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2016-05-14王利亚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问题分析对策

王利亚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对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医学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6001603

21世纪呈现经济一体化趋势,医学及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理应与国际接轨,共享国际资源[1]。目前,国内各个医学院校均不同程度开展对外合作交流[2]。医学教育具有其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尽管全国一些院校多年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已取得一些经验,但国内针对医学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进行系统研究甚少且很微观,缺乏具体可行的实证数据和决策参考依据。当前我国进入深化医改的关键时期,卫生职业院校和医学院校培养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远不能满足医改的需要。

1中外合作办学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1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

其一,国家政策的出台。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使中外合作办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地合作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日趋多样化。在医学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合作办学方面,受国外政策影响,国内总体晚于其他领域的发展。即使到目前为止,中外合作办学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的一份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报告指出,虽然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活动很多,但是实质性合作并不多。据统计,2000年到2011年,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共861项。其中,国家层面的占15%,省市层面的为8%,职业院校层面的占77%。所学专业与中国区域经济、行业企业的结合度问题,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以及收费等问题是国际办学背后不容忽视的局限性。我国职业院校要取得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必须协调解决好学生发展的六个关系,即解决短期学习与长期工作、生活的关系;职场表现与学习能力的关系;职业院校组织改进与学生个人成长的关系;职业院校学生量的积累与职业教育质的变化的关系;学生个性发展与普遍发展的关系;学生勤奋努力与人生愿景的关系。

其二,国际教育资源的引入。中国职业教育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到现在效仿澳大利亚TAFE学院、美国社区学院,还是比较浅层次的合作[3]。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重复花钱引进商务、会计、法律等三产专业,对国内需求量比较大的一产、二产专业鲜有关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越来越多,项目质量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对包括医学教育的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特别是众多举办康复医学、护理、口腔医学技术等医学或医学相关类专业的院校对中外合作办学表达了强烈的需求,希望引进更多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国际办学渠道,培养国际化医疗卫生实用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对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拓宽项目合作领域、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打通上升空间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其三,国际教育思路的借鉴。研究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思想素质与能力培养要求,需实施相应的策略:转变招生对象与培养方向;走联合办学之路[5];加大中外合作专业的本土化融合度培养力度;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构建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平衡教学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建设。这些措施都是中国职业教育应当向国际合作借鉴的方面。

其四,国际课程的落实。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关于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核心课程包”“资格培训包”就能迎刃而解。要成立中外合作办学及课程建设指导机构,对高等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对课程进行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才能最终实现国外先进教育资源本土化的目标。

1.2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特点

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医学教育具有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6]。当前我国进入深化医改的关键时期,卫生职业院校和医学院校培养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远不能满足医改提出的需要。

其一,就人才需求来看,能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总量不足,质量欠缺。其二,就培养过程来看,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优。其三,就培养质量来看,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培养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基于国际化视野、适应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和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以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调研为基础,深入分析总结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体制改革的权变理论、学生的核心能力形成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为工具,改革创新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出医学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形式,推进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7]。

1.3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基于当前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调研,分析总结关键问题;其次,以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分析为研究起点,了解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需求与能力需求;再次,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归纳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的规律,推出培养体系、培养模式、教师培养机制、招生体制、管理体制等改革措施;最后,借助体制改革的权变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展开讨论,并通过政策分析、专家访谈等提出可行性的合作办学政策建议。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在教育制度方面

计划化模式严重,无论在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还是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方面,政府都有具体要求,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培养适应国际变化的学生;学校内部权力失衡错位,偏重按照行政管理的模式治理;低淘汰问题有待解决,淘汰制度未能得到很好执行;培养单位单方面服从制度环境的合法性机制,不考虑组织运作效率,容易造成组织趋同[8]。

2.2在招生和培养方面

招生方式和内容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考核内容单一,使潜在人才被拒之门外;且重知识,轻能力;也缺乏对报考者动机和态度方面的评价;如加复试,则缺乏程序公正,甚至出现权力寻租现象。目前培养出的学生“平而不尖”,缺乏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国际视角的拔尖人才。课程教学环节通识教育内容不足,专业选修内容不足,且普通课程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课程缺乏整体考虑和有效衔接[9]。

2.3在质量监督体系方面

质量评价单一,国内教师容易把考核成绩作为唯一目的,压抑了创新性思维的成长[10];导致国内培养模式趋同;缺乏对中外合作培养过程的监控,不能全面考察国际班学生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不大;对国内外培养单位的监督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信息,未能及时公布[11]。

2.4在培养保障机制与奖助体系管理方面

忽视独立于国内外院校、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监督机制的作用,中外合作项目未能直接面向社会自主招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12]。

3主要原因

面对国家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建设的新挑战、社会进步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需要,以及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趋势,我国的医学类国际化拔尖创新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还有提升空间,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着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3.1主要表现

(1)培养目标单一固化,课程设置中外融合度不高。中外合作医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缺乏层级性,教学“中专化”“高中化”,与中专生及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部分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沿性和创新性;课程教学没有实现学分制,不能规范地安排教学和课程考试;考核以死记硬背为主;且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偏多,实践课程严重不足,体现不出国际班的改革创新性[13]。

(2)学生培养质量不高。培养质量保障不足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创新及创新力不够,基础坚实但宽广度不够。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学生教育出现低质化的倾向,大专生的创新能力基本丧失。因此,传统的大专生培养模式亟须全面变革,目前主要的改革观点如下:一是树立国际知识本土化的育人教育理念。传统的培养过度关注“记忆”“分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注重问题的提出和知识创新过程的溯源,从而束缚乃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更应坚守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更应关注教育的“人”本身,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二是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全面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需要“拓宽专业,淡化专业,加强基础,注重融合”[14]。

(3)统筹考虑,积极探索专—本贯通的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些对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有很强的连续性要求的基础学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通过与国际接轨大大缩短攻读本科学士学位所需的时间,促进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15]。

3.2人才特征

(1)在需求层次上,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面向卫生基层需求并紧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按照现今对卫生健康的实际需求,培养与之相匹配的国际知识本土化的医学类创新型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造就具有领导潜质的职业人才也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2)在人才供求上,存在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调查如何实现安徽中外合作办学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教育规模与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情况协调发展。现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呈现供求失衡现象。现状是卫生类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减缓,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难现象[16]。

(3)在具体人才质量需求上,当前拔尖医学类创新国际化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极度匮乏,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跟不上我国当前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需求,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分析,学者们认为人才质量的提升关键是要深刻把握和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探索有利于医学类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成长的制度与文化[17]。

4对策探讨

理论上在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既要有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需要地方和高校在具体的执行中提供支持,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在国家层面,完善体制改革,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医学学科专业设置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状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创新招生选拔制度。切实确立招生单位在学生选拔和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考试机构提供考试服务,政府部门负责宏观调控和监督。

在政府层面,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落实院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对中外合作举办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组织的控制不应固守计划经济方式,而应积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给予高等职业院校更多的自主权力等。扩大医学高等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自主办学权,使院校能及时地根据区域供求关系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结构平衡[18]。

在院校层面,应加强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与贡献水平[19];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等。落实学生淘汰制度,竞争中有淘汰,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拓展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制度空间[20]。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 G.H.,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79—91.

[2]Hamel G.,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ence[J].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1994:37—49.

[3]Holmes G. and N. Hooper Core competence and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0,40(3):.

[4]McLagan P.A., Competency Models[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80:25—36.

[5]Morgan G. Images of organization[J].Thousand Oaks,2007:124—150.

[6]刘红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7]刘向辉.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机制创新[J].黑河学院学报,2012,(6).

[8]戴福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9]袁长征.河南省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问题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

[10]宫照敏.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12).

[11]崔玉华.权变理论——大学管理的有效理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37—39.

[1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3]刘根厚.关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9):77—78.

[14]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初探[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237.

[15]路明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2).

[16]戚兴华.优秀博士生培养规律的发现与人才培养的实践——基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实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46—51.

[17]孙朝辉.我国大学组织结构与模式选择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8]周光礼.把握契机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8—30.

[19]周祥瑜.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培训包体系及其优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20]王昆欣,王方.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责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问题分析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雅思听力生态化教学研究
中外合作专业英语语言教学优化策略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