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观点题得分策略

2016-05-14吕晓乐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李泽厚课标理由

吕晓乐

语文探究题属于开放性的范畴,常以“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直接发问。如:

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

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2012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201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分析 从形式上看,此类题目都是就文本的某一方面挖掘出一个探究点,命题者提供一种(或几种)看法,让我们判断(或选择)并给出理由。从内容上看,探究点均是依据文本类型特点所挖掘的核心要素,如传记的传主思想,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而命题者提供的看法也均有其合理成分。从题目要求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结合文本。

在以上显性或隐性要求的限定下,除了运用“观点+论述”的答题思路外,我们还有哪些策略呢?

第一,把握一个原则,即答案要明确、准确、全面。明确,指的是态度要确定,同意与否,选择甲或乙,都要在答题之初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可以含糊,更不可以没有。准确,指的是所给出的理由能够指向观点,支撑观点,不做漫无边际或似是而非的回答。全面,指的是所给出的理由要完整、充实,所谓“孤证不立”。

第二,遵循一个规律,即观点无正误,见仁见智。高质量的探究题会让我们的个性化观点都能在文本中找到论证的依据。

第三,紧扣一个要求,即结合文本。所谓“结合文本”是说所提供的理由必须在文本中有依据,切不可无中生有、主观臆测。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有些题目提及“联系实际”,答题时“结合文本”要远重于“联系实际”。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你对“导师并不重要”这个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

1950年,李泽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虽然身在中国最高学府,他大学时代却主要靠“自学”。那时刚解放,大学里许多课程还未开,冯友兰等哲学教授还在“改造思想”,所以李泽厚没有上过中国哲学史课。

李泽厚从大一开始就自己搞研究,有时逃课,有时上课看自己的书。他用老师的借书证借图书馆的线装书,每次借30函,要跑几趟才能全部扛走。有段时间他患病,一些活动不能参加,就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他找到一间废弃的屋顶阁楼,在这里做了大量笔记。他回顾说:“我最大缺点之一,是不喜欢问,总是自己摸索,走了许多弯路。”

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蛰伏近二十年,1979年3月,34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了,令许多人大吃一惊。实际上,这不只是一本研究康德的书,通过“批判”,李泽厚在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时,他将康德与马克思相联系,从中表达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初步构想。在思想大解放的上世纪80年代,此书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已再版6次。

4个月后,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同样引起轰动。

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继上述诸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虽说《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但他说:“这在我写的书里,第三本也算不上!”在他看来,1988年出版的《华夏美学》更重要,因为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才是他真正的美学抱负!《华夏美学》在“儒道互补”的思路下提出了“儒”所派生的“情本体”美学、“乐感”美学,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他后面的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通道。

1989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美学专著《美学四讲》出版,他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时隔二十年后,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成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分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提出个人见解的探究题。单从李泽厚的话语及主要经历来看,我们很容易认同题干中的观点,并以传主为例。如有这样回答:

我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因为首先李泽厚在大学主要靠自学,没有上过哲学课;其次李泽厚总结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这一答案最主要的问题是不够完整全面,只涉及到了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李泽厚离开大学之后取得的成就与导师是否有关系呢?

示例 我认为李泽厚的观点正确,导师不能对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理由:①李泽厚在大学主要靠自学获得真知,他研究哲学史,却没有上过著名教授的哲学课。②关键是自己的行动。李泽厚总结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③而且大学阶段只是人生短暂的一个时期,他后来的辉煌成就都是离开学校离开导师以后才取得的,这更证明导师对一个大家的塑造并不重要。

其实,以传主经历为例,我们也同样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

示例 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导师对成功很重要。理由:①李泽厚上大学时,名家教授还在接受思想改造,他没有受教于名家,否则,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就;②因为没有老师指导,李泽厚走了许多弯路,他自己也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③李泽厚身在北大校园,虽然没有更多直接聆听导师教诲,但大师云集的校园氛围,他们渊博的学识和包容的胸襟(用老师的图书证借书,能逃课自由搞研究),必使李泽厚受益匪浅。导师的力量有时是无形的,这对他以后的发展无疑会起到激励指引作用。

猜你喜欢

李泽厚课标理由
十二星座上课迟到的理由
迟到的理由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迟到理由
管他三七二十一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李泽厚老师升级太快?
李泽厚 思想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