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路径的启示与借鉴

2016-05-14鲁丽梅边社辉郑志高郑建辉

文教资料 2016年6期
关键词:契约精神大学生

鲁丽梅 边社辉 郑志高 郑建辉

摘 要: 契约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以西方高校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育为研究目标,深刻剖析契约精神的丰富内涵,解读一些西方高校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的方法和途径,针对我国高校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实际,着力总结概括西方高校给我们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契约精神 启示与借鉴

契约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西方高校非常注重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将其融入整个大学生活的每个阶段,是大学生个人发展成长的重要环节。在我国,人们的契约意识比较淡漠,契约精神相对缺乏,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契约精神培养尚处在起步阶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倡导契约精神”,这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举措。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化的社会,一切社会关系都可以用契约关系来概括[1]。尽管社会制度存在差异,崇尚的社会价值观不同,但人类向往的民主、平等、自由、诚实、守信等愿望是一致的。把握契约精神的精髓,学习借鉴一些西方高校对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的经验做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一、一些西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模式

(一)教学培养模式。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是一些西方高校比较常用的方法。现代师生关系具有自由、平等、理性和以人为本的一般特点[2],所以在一些大学中,开学之初教师就会与学生订立本学期的课程学习“契约”:具体明确说明每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如果做不到则会有什么样的处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完成什么工作,都在这个契约中有详细介绍。之后,该学期的课程学习都严格按照这个契约的约定执行。比如,如果学生晚交作业,就会记零分,不存在“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时间观念。如果教师犯了错误,则学生同样可以按照契约要求对教师处罚,教师也要按照契约接受。这样的契约首先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权益都得到了最大维护。对西方大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合理地运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将这种精神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可取的[3]。

(二)社会实践培养模式。

社会实践是一些西方大学生非常重视的成长过程,在一个学期中,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社会实践方面,而整个国家、社会企业、高校的教师对此也非常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成为重要途径。比如,在美国,国家法律要求中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不能低于75小时,而对大学生的要求虽然并没有法律上的明确说明,但是每个学校根据国家的法律都做出了自己的要求。在西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的目的中,每个人的目的各不相同。例如,Jones的研究表明,加拿大青年人参加社会实践主要基于追逐某种信仰、运用自身技能和经验的愿望、开发潜能、增加工作机会、与其他志愿者交友等几种原因。从信仰的一个方面看,这种信仰可能是利他的信仰,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帮助他人获得自己应得的报酬,或者在公益性活动中,通过帮助他人达到什么样的社会作用或意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他们要自己努力完成工作内容,与其他工作人员一样接受自己老板的对待,同时要自己通过各种方法维护自己工作中的利益,这些无形存在的事情,都是融合了契约精神的,在这样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契约精神也是较为容易的[4]。

(三)理论培养模式。

理论培养对西方大学生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通过理论认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契约精神,契约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在学习中、实践中才能对照发生的各种事情,自己总结并最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一些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实践,不论是课堂上的实践还是社会中的实践,但同时他们没有忽视理论,最基本的理论指导他们没有忽视,最基础的教师引导他们也没有忽视,他们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各种实践的尝试,并通过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将精神内涵传递出来。

二、西方契约精神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一)从培养理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营造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普遍提倡的一种价值观,是国家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所在,也是一些西方大学生培养契约精神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契约精神培养的客体,契约精神偏重的方面,培养方式应该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立足于学生本身。另一方面,契约精神选择的内容和角度应该与当下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方式,主要解决学生教育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例如,在契约精神中包含着守信精神,这种精神在社会中可能是商人之间要讲求信誉,促进合作的完成;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要讲求信誉,按时支付工资等,而在学校中,守信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论文的真实性,不能剽窃论文,更不能弄虚作假。曾经某国外知名大学的一位学生第一次上交自己的实践论文的时候,她论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复制粘贴的,教授立即看出了其中问题,并要求这个学生重写一份,这其实就是在教育学生坚守契约精神。所以,同样是契约精神中的内容,对社会人员和对学生来说有不同价值和意义,当我们面对学生进行精神培养的时候,要注意从学生生活学习的本身出发,不能脱离学生主体。

另外,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要给学生营造宽松的空间,既不是将学生束缚在课堂内,又不是完全置之不理。在西方,很多高校都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讲授理论知识相结合,比如,在法国,大约有10万学生从事一种叫“半日工”的工作,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这段时间,学生可以打工实践,另外半天可以学习写文章。学生要如何选择,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都由学生自己决定,也就是给学生最大的自由权利。在实践中或者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如何与人相处,培养他们平等精神和诚信精神。我国高校将学生过多禁锢在校园内,虽然很多时候学校鼓励学生实践,给予学生自由空间,但是,繁多的课程安排让这种承诺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在今后的学校改革中,应该注意将实践融入日常学习中,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通过实际表现教给学生什么是契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具有很大作用。自由是在一定约束范围内的自由,但是,在约束范围内如何最大限度地追求自由,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契约精神要教给学生的内容。比如,现在很多高校都有选修课,学生选择什么样的选修课就是学生的权利和自由,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要求学生每次上课的人数不得少于多少,学生如果喜欢这节课则可以选修,如果不喜欢就可以放弃。当教师剥夺了学生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维护自己的利益。契约本身就是维护双方关系的保障,如果在契约条件下仍然有一方的利益不能得到满足,就应该打破契约,重新制定合理的契约。这样的意识培养和精神形成,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非常有帮助。

(二)从培养主体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意对契约精神的示范。

邓小平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在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从具体的契约精神培养过程看,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在美国大学中,每个教师都明白“Syllabus”的含义,这就是一种契约,一种学生与教师的契约,在这个契约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双方利益,让双方在平等的条件下对话,而且每个人都要遵从契约中的规定,这也就是守信精神的培养。所以,契约精神的宣传、践行在西方大学的教师中非常盛行,他们很看重这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这也是西方大学生契约精神培养给我国高校带来的启示。

培育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关键在教师,所以,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切入点,为大学生契约精神培养提供必要保障。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相脱节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期间每一门课程都有专门的教师从教,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处于从属地位,也应该配备专门的教师,建设一支知行统一的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其次,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是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契约精神领域宽广,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精神内容会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尤其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定期为教师提供“充电”的机会,使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师和思政教师的思想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后,提升教师的亲和力和创造力。亲和力容易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的观点容易被学生接受;创造力创新方法和途径,开拓培育的新路径。

(三)从社会氛围上:开展丰富多样的契约精神宣讲活动,传递契约精神。

西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有课堂上教师的培养,比如与学生平等对话;有实践中对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比如在工作中让学生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或者还有一些公益性活动,让学生体验救济精神的内涵;有理论的宣讲,教师将契约精神赋予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这都是非常值得我国高校去学习的方面[7]。

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完全普及开展契约精神宣讲,一些学校的宣讲,方式方法略显单一,仅从理论角度告诉学生什么是契约精神,契约精神的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出现断层,效果不尽如人意。要依据学生群体复杂性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引导。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契约精神养成的重要性:契约精神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个人的为人处世,是规范个人的行动准则。经常组织学生共同学习探讨,特别是遇社会发生较大影响的事件,针对其中涉及的法治问题、道德问题、文化问题等各抒己见,将学习、讨论、明辨、交流带进校园、带进课堂,用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明辨是非、探究本质。契约精神的培养不是局限在一个空间或者时间内,这种精神所包含的内容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培养这一精神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注意场合选择的灵活性,这是我们从西方大学生契约精神培养中收获的教益[8]。

三、结语

契约思想之所以能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就是因为在达成契约的过程中所蕴含的规则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们的需要和精神[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契约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学习借鉴西方高校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的路径,对于推动我国高校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养成和培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型国家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奇.高校学生契约管理的涵义、特性及其创建[J].林区教学,2009(10):23-25.

[2]杨春.我国师生关系的契约论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

[3]袁国玲.试论大学生契约意识的培养——基于高校素质教育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43-145.

[4][5]辛其兴.现阶段高校师资的创新契约管理[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2):153-156.

[6][9]杨经录.培育契约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J].河北学刊,2008,28(5):211-214.

[7]黄琴,耿步健.公共意识培育的理论进路和出路[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4,05:15-20.

[8]Fortgang Ron S,Lax David A,Sebenius James K.Negotiating the spirit of the dea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3:812.

猜你喜欢

契约精神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依法治校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研究
大学生契约精神如何培养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
融通古今中外智慧,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