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位令人景仰的“公务员”母亲

2016-05-14刘立祥

唯实 2016年5期
关键词:王母陶侃赵括

刘立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爱是世界上无与伦比又无可替代的血脉亲情。史海泛舟,有幸邂逅五位伟大的“公务员”母亲,不由景仰之至,肃然起敬。

一、赵括的母亲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身于将门之家的赵括,自幼跟随父亲赵奢读兵书,学兵法,耳濡目染,渐成气候。赵括读书过目成诵,博闻强识,学得满腹韬略,谈兵论战,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走遍天下无敌手。他同父亲赵奢讨论用兵之道,身经百战的赵奢竟然难不倒儿子,甚至有时不是儿子的对手。

大家都说,出了这样一位堪称军事天才的儿子,真是赵家门楣之幸。

赵奢却很不以为然。他不但从不夸赞自己的儿子,甚至为有这样一位儿子而陷入深深的忧悒。

赵括的母亲感觉蹊跷,就问丈夫为什么如此过分责难儿子,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1]赵奢忧心如焚地说:“用兵打仗是关乎千百万人流血牺牲生死存亡的大事,这小子乳臭未干,却把它说得那么轻松容易。如果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倘或真的起用他为将,那个导致赵军一败涂地的千古罪人,就是咱们的儿子赵括啊。难道这还不足以令人为他揪心吗!”

赵奢不幸而言中!

公元前262年,爆发了秦赵长平之战,赵将廉颇率赵军与秦军对峙,坚守长平达3年之久。赵孝成王误以为廉颇“坚壁以待秦”的战略是畏敌怯战,对廉颇极为不满,后又误中秦国反间计,于公元前259年,以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此时,赵奢已经作古,“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1]。然而,赵王决心已下,尽管赵母数度力陈己见,赵括为将的任命终不得改变。

赵括走马上任,随即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一改过去的军事布防和规章制度,撤换了原来的大部分军吏,向秦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秦将白起了解到这一情况,调遣奇兵,佯装败逃,诱赵军深入腹地,又派兵截断赵军运粮的通道,将赵军分割成两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2]

赵国遭此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赵括纸上谈兵,成千古殷鉴。

倘或赵孝成王能够听进赵母的肺腑之言,秦赵之战或许会出现另外一种结局,中国的历史或许就会重写。掩卷沉思,我们不能不为赵奢对儿子的洞察之明而击节称道,也不能不为赵奢的一语成谶而扼腕长叹,更不能不为赵母的阻子为将而拍案叫绝!

二、田稷的母亲

据《女四书·女范捷录》,齐国国相田稷,精明强干,治国有术,颇有政绩。然而,齐国的老百姓却不买账,对田稷非议四起,诅咒者遍及朝野。原因是田稷虽治国理政是把好手,却是个见钱眼开的主儿,再加上身后老跟着一帮趋炎附势的小人,今天这个送金钱,明天那个送美女,后天又有人送别的什么礼物,田稷一概来者不拒。

田稷的母亲60华诞,为了表示孝敬,田稷置办了一份价值百金的生日礼物,其丰美奢华极一时之盛。田稷本想给母亲一个惊喜,博得老人家的欢心,没曾想老母看到如此贵重的礼物勃然变色,大呼一声:“不孝之儿,你给我跪下!”

田稷应声跪倒,莫名其妙。

田母厉声喝问:“你当国相刚刚三年,俸禄屈指可数,哪里来的钱财置买如此奢侈的礼品?”

田稷无奈,只得如实回禀:“请娘息怒,孩儿孝敬娘的这点儿心意,非偷非抢,全是朋友馈赠和下级官吏的奉送。”

田母义正词严地说:“吾闻士子读书修养心性,自正其身,不做蝇营狗苟之事。内心正大光明,坦荡无欺,不搞尔虞我诈的勾当。非义之念,不萌于心。非礼之利,不入于家。如今国君赋予你重位,给予你丰厚的俸禄,本当克己奉公,报国忠君,而你却收受贿赂,背义离德。儿啊,你要谨记:不义之财,非吾财也;不忠之子,非吾子也。”

言罢,双泪长流。

田稷诺诺称是,羞愧难当,随即退还了所有受贿的财物,并主动禀明国君,请求处分。

齐宣王赦免了田稷的罪过,并大力褒扬田稷闻过即改,重金奖赏田母的嘉德懿行。

田稷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成为一代贤相。

三、王陵的母亲

据《史记·陈丞相世家》,王陵是沛县人,与刘邦是很要好的发小。王家是沛县的豪门大户,王陵又比刘邦年长,刘邦在卑微时像对待兄长那样尊敬侍奉王陵。起初,王陵并不看好无赖气十足的刘邦,“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可见,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时代风潮中,王陵拥兵雄踞南阳,独树一帜,是一个有独立人格、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风云人物。

随着刘邦的不断崛起,渐渐形成楚汉对峙的战略大格局,王陵自然成了楚汉双方竭力拉拢的对象。

应当选择谁呢?

项羽和刘邦,王陵哪一个都看不上。然而,楚汉相争的大局已定,不允许他再犹豫彷徨下去,权衡再三,王陵带着几分忧悒、几分无奈,倒向了自己昔日的无赖小兄弟,率领队伍加入了刘邦的灭楚兴汉大同盟。

这使项羽大为恼火。因为王陵的归汉无疑使楚汉相争的天平明显地偏向了刘邦一方。亚父范增给项羽出了个馊点子,建议他劫持王陵的母亲,逼迫王陵背汉向楚。

项羽立即派人将王陵的母亲掠到了军中。

项羽知道,王陵早年丧父,与老母相依为命,是个闻名遐迩的孝子,只要能说动王陵的母亲,王陵的归楚肯定有戏。于是,王陵的母亲成了楚营的上宾,每日好茶好饭好招待,还有一群侍女环绕左右殷勤伺候。项羽屡屡敦请王母修书召王陵,都被严词拒绝。

王陵派使者来探望母亲,“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3]

项羽黄粱美梦一场空,不由恼羞成怒,虽王母已死,仍不解气,遂命左右架起大锅,将王陵的母亲炖成了羹汤,发泄对王母的满腔愤懑。

王陵闻老母仗义伏剑自刎,又被项羽炖作羹汤,肝肠寸断。从此,不再三心二意,死心塌地地跟定刘邦南征北战,扫荡楚军,驰骋天下,屡立战功。高祖六年(前201年),王陵受封为安国侯,汉惠帝六年(前189年),任右丞相,谨遵母亲的遗训,忠心耿耿辅佐汉室。

孝惠帝刘盈死后,吕后欲封吕氏诸子侄为王,去征求王陵的意见。王陵斩钉截铁地说:“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3]吕后撞了南墙,气愤不已,见来硬的不行,便耍了一个花招,宣布王陵升任太傅,实际是夺去王陵的相权。王陵从此托病,7年杜门不出,衔愤长逝,继承了其母大义凛然刚烈不屈的禀性。

四、陶侃的母亲

《晋书·陶侃母湛氏传》记载:“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今江西新干)人也。初,侃父丹娉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己。”陶侃的父亲陶丹,是三国时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晋灭吴后,为了生计,举家从鄱阳迁往庐江郡浔阳县。不久,陶丹在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陶母尚未从亡国的悲戚和困窘中走出来,又遭丧夫的凄楚和打击,痛不欲生,是聪慧可爱的小陶侃给了母亲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陶母日织麻,夜纺线,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以孱弱之躯硬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咬紧牙关,想尽千方百计,供儿子读书,悉心呵护着小陶侃的成长。母子相依为命,虽日子过得清苦拮据,然母子情深,特别是小陶侃的聪明睿智和不断成长进步,给母亲带来了不少欣慰和欢乐。

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陶侃渐渐成长为东晋政坛的一颗璀璨明星,为东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初为浔阳县吏,后出任江夏郡守、武昌太守、荆州刺史、龙骧将军、平南大将军、征西大将军、侍中、太尉等职,任荆州刺史和江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可谓位极人臣。

有几则世代相传的陶母教子轶事,我们可以从中窥见陶母在儿子成长道路上倾注的别样一种舐犊深情。

一罐酢鱼去复来。陶侃初入仕途,做浔阳县鱼粱吏,虽官儿不算大,起码衣食无忧,特别是每天中午的工作餐都有酸酢鱼可吃,这使穷苦出身的陶侃非常知足。然而,每天午餐也是陶侃心情最为沉重之时,看见盘中酸酢鱼,他就本能地想起还住在茅草屋里以糠菜度日的母亲。某日,陶侃的一位属下出差,正好路过家乡,他便托这位属下带给母亲一罐酸酢鱼。过了几日,这位属下出差回来,将那罐酸酢鱼又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同时带来的还有老母的一封家书。区区一罐酸酢鱼,母亲缘何原物奉还?陶侃大惑不解。他急切打开家书,母亲熟悉的笔迹映入眼帘:“老母平安汝毋忧,酢鱼一罐添我愁。丝毫不用官家物,清风两袖好宦游。”陶侃不禁潸然泪下。

三杯为限记终生。陶侃荣升郡守以后,应酬日趋频繁起来,他重义气,又年轻气盛,宁伤身体不伤感情,有时候就难免因为贪杯而贻误公事。某日,一位久别的老朋友来访,陶侃喜不自胜,推杯换盏间喝得酩酊大醉,长睡不醒,耽误了升堂办公不说,还酒后口吐狂言,侮慢了朋友。陶侃醒来,看见母亲守在身边,满脸怒容,一语不发,自知闯祸,“扑通”一声,长跪地下,向母亲请罪。一再声称:“请母亲息怒,从今以后,儿滴酒不沾。”母亲心疼又严厉地说:“宴宾待客,人之常情,你身在官场,焉能超尘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然滥饮无度,不知自制,必一事无成,依娘之见,应以三杯为限。”从此,陶侃终生严格恪守老母订下的规矩,任何应酬都不突破三杯酒,即使后来做了拥兵数十万的将军,做了侍中、太尉,依然坚持从不破例。

四行箴言缝衣袖。太安二年(303年),陶侃在平定张昌之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升任江夏太守。上任伊始,陶侃便兴冲冲地回乡恭迎母亲到江夏府衙居住。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孝心,陶侃带了庞大的迎接队伍,锦车骏马排成长龙,仪仗严整,旗幡招展,鼓乐齐鸣,沿途百姓竞相观看,场面煞是壮观。陶侃本以为如此的风光和荣耀,会使母亲开心,没曾想母亲竟双眉紧锁,满脸沉重,一路无语。一到官衙,母亲顾不得洗一把长途奔波的风尘,急急索来笔墨,在一块布片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四行字:“汝当作佳官,尽心恤万民。切戒得意忘形,毋忘着葛衫时也。”然后,像昔日给陶侃缝补衣服那样,密密匝匝,缝在陶侃官服的袖口内侧。陶侃看在眼里,铭记心中,深为自己迎接失当引起母亲不安而内疚。从此,谨遵母训,无论带兵打仗,还是为官从政,都尽心报国,克己奉公。时人谓之“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4]

五、王琚的母亲

据《新唐书·王琚传》,王琚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抚养成人,自幼聪慧机敏,颇有胆略,交游四方,豪放不羁。

武则天当政时期,王琚结交驸马都尉王同皎,与王同皎等密谋组织谋杀宰相武三思,不慎事泄,逃亡天涯。

唐睿宗李旦登基后,王琚又回到长安,结交时为太子的李隆基,一来二往,深得李隆基的赏识,渐渐成为东宫的座上客。由于王琚语言机智风趣,精通玩笑谜语,善于阿谀逢迎,可以堪比倡优,又擅长炼丹,通晓天文星象之学,李隆基相见恨晚,不到一月,便提拔王琚为太子舍人,兼谏议大夫。几个月后,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遂又擢升王琚为中书侍郎。

王琚坐直升飞机般官位腾跃,这可急坏了他的母亲。按照一般常理,母以子贵,儿子顺风顺水,春风得意,不到一年就爬上了中书侍郎的高位,前程似锦,做母亲的自当加额称庆,喜上眉梢。

王母缘何着急上火?

古语说,知子莫如母。王母深知自己的儿子压根儿就不是什么好鸟,再这么一条歪道走到黑,必定会闯下塌天大祸。听到儿子升任中书侍郎的消息,便急若星火般从洛阳赶到京城长安,见到王琚训诫道:“尔家上世皆州县职,今汝无攻城野战劳,以诌佞取容,海内切齿,吾恐汝家坟墓无人复扫除也。”[5]你家祖上有功于朝廷,也只是做到州县地方官,现在你没有丝毫攻城野战的功劳,仅凭着巧言谄媚,拍马逢迎,巴结权贵,取悦皇上,侥幸攀爬到高位,使天下人都切齿痛恨,长此以往,我担心你家祖坟没有人再去清扫啊。

王母的苦口良言,王琚一句也听不进去。

割舍不掉官场的荣华富贵,也改不掉依靠谄谀攀缘晋身的一贯伎俩,王琚继续委身宦途,飞黄腾达。不久,王琚受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帝于琚眷委特异,豫大政事,时号‘内宰相,每见阁中,视日薄乃得出”[5]。可见,唐玄宗李隆基对王琚的宠信已经达到了何种地步!

王母依旧时时提醒儿子,王琚依旧一句也听不进去。

王母气愤不已,忧悒成疾,一病不起,开元二十年(732年),带着对儿子的无限眷顾和忧心忡忡撒手人寰。

此后事态的发展一如王母所担忧的那样,王琚“春风得意马蹄疾”,宦海得意,青云直上,“受馈遗至数百万,侍儿数十,宝帐备具,阖门三百口”,[5]但却渐渐失去了玄宗的宠信,再加上宰相李林甫蓄意构陷,派人调查弹劾他以往贪赃枉法的罪行,王琚自知大难临头,喝下毒药自尽,负责办案的侍御史罗希奭嫌毒药索命太慢,命人立即将他勒死。

倘或真的有阴曹地府之说,我们不知道王琚到了另一个世界,敢不敢去见母亲,见到后又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参考文献: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Z].

[2]史记·白起王翦列传[Z].

[3]史记·陈丞相世家[Z].

[4]晋书·陶侃传[Z].

[5]新唐书·王琚传[Z].

(作者系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政教室教授)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王母陶侃赵括
赵括不止纸上谈兵
文言故事素材活用点拨(十四)
王母的私田(诗)
节俭的陶侃
卢华
陶侃运砖头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
大将军小细节
钓人大赛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