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困育人教育新探索

2016-05-14江晓畅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育人

江晓畅

摘 要

2016年,我国高校学生2285.15万,其中贫困生达527万,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3.06%,本文分析了造成大学生贫困的原因,并试图探索出一条帮困育人的新途径。

【关键词】帮困;育人;帮困育人

1 造成大学生贫困的原因

1.1 大学生的贫困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家庭贫困引起的

经济原因是造成大学生贫困的主要原因,家庭贫困的原因又各种各样,大体上包括父母失业下岗;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居住农村,尤其是那些边远地区,经济落后;兄弟姐妹多,而且都在读书,学费上涨幅度大等诸多原因。当然,这是主要造成那些大学生经济来源少,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能力、素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2 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也是贫困生贫困的主要方面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题“一部分学生在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时‘下列那种情况你会感到自卑?”,选择因为家境不好(物质精神等)感到自卑的占21.34%,反映出一些大学生在处于不利条件(如经济条件),会因为过度自尊而变为自卑。贫困生不堪经济重负,无法忍受经济贫困带来的诸多不便而造成的苦闷、抑郁、自卑心理等。社会交往几乎都涉及到了经济实力,贫困生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也许就会脱离圈子,孤立自我,和同学相处不融洽,从这一层面上看,一些贫困生不良心理现状,极大地阻碍了他们能力和潜质的发展,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有些无法完成学业。心理贫困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就是马加爵的例子。很难想象出马加爵杀人之前的绝望。心理贫困,这严重压抑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这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目标完成。

1.3 贫困生的学习,活动状况也是贫困生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的方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论述。其一:现在大学生学习的成本较以往有了很大增加。尤其是学费飞涨,大大地超出贫困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从1995年到2015年的20年间,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升至5000至10000元不等,学费上涨近20倍。这还不包括生活费、住宿费等。学费激增的同时,我国人均的收入增加相对落后。2015年中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195元,农民年均纯收入11422元。而供养一个大学生,每年费用至少在10000元左右。不少家庭“因教致贫”为供养孩子读大学而四处借债乃至倾家荡产。其二,贫困生的社会活动和实践也由于经济状况大大限制了。在当今的现代化交往中,任何一项活动都或多或少与经费联系起来,几乎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开销,这形成了贫困生进入社会活动的壁垒。无形中的壁垒局限了贫困生的交往范围,限制了他们协作能力、交往能力的提高,助长了他们孤僻,内向,忧郁性格感的形成,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融入能力的提高。

1.4 贫困生的就业观,也是贫困生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每年到毕业前夕,很多大学生会选择考研、出国深造等,但贫困生选择就业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可以看出经济实力差,高昂的再教育费以及贫困生家庭负担是他们走向就业的根本原因。显然,就业是贫困生自我解困,自我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但是由于贫困生社会关系薄弱,性格比较内向,缺乏自信感,社交能力相对较差等原因造成了贫困生在就业方面也处于劣势。

2 探索帮困育人的新途径

我们高度重视困难学生助学工作,坚持助困育人,应建立好帮困助学体系和帮困育人机制。

2.1 高校应继续积极推进“奖、贷、勤、补、减”各项工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基本建立了以“奖、贷、勤、补、减”为主的帮困、助困体系。奖包括国家奖、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企业设立奖学金(如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有“海城邦达奖学金”“如隆奖学金”)等。贷即国家助学贷款。勤是指高校在后勤等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补是指省财政厅划划拨的专款用于贫困学生作为生活补助和伙食补助,如青岛市下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春秋季伙食补贴。减即学费减免(如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每年拿出学费收入的2%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各高校应继续积极推进“奖、贷、勤、补、减”各项工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2.2 要整合资源,努力拓展勤工助学新空间,积极探索校内外勤工助学新载体,争取社会支持,做出效益和品牌

东华大学积极推进勤工助学基地化、实体化建设,1995年成立的上海经纬勤工助学服务有限公司,成为困难学生经济解困、培养和锻炼能力的重要基地。学校鼓励困难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实行困难学生上岗补贴制度。

华师大校外家教成是一大特色,每年接到家教订单1.4万余份。

“慈善工作站”方式进行帮困助学的华东师范大学,“慈善工作站”的工作模式是高校帮困育人又一个有益探索。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华东师大工作站”和“经常性社会捐助接受点”。它们类似于超市,但其对象是贫困生。来自校内、外各类捐赠品被接收以后,工作站对其进行清洁、消毒、分类处理等,放在 “超市”中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购”,困难学生持物资领用券便可在其中选择自己所需物品。 “慈善工作站”的工作模式引起了校内、外各方面资源的联动,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社会育人的良好局面。此种尝试开拓了高校帮困育人的新途径,对于建立和谐校园意义重大。

2.3 高校要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完善知识结构等内容贯穿于帮困助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帮困助学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贫困生目前受社会、学校关注程度较高,但是这多来源于经济方面的直接帮助,而往往忽视经济贫困对贫困生生成长的影响,尤其是对其心理成长的影响。当然也缺乏对其思想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深度了解和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显现出来:自卑和无望感,人际交往困难,心身疾病突出等。

由于传统帮困观念的影响,不少高校只重视解困功能,往往忽视了育人功能。高校重要的帮困手段不仅要解决贫困学生生活上的困难,而且也要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上的失衡。

(1)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

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专业人员,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水平,保证人员、场所和经费的投入,使咨询中心真正成为大学生的心灵家园,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要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用于指导日常的学生工作,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指导和关注。目前国家倡导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持“双证”上岗就是基于以上考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同学们尤其是贫困生知道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自己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承受挫折能力,提高适应环境能力等。

(2)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帮助贫困生解困的同时,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帮助他们成才也许更为重要

激励,是将负担化解的“良方”,贫困学子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激励。复旦大学是这样做的:拿出相当一部分经费,设立了“学习进步奖”。也许你的成绩并不优秀,但只要每学期进步,就能无愧于这份特别的关心。自强自立奖、体育文娱奖、社会实践奖、优秀志愿者奖……复旦设立的奖学金多达70余项,贫困学生的获奖人数占到10%以上,只要你有一处“闪光点”,就能赢得一份荣誉。如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的海程邦达奖学金中也设立“励志奖”、“文体奖”“学习优秀奖”“社会实践奖”等,也是基于如上考虑。

同时,强化育人的环境对与高校来讲也十分重要。高校要加强党团建设和班级建设,发挥好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开展各种类型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同学、师生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和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人与人的真情,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困难学生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3)懂得回报、传递关爱、温暖,由此才能构筑起一个完整的“精神家园”

目前,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困难学生经济情况得到了极大缓解,但却出现了许多贫困生耻感意识偏差、淡漠、甚至丧失的现象和感恩意识淡漠、甚至丧失的现象。所以加强贫困生的耻感教育、感恩教育,塑造他们健全人格,应当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关键环节。

复旦在育人中非常强调这一点,创造了“爱心基金”,2700多名复旦97届毕业生是这个基金的缔造者。它不仅吸纳社会资助,也是教育学生的载体。每年学生毕业时,受该基金资助的贫困学生都要向学校师生作出奉献爱心的承诺。一张张“爱心承诺卡”,读了暖人心,如“在我留学期间,我将把每年奖学金的5%捐献给复旦,以资助家贫的学弟学妹们。工作以后,每年我会将工资的5%捐给复旦……”

(4)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帮困育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就业是贫困生最终解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提供更多地就业信息,最终为贫困生与企业、社会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帮助贫困生最终解困。

同在一片蓝天下,你、我的共同努力,让贫困生感受到温暖,让他们的脸上都挂上微笑,让他们的每一天都能快乐。

猜你喜欢

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兼爱育人谱新篇 奋楫扬帆再出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一校一品 劳动育人
实施“四三三”育人工程 提升“三全育人”质量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