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与文化适切的教育探索与耕耘

2016-05-14

中国教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部少数民族

编者按

多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事关民族团结与平等发展,事关边疆稳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涉及因素多,如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学校布局和氛围、教师的语言背景和平等态度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部师范司合作在云南腾冲和景洪两地实施的教育项目(2011—2015年),就是在这些脉络下,通过建立以导师制为依托的乡村少数民族教师支持体系,通过倡导和实施语言和文化适切的教育学和教学法,重点关注地理、文化和学业处于边缘的少数民族学生,激励地方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他山之石,结合本地实际,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高的机制和模式。通过改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技能,加入与儿童经验贴切的文化元素,遵循语言和文化适切的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法,提升少数民族儿童学业表现和全面发展水平,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本专题选取该项目中的若干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少数民族教师培训,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变革乡村教师培训模式,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工作。为此,教育部携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云南省景洪市和腾冲市开展的“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为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有益的探索。它从少数民族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语言与文化适宜的教学法,为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表现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也为改善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副处长

黄贵珍

语言能够成为构筑发展的桥梁,反之也可以成为发展的障碍。研究显示,世界上半数以上的儿童生活在多语的环境中。多语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当孩子进入学校时,他们瞬间面临着语言的转换。常见的情况是,他们不仅要学习一种全新的语言,而且要用这种语言应对全新的学校生活。教师该如何改变,以期能够使面临双语挑战的孩子从一入学就有归属感和快乐的体验。《中国教师》在此刊登的有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合作在云南景洪和腾冲两地开展的“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成果介绍,揭示了当教师能够创造条件丰富语言资源和环境,能够将孩子的母语甚至肢体语言作为学习的纽带时,即使是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也能为孩子的学习,特别是面临双语挑战的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带来全新的改变。

项目的成果介绍表明,教师的改变与培训在理念、方法及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持续创新、改进和后续支持密切相关。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教育项目专家,博士

郭晓平

猜你喜欢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部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少数民族的服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呼吁预防针对儿童的网络暴力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联合国儿基会成立70周年 保障全球儿童健康、安全成长
联合国儿基会成立70周年保障全球儿童健康、安全成长
教育部直属高校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