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意识培养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价值

2016-05-14郭其安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应用价值

郭其安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也要受到文化的制约。在二语习得中,跨文化的学习成为新的目标,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重视跨文化意识培养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编选有针对性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提高和巩固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并通过多元化的现代媒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习的跨文化深度和广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培养 二语习得 应用价值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也是语言的发展基础。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特有的历史和文化。所以,要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了解把握其历史文化,由此才能更好地习得其语言。二语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是人们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习的语言。二语习得的过程与第一语言相比,并不具有优势。这是因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既缺少整体语言环境的支撑,也缺乏对目的语文化的掌握。因此,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含义和作用

跨文化意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认知因素,是人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而形成的对周围世界认知上的变化。换言之,跨文化意识就是不同民族、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个人或者团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交往的意识。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思维模式不同,所以说学习第二语言一定程度上就是学习一个国家特定的民族文化思维,以此才能够保证交际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对于学习者而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有效学习第二语言的前提和基础。

文化通常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民族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语言文字、服装饮食等诸多层面的内容。培养跨文化意识就是要求学习者自身应该积极主动、有意识地去学习理解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化存在,认识本民族以外的文化现象、文化模式及特征。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必须突破本民族文化因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思维壁垒,以宽广的胸怀吸收和容纳目的语文化。

一般而言,长久生活在既定背景下和区域环境中的人,容易形成较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又常常促成价值标准的僵化不变,容易影响人们去接受和理解外来的思想文化,进而成为学习上的束缚。跨文化意识的作用之一,就是打破这种束缚的限制,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之外文化的敏感性,尽可能公正客观地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加以辩证认识。唯有形成这样的跨文化意识,学习者才可以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提升学习者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

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不少学习者虽然已掌握了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在具体交流的过程中仍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这不是语言本身的障碍,而是对目的语文化把握不足造成的结果。所以,在二语习得中只强调语言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缺乏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弊端和解决途径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开始阶段,人们常常更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与外在表现形式,这种方法可以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快速提高学习语言的技能。但这样的语言学习可以应对各类考试,却难以进行语言之间的有效交流,类似情况已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通病。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还是因为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忽视。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制约,学习者往往只注重学习语词的表面意思,语词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却没有理解到位,所以造成词语使用上的不准确。以英语学习为例,如学习者对单词“peasant”的理解,以为就是表面上的含义“农民”,但实际上在英语国家,“peasant”意指没有受过教育的粗鄙的人,是乡下人,属于贬义词,而汉语意义上的“农民”是用“farmer”这个单词来表达的。同样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在汉语中“红”可以表达很丰富的含义,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只注意到“红”是颜色的一种,在实际生活的交流沟通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她一夜走红”中的“红”并不是指红的颜色,而是说这个人出名的意思。这是因为“红”在汉语文化中可以引申为红红火火,表示好事、喜事的来临。而在西方文化里,“红”则指向另一个极端,由鲜血的颜色引申为“危险”之意。可见,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对语言的把握不能仅仅只掌握语言的表意,还要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否则,缺乏对语言文化层面的理解,就会产生语言使用不当的笑话,甚至会发生语言冲突。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还会遇到难以理解语意的情况,也就是认识词汇却无法理解语句的内涵。这是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的典型表现。比如“He is a top dog”(他身居高位),在我国文化语境中“狗”通常是含有贬义的指称,在许多汉语表达中都能体现出来,像“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但在西方的文化环境中,“狗”是人类的朋友,可以被当作家庭的成员,是忠厚的象征,所以在西方国家的语言交流中许多含“dog”的语句都表示褒义,类似“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一个幸运的人)”的表达,都受制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跨文化意识的缺乏也会造成交流上的障碍。例如中国文化中的“民以食为天”观念,体现在语言交流中是以“吃”为主题作为打招呼的方式,“你吃了么?”“中午吃的什么饭?”等是汉语文化环境里常见的打招呼方式;与此相反,大部分西方人则是通过问好的方式来问候,如“Hi”“hello”等形式,而英国人的问候方式则多是以天气为主。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汉语文化习惯采用谦虚的态度,面对别人的夸赞时会说“哪里哪里”“我不行”等;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都会很欣然地接受别人的赞美。这样的文化差异,在现实生活交流中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个美国人说“I like your new hairstyle”,这是在赞美对方,只需要回答一句“Thank you”就可以了。通常情况下,中国人对此可能会回答很多,如我是在哪里做的头发、花了多少钱等,美国人并不了解这样回答的意思,这就造成了沟通的障碍。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导致的沟通交流不畅比比皆是。中国人请客吃饭时,大家共同分享餐桌上的菜肴,深层的文化蕴涵就是追求平等与和谐;而西方人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吃饭时多采用AA制。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生活差异,尤其值得第二语言学习者深入学习和探讨。要解决上述二语习得中的诸多问题,就必须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

一是在教材编选中贯穿跨文化意识。要选取目的语文化色彩浓厚的文章进入教材,这可以使学习者的文化思维形成一定的定势。学习者通过对选篇的学习,理解把握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内容。这不仅仅是对语言阅读技巧的训练,还可以让学习者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对跨文化意识的关注度,开拓其视野,强化其跨文化意识的提升。除了要选择饱含目的语文化意蕴的文章之外,还可以选取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对比的文章,重点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参透、影响、冲突等内容。当然,教材内容也要适应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并与时代精神同步。

二是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教师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导入目的语文化内容,可以有效拓展学习者跨文化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更好地接受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因而,教师自身跨文化意识水平的高低,对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

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引导学习者提升跨文化意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多元化的学习媒介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人们学习的范式和手段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媒介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如学习者通过网络视频自主学习目的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进而借助网络互相之间进行交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一种激发学习欲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价值

跨文化意识培养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合语法性、适宜性、得体性、实际操作性,是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指标,其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跨文化素养和能力的体现。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沟通交流,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说是学习者形成良好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跨文化意识培养有利于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促进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巩固和提升,进而更加深入全面地把握目的语文化,更好地提高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跨语言意识的培养,提高语言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培养更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国家发展的实际,也迫切需要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力度,可以有益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性素质,包括语言的语感能力、语言的交流能力、语言的文化能力等。学习者具备了这些能力素质,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能实现学习者个人的人生价值。

四、结语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也要受到文化的制约。所以,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语言本身,更要加强对目的语文化内涵的理解把握。传统的二语习得教学,一般只重视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对语法技能的培养,学习者虽然可以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技巧,但却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影响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有效学习,出现了很多弊端。究其根本,是忽视或不重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结果。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需要在充分重视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编选有针对性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提高和巩固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并通过多元化的现代媒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习的跨文化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培养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使之成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白洁.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118-119.

[2]刘桂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石洛祥.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D].西南大学,2009.

[5]隆超.欧美留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的跨文化意识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应用价值
大学英语句法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对策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