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勿让“帽子”遮蔽科学的眼睛

2016-05-17柏木钉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帽子计划

柏木钉

“过多的人才计划可能会耽误科研。”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直言,相关部门和地方出台人才计划对我国的人才引进、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令人眼花缭乱的“帽子”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同样值得警觉。

现实中,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存在“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弊端,一些科研人员为应付考评,专做短平快的跟风式研究,结果产生了堆积如山的平庸论文,而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却不多见。我们实施各项人才计划,理应注意和努力克服这样的弊端,防止一些人的“路径依赖”。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和研究机构把人才作为形象工程,出现了按“规格”订制“帽子”、以“帽子”配置科技资源的现象。甲类人才享受某种待遇、乙类人才可得多少安家费、丙类人才有资格竞争某类项目……一些地方按照类似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方式招徕人才,而这些人才究竟按照何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界定,关注的人却越来越少。

不仅如此,良莠不齐、标准不一的人才“帽子”,还可能加剧本来就屡禁不止的“拼关系”和浮躁学风,无形中把科研人员划为三六九等,妨碍平等的学术交流,使追求真理、崇尚创新的科研活动日趋名利化……难怪科教界的有识之士呼吁:不能再让五花八门的“帽子”满天飞了。

终结人才“帽子”满天飞的乱象,首先要正心。实施人才计划的目的,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出发、为具备创新能力和潜力的科研人才提供充足的经费,让他们安安心心、踏踏实实搞创新。如果暗存私心,就会使人才计划异化为显示政绩的工程和谋取利益的手段,把一本好经念歪。

其次要务本。这个“本”就是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研究的自身规律。无论是人才成长还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心无旁骛、长期积累,最关键的是淡泊名利、回归学术。因此,在实施人才计划时,应真正尊重、遵循这些特点,着眼于为具备创新能力和潜力的科研人员提供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尽量把“帽子”与待遇、晋级、评奖等非学术因素区隔开来。

再次要“齐家”。人才“帽子”满天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与科研管理相关的政府部门较多。如果每个部门都要搞自己的人才计划,自然避免不了各行其是资助重复、资源浪费。因此,应借鉴此前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的经验,加强、完善顶层设计,合理统筹各类各种人才计划,该取消的取消、该整合的整合,尽量减量提质。

当然,除了政府部门要正本清源、求真求实,科研人员也要正确对待“帽子”,不要为了追“帽子”而迷失方向。毕竟,真理的发现和科研的突破,首先需要的是一颗宁静淡泊的心。※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帽子计划
实现三代功能化轮烷树状分子合成
科学数据需共享科研围墙也要拆除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暑假计划
快来看,科学家都支持睡懒觉啦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