传统工艺美术品社会地位的转变和非遗运动的开展,婺州窑在当代社会中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了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地位,并在近几年的婺州窑制瓷人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出新的精神文化内涵。

(三)新的内涵:当代婺州窑传承人的文化创意

陈新华制作的当代婺州窑作品因其工艺水平的精湛获得了国内外工艺美术行业的广泛好评。其作品也因其独具特色的工艺特点而成为当代婺州窑的代表,赋予了婺州窑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价值,以草木灰釉的古朴土黄釉色、敦实劲挺的器型和雅致的釉下褐彩闻名。更有相应报纸评价:“陈新华当代婺州窑作品釉色纯真、品格高雅、章法有度、古风扑面,既体现了造型稳健温润雅致风格,又彰显其阳刚雄壮气势。”①潘明月、杜峥艳:《千年婺州窑火重燃——记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陈新华》,《中国文化报》,2014年09月18日,第16版。此外,邵文礼的作品也部分地继承了陈新华作品的特色,沿用草木灰釉、并装饰以繁复花纹。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的文化瓷,慧眼独具地将文化的概念融入陶瓷的造型设计中去,并且在原料釉色配方中开展创新,丰富了当代婺州窑的技术内涵。

陶艺梦工厂、文化陶瓷体验馆的设计,试图让婺州窑以不同的姿态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以亲身体验,手工创作的方式,将婺州窑陶瓷的工艺流程展示出来,使之成为直接的文化体验,以虚拟商品的方式出售,这种销售模式在古婺窑火获得了初期的成功。这种成功的经验为传统的陶瓷手工艺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由传统的工艺技术和流程组成的陶瓷文化空间可以经过包装加工而成为商品进行出售,人们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文化满足感,更为陶瓷手工艺赋予了不同的精神文化内涵。

传统手工艺是一种依据自然材料,经过纯手工或借助工具制作的,其产品具有实用、美观等艺术价值的工艺创作。由于传统手工的物质性载体,作为日用品,其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最容易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我国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下,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认识加深,传统手工艺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文化价值和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人文价值。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传统手工艺因其本身属性的特殊,在生产效率、生产质量方面,不可能成为与大机器工业生产抗衡的对手。但是,在大机器生产提供了标准化、批量化的物质产品之后,传统手工艺的工艺流程却从另一个角度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提供依托。对大众来说,当代手工艺工作者并非单纯的实用器具的机械操作者,而是拥有创造能力的行为艺术家,他们的劳动成果是值得尊重的。手工艺的劳作过程因此也就变成了一种“倾听生命的律动,抚慰灵魂的浮躁,交织着关怀与期盼,将世俗化的平凡价值彰显为历史话语与公共性的书写,提供了个人的平庸、琐碎甚至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渺小认知后,所期盼获得的慰藉与升华。对终极目的的沉思注入个体生命的感知与表达,从而展现一种终极关怀。本真的生命在对本真的自然物料的交流过程中,记载着生命自然的痕迹,也是生命获得存在意义的一种最为本真的表达。而自然物料在人的生命注入中,同样获得了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形态蕴含其中,获得和谐共生的美感”。①荆雷:《中国当代手工艺的核心价值》,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第83页。对婺州窑精神价值的书写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生存赢得了文化空间。

不管是在婺州窑的技术恢复和传承上,还是在其寻找当代文化定位而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上,这个曾经为金华周边地区世代沿用的民用陶瓷其根本的文化属性已经发生变化。这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揭示了民间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发展状态。随着时代的改变,文化交流的速度在信息化的时代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婺州窑,这个曾经广泛生活在民众日常中的器具在经过了千年的流转,终于在明清社会的变革中被替代而成为文献记载中的文化符号,却又在现代社会以文化传统的面貌再现,满足人们不同的社会需求。婺州窑在当代社会的复兴是流于昙花一现,还是能够重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还是个有待观察的问题。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其在当代社会被赋予的文化精神内核是其存在延续的根本依据,可以说,这才是当代婺州窑的集体属性。由此看来,民间文化的集体属性其背后的依托是不同的,关键在其如何和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社会背景的变化会带来民间文化的内涵的异化。

四、文化自觉和当代婺州窑的发展

费孝通在其《江村经济》中指出:“凡是昔日曾满足过昔日人们的需要的器物和行为方式,而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也就会被人们所抛弃,成为死的历史了。当然说‘死的历史’并不正确,因为文化中的死和活并不同于生物的生和死。文化中的要素,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在对人们发生‘功能’时是活的,不再发生功能时还不能说是死。因为在物质是死不能复生的,而在文化界或在人文世界里,一件文物或一种制度的功能可以变化,从满足这种需要转去满足另一种需要,而且一时失去功能的文物、制度也可以在另一时期又起作用,重又复活。”①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7页。文化的生与死与生物的生死不同,它的存在依托于人类对于历史传统的珍视,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变革而偃旗息鼓将火种保留在相关的文化属性里,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力量。当代婺州窑的发展就是如此。它依托着时代的各自环境,在当下社会,随着对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手工艺市场的回温而获得了复兴再生的空间,并在当代社会的人们的精神追求中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当然,当代婺州窑发展至今也不过才十余个年头,从事婺州窑研究与生产的厂家屈指可数,仅有四家,从业人员以古婺窑火文化有限公司最多,然而也不过近百人。从现有的发展状态上来看,生产规模小,由此带来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产品市场价格高,使其难以与现有的日用瓷相抗衡而获得大规模的市场份额。多数从业者,尤其是技术从业人员其社会定位以及发展目标均是为了进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行列,从业者较高的社会定位决定了当代婺州窑的生存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传统工艺保护浪潮和非遗运动为婺州窑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空间,然而其拥有的社会文化定位同时也在客观上阻碍了婺州窑进入平民百姓家的步伐。如何突破这样的文化境遇寻求到婺州窑发展的另类空间,古婺窑火在这方面实践成果显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当代婺州窑的传承是陈新华、方益进、邵文礼等人立足于传统婺州窑工艺特色并结合当代陶瓷技术发展出来的。传统婺州窑的复兴在客观上促进了金华地域文化的建设,也满足了政府文化大国建设的期待,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状。从文化个体的角度上来讲,群体需要通过文化活动的实践来主导自身的发展。费孝通先生曾在1997年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强调建立对自身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趋向的了解来取得自主发展的能力,这也是本文采取的基本文化态度。文化的自觉,不仅应成为个体的主动性需求,也应该是文化共同体、民族的地域的主动的文化表达。立足于自身文化传统的研究和反思并在当代社会中持坦诚宽容的态度,是我国现阶段文化精神塑造的内在核心。

① 谢芳,浙江师范大学2013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金华陶瓷文化
张金华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岁朝清供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谁远谁近?
陈金华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