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尼·莫里森小说《家园》的主题文化探析

2016-05-14吴玲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家园

吴玲

摘 要:托尼·莫里森一生都在致力于弘扬美国黑人文化,并以其杰出的成就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作为一名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既受过西方传统文学的教育又扎根于美国黑人传统文化,在她的作品中,主要以美国黑人生活为题材,展现了非裔美国人的历史与精神文化的发展。《家园》是托尼·莫里森最新的一部作品,从黑人男性的视角描绘了美国黑人退伍军人弗兰克·马尼的回归家园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家园"是非裔美国黑人的精神依托。本文通过对《家园》的主题文化探析,深刻探讨作者的表达思想,表现出对黑人种族坚强、刚毅的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赞扬,弘扬美国黑人文化。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家园》;自我追寻;主题文化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02-03

出生于1931年的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民族女作家,是美国黑人文化巅峰。她的作品以描绘黑人在当代美国社会的生存状况为主要内容,探索美国黑人文化在白人主流文化中,如何消除种族歧视,保持自己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并发扬黑人文化。2012年,81岁的托尼·莫里森创作出《家园》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美国黑人退伍老兵弗兰克·马尼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和妹妹茜的回乡之旅。

一、托尼·莫里森小说《家园》社会文化背景

美国优秀的黑人民族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以敏锐的目光洞察黑人同胞的生活状况,用作品以平静的陈述描述着黑人在美国社会中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以及精神迷茫,揭露美国种族歧视这一现象对非裔美国人的毒害。托尼·莫里森通过《家园》这部小说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20世纪50年代,表现了托尼·莫里森对黑人社会现状的思索,充满了强烈的民族觉醒意识。

从非洲成为殖民地起,黑人奴隶就被剥夺了自由与尊严,即使是在1861美国废除了奴隶制之后,依然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非裔美国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始终受到不公平待遇。在政治上,非裔美国人参政需缴纳选举税、人头税等,政治上的选举权形同虚设,基本无法参政;在经济上,非裔美国人工作时也没有和美国白人一样的报酬,而且他们在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底层,从事的都是美国白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在文化上,美国社会以白人文化为主流,黑人传统文化走向边缘化。种族歧视这一现象在《家园》中也有具体的描述,非裔美国人在社会上无理由被欺凌:黑人男青年在火车上无缘无故受到欺侮;弗兰克·马尼在租房时房东明确表示不租给黑种人;八岁的黑人小男孩被警察毫无缘由地枪击手臂;弗兰克·马尼身为退伍军人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托尼·莫里森小说《家园》的主题文化探析

《家园》主要讲述了在20世纪五十年代,二十四岁的美国黑人退伍军人弗兰克·马尼和妹妹茜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回归家园的故事。弗兰克·马尼出生在德克萨斯州,但德克萨斯州因为种族歧视颁布了搬迁令,弗兰克·马尼不得不带着妹妹茜前往佐治亚州的莲花镇投奔祖父,由于继祖母的刻薄,弗兰克·马尼和妹妹的生活过的十分困窘,为了逃离这个落后无聊的莲花镇,满怀着对家乡的厌恶,弗兰克报名参军。弗兰克在战争中由于战友的死亡受到了心灵创伤,而退伍后的一系列打击更是让他精神颓废,而妹妹不仅遭到丈夫的抛弃,还沦为一位白人医生的试验品,遭受非人的折磨,性命垂危之际向哥哥发出一封求救信,弗兰克踏上了拯救妹妹的旅程。最后兄妹俩带着各自的创伤回到家乡,弗兰克在拯救妹妹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救赎,兄妹俩在黑人同胞的帮助下重建家园。托尼·莫里森通过这一作品,表达了非裔美国人在种族歧视下如何保持自我,体现了对“回归”的思考。

(一)逃离

托尼·莫里森逃离主题表现了边缘化的非裔美国人逃离社会的压迫与不公,以及对种族歧视的反抗,是非裔美国人对民族文化的坚持和黑人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逃离主题也表明,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人对自己的根源和民族文化传统永远不会弃之不顾。作为一个在美国成长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深受黑人民族文化的感染,立足扎根黑人文学创作,将逃离主题贯穿于作品中,旨在弘扬黑人民族文化。逃离主题不仅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对立。

逃离种族歧视压迫,实现民族自由。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逃离者都具有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悲惨的命运,窘迫的生存状态把他们推向反抗的道路,《家园》就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美国在进行朝鲜战争时为招募黑人士兵,承诺黑人在军队中享有同白人一样的权利,弗兰克·马尼应征入伍。美国朝鲜战争失利之后,弗兰克作为退伍老兵并没有收到尊重,甚至连房子也不租给黑种人。弗兰克没有家庭,没有工作,没有归属感,成日的酗酒度日,在遇到自己心爱的姑娘的时候,他努力过上正常人的日子,但种族歧视让他的种种努力都白费。之后他在拯救妹妹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心灵的救赎,表现了他男性意识的觉醒。文中通过弗兰克的灵魂回归的过程,描绘了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奴役与压迫以及黑人的奋起反抗,表现了美国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追求民族自由。

逃离白人文化垄断,弘扬民族文化。殖民不仅是对非洲土地的殖民,更是对黑人内部的殖民,所谓内部殖民主要表现在文化上。美国社会以白人文化为主流,非裔美国人从小受到白人文化的熏陶,为白人文化而服务,在融入到白人文化的主流中的同时,被白人的价值体系所束缚,黑人传统民族文化却在逐渐边缘化,所以近百年来非裔美国作家一直致力于探讨黑人文化身份,弘扬本民族文化。《家园》中弗兰克在战败回国后,经历了黑人在社会上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逐渐的迷失了自己,很显然美国白人文化并不能给他提供心灵栖息地,为了克服颓废,他需要逃离主流文化,寻找自身的民族文化。

(二)回归、救赎与自我重塑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民族女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无论是背景还是主题都是从黑人的角度,来展现自己民族被奴役被欺压的历程,探索黑人心灵回归、自我重塑之路。

《家园》中将弗兰克·马尼塑造成一个20世纪五十年代觉醒了的美国黑人男性的形象。弗兰克所处的社会,充满了种族歧视,他身为黑人,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位于社会的底层,他拥有军队的军功章却找不到工作,甚至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创造不了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在这个社会中,黑人长期的被欺压被奴役被排斥。房东不将房子租给黑人,他们只能住指定的旅馆;八岁的黑人小男孩因玩玩具枪被警察打断手臂;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店中买东西等等。但小男孩虽然断了一条手臂,却依然坚强乐观,坚持自己的梦想,被欺压的黑人同胞在遭遇社会歧视对待后依然心地善良,这些都让弗兰克看到了人性的光辉,黑人所具有的坚强、刚毅的民族传统美德,让他开始觉醒、反思,重新塑造自我。在面对残害妹妹的医生时,他冷静自持,没有采用暴力手段。带着妹妹回归故乡后,在当地黑人同胞的帮助下,弗兰克找到了心灵的归属感,克服了在战场上目睹朋友死亡的心灵创伤,得到了救赎,重新振作,和妹妹重建家园,完成了自我重塑。

(三)自我追寻

非洲成为殖民地后,黑人被迫沦为白人的奴隶,失去了基本的人身权利,即使是消除奴隶制之后,黑人也仅仅是身体的解放,白人依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对黑人进行殖民。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社会的美国中,黑人被异族统治,逐渐“白化”,丧失了自己的种族传统文化,这一现象引起了托尼·莫里森的关注。

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黑人女作家,用细腻的手法在其作品中表现了在种族歧视和美国白人霸权文化下黑人受到的肉体以及精神的伤害。黑人在霸权文化下找不到精神的依托,需要追寻自己的本根,托尼·莫里森通过作品展现了黑人璀璨的民族文化,颠覆白人文化标准,让黑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力量,展现了黑人只有在自己的民族文化中才能找回自我。托尼·莫里森出生于一个普通的黑人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坚强的黑人男性,为了家庭打了三份工,每天早出晚归,她的母亲会给她唱充满非洲情调的小曲儿,在他们身上,托尼·莫里森看到了黑人的优良传统,这为她以后向世界展现黑人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家园》这部作品中,弗兰克·马尼在拯救妹妹茜回归家园的过程,不仅是他灵魂的回归,也是他自我追寻的过程。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黑人民族文化的强大,发现黑人传统文化是黑人的自我本性,是黑人的心灵依靠,是黑人的精神支柱。他在整个探索追寻的历程中,找回了自己真正的身份和社会定位。《家园》表现了托尼·莫里森对种族歧视的憎恶,并且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她“保持黑人民族的独立性,增强黑人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弘扬黑人民族文化”的思想。

(四)宗教信仰

托尼·莫里森是虔诚的基督徒,在她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宗教文化,引用多个圣经典故,灵魂与宗教关系的灵活处理是托尼·莫里森小说的一大特征。在《家园》中,弗兰克·马尼和妹妹茜回归家乡,在当地的黑人社区居民的帮助下重建家园,完成了心灵的回归。文中这些善良热情的莲花镇黑人居民,尤其是黑人女性,不仅拥有黑人传统民族的美德,还拥有宗教赋予她们的爱。她们坚强、勇敢、热情、善良,她们本身承受着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却没有抹杀基督徒的美德,她们开导备受生活折磨的茜,让她重拾生活的信心:“在耶稣面前,你足够好”。弗兰克在回归精神家园的旅途中,被困在精神病医院,在教堂牧师和他的妻子的帮助下,通过黑人教会逃离出去。在那个种族歧视的年代,向同胞教会求助是弗兰克的唯一途径,这也充分表现了宗教信仰对黑人灵魂的引导。

三、探析托尼·莫里森小说《家园》的主题文化的意义

托尼·莫里森小说《家园》将战争和种族歧视作为创作背景,让读者清晰的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种族歧视的不公,从而表达出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创作意义——战争和奴役永远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主流,和谐、和平、爱、与自由才是。

种族歧视是美国社会一直存在的问题,自蓄奴制开始,黑人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虽然早在1862年林肯就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但一直收效甚微,废除奴隶制也仅仅让黑人从身体上得到解放,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仍然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没有与白人自由平等的权利,位于社会的底层,种族歧视的毒瘤依然存在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土地的各个角落。种族歧视一直贯穿在《家园》这部小说中。在小说的一开始,弗兰克·马尼的出生地德克萨斯州,政府由于种族歧视颁布了搬迁令,迫使很多黑人不得不逃离家乡,弗兰克·马尼目睹了一个不愿逃离的老人被挖去双眼,惨死在充满种族歧视的美国土地上。弗兰克带着妹妹如逃难一样地前往佐治亚州的莲花镇,寻求祖父母的庇佑。在之后的生活中,弗兰克·马尼目睹和遭遇了各种种族歧视和压迫,黑人没有社会地位,他们甚至不能正常的购买食品以及住宿。托尼·莫里森通过《家园》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种族歧视给黑人带来的种种苦难,现在的美国一直在抹杀过去的错误,托尼·莫里森通过小说阐明了历史不容抹杀,人们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戒的观点。

战争这一话题虽然在《家园》中没有用更多的笔墨去描述,但我们依然清晰地能从中看到人们受到的创伤。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政府为了招募黑人士兵去参加朝鲜战争,提出黑人与白人在军队中享有同样的待遇,弗兰克·马尼为了逃离落后、贫穷的莲花镇,逃离苛刻的生活环境,报名参军,他认为,家乡比战场还要糟糕。然而政府并没有履行承诺,入伍后的弗兰克·马尼和他的两个黑人发小依然在军队中受到歧视。托尼·莫里森对于朝鲜战场的描写,并没有描述枪林弹雨亦或是尸身遍野的场面,但这并不是说战争不够残酷。弗兰克·马尼在朝鲜战场上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朋友麦克和斯托弗的死亡,死状的惨烈给弗兰克留下了心理创伤。在朝鲜战场上,弗兰克·马尼甚至误杀了一个可怜的朝鲜小姑娘,他内心一直不愿也不敢承认是自己误杀,所以在开始叙述的时候他告诉读者是战友杀的。朝鲜小姑娘的死亡给弗兰克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他在之后的生活中一直在逃避面对这一生命的逝世。妹妹的不育最终让弗兰克·马尼打开了心结,坦白了自己的行为。弗兰克·马尼从战场回国之后,由于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一直封闭自己,让内心刚毅的弗兰克变得颓废。托尼·莫里森用些许笔墨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无辜可怜的朝鲜小姑娘因为战争这一罪恶的人类行动,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警醒,让人们意识到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家园》这部小说不仅讲述了一位美国黑人老兵弗兰克·马尼和妹妹茜的回归之旅,还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在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并不是净土乐园,在美国本土,种族歧视现象每天都在发生;在远离美国本土的朝鲜战场上,战争的残酷掠夺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近年来,美国主流文化一直在抹杀过去,不想直面那个畸形的年代,而托尼·莫里森用文字撕裂了主流文化粉饰太平的外衣,直面种族压迫,还原历史真相,反对侵略战争。托尼·莫里森认为人们只有直视过去的错误,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而美国黑人更不能忘记历史,要牢记自己的本根文化。托尼·莫里森小说揭示了不管是什么年代,战争带给人类的永远是伤痛,歧视带给人类的永远是不公与压迫,和平、爱、和谐、自由永远是人类发展的主流。

四、结语

托尼·莫里森虽然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她一直在为黑人而创作,通过作品在反对白人对黑人的压迫的同时,弘扬黑人种族传统文化。《家园》这一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关怀,体现了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逃离、回归、救赎、自我追寻与宗教信仰的重要主题,表现了和谐、自由、和平、爱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都素玲.寻找回家的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新作《家园》简论[J].译林,2013(1).

〔2〕李美芹.文学虚构中的历史本质:论《家》的历史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3(2).

〔3〕王守仁,吴新云.国家·社区·房子—莫里森小说《家》对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想象[J].当代外国文学,2013(1).

〔4〕王春艳.试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主题[J].作家,2013(1).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托尼莫里森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理发师托尼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绿家园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试论托尼·莫里森《家》的文化书写
托尼·泡森(195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