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吏”“三别”历史场景的写作艺术

2016-05-14边婷婷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

边婷婷

摘 要

本文将“三吏三别”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作家叙事的形态、宏观和微观角度并行、场景书写的语言艺术三方面着手,分析“三吏三别”组诗中历史场景的写作艺术。

【关键词】“三吏三别”;历史场景;对话和代言;宏观与微观;语言艺术

“三吏三别”组诗是杜甫有感于自己从洛阳返华州路上的所见所闻而书写的诗篇。在诗中,他既描绘了战乱国衰中的民生苦难的场景,也描写了民众众志成城舍小我保国家的历史场景,在此基础上他在传达了自己复杂矛盾的情感-------在同情怜惜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时又鼓励百姓献身国事。在这深切的矛盾中,杜甫展现了自己的写作艺术,并从这个角度理解元稹对杜甫的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新题乐府诗的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至高评价。

1 巧用代言和对话

在“三吏”中的书写便是采用第一种方式-------描写对话:在《石壕吏》中,叙事者因为借宿在石壕村,所以亲耳听闻石壕吏与老妇的对话;在《潼关吏》和《新安吏》中,叙述者同是与官吏进行对话的对象。叙事者以事件发生的亲历者的身份展开自己的叙事,为读诗的人营造了一种现场报道的真实感。 “修关还备胡?”等都是叙事者先对吏官进行的发问,在这场“采访”中,作家通过叙事者的对话,分别向我们展现了防守坚固的潼关和守城的将士自信满满的场景和新安征次男、“肥男与瘦男”无奈告别家乡的场景,进而作者做出自己的评价。这种直接以“我”的叙述视角的进行描写对话的方式展现历史场景的方法,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叙事策略,使读者认为这是第一人称亲身参与的实录。

在“三别”中,杜甫采用了一个全新的叙述者,这三个叙述者分别是新嫁娘、无家士兵、老者,作者假托他们的视角展开全景式的心理自白的描摹,进而达到一种符合人物本色的真实。比如在《无家别》中的士兵,他通过自陈说明了自己因为邺城兵败归家,目睹了“园庐但蒿藜”、“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等的场景,有了“久行见空巷”、“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方春独荷锄”等的生活经历,进而自白而真诚地诉说了自己痛失家乡、征役不可躲藏、无法侍奉老母的种种痛处,批判了这个战乱的时代。杜甫正是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说典型人物该说的话,达到了一种主观化的真实,并通过个体展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2 宏观与微观历史场景的共同展现

宏观历史场景的再现首先就体现在对战争惨状和战后场景的描摹上,这样阔大的书写深化了灾难。“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典型的宏观场景的直接描写,“尽、披”两字写到了战事波及的地区很广;堆积的尸体可以将一草一木都染腥,血流成河以至于染红山川平原。悲惨通过文字直逼入读者的眼睛,这样宏观的惨状触目惊心、过目难忘。类似大场面在《潼关吏》《垂老别》中也有涉及。总之,阔大的场面书写是更能突出场景的惨烈的。

仅书写大的悲惨的场面是缺少说服力的,于是,从微观的、个人的生活中截取的画面书写又做了及时的补充。“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出入无完裙”、“弃绝棚室居”是写战乱中百姓生活的凄苦;“二男新战死”、“子孙阵亡尽”等是写战争中死伤严重,人口锐减的实况。从微观的角度书写,以一个家的角度书写死亡,进而展现国事对家庭的破坏,人民连自己的家庭都保全不了,何谈安居乐业呢?这样的书写也是有力量的,是历史场面再现的一种有力的补充。

3 历史场面书写的语言运用艺术

“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还体现在诗歌本身的遣词造句之中。

首先,在写景上,作者做到了融情于景。“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里写到了日夜奔流的河水和留着哭声的青山,以拟人化的修辞,写到物我一体,人景齐悲。类似的就是《无家别》中的“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这里作者同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写日的“瘦”、气的“惨凄”衬托当时家乡的空旷,与之前的“久行见空巷”相呼应,进而写到了狐狸的猖狂,以此来衬托出家乡长久无人的大场景。这句话中的“瘦”字就是作者炼字的体现,用得精确巧妙。以上情和景的关系是正相关的,是以哀景写哀情的体现,还有一类景,是作者以乐景衬哀情的体现。“仰视白鸟飞,大小必双翔。”这里作者以双鸟双飞的喜悦反衬了新嫁娘形单影只的孤独寂寞,将新嫁娘那份渴望与无奈显露出来。

杜甫语言运用艺术还体现在裁取得当,挑选精准,在平易之中可以深究出款曲来。这一点在《石壕吏》中表现明显,作者一笔带过自己投宿、老翁逃走、官吏的大呼小叫,详细地写了老妇的言语,通过老妇以这个家庭为例展现了兵役的沉重,之后直接写了“独与老翁别”的告别之景,这样的省略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放弃直白诉说结果的方式,进而引人深思。这正如陆时雍所说的,“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此外,“三吏三别”的高妙之处还在于他所选取的描写对象,年迈的老妇、自信满满的前线官吏、成群的次男、新嫁娘、年迈老者、刚刚因为战败归家又再次被征兵的散兵游勇,这些形象都具有典型性,是在战争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他们可以以自身的特性来突出诗歌的主题。

除此以外,“三吏三别”中的个别字眼也蕴含着值得深究的意义。正如韩成武在他的《杜诗艺坛》中所写到的一样,《石壕吏》“以浅字叙事写人”,他分别分析了“投”、“夜”、“逾”、“看门”等字中的深意。以此广二推之,《新安吏》中,作者写道:“县小更无丁”,一个“更”字,写出了目击者对于抓丁这件事的惊讶------难道因为县小壮丁已经抓完了吗?这一疑问将抓丁的惨状突出出来。这首诗中,“青山犹哭声”一句中的“犹”字也独具韵味,它的声音与字义将哭声在空间中拉长,深化了抓丁的悲哀书写。

“三吏三别”的中的历史场景是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巧妙地语言展现出来的,因而场景被赋予了真实的特点,这也就展现了诗史的魅力,也正如元稹所赞誉的那样,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诗。

参考文献

[1]元稹.《乐府古题序》,《四部丛刊》,影明嘉靖本《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三.

[2]金启华,胡问涛.杜诗评传[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10).

[3]韩成武.杜诗艺谭[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09).

[4]杜甫著,仇占鳌撰.杜诗详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97.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
话筒前的声音——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浅析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关于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探讨
浅谈新闻记者采访的语言艺术和规范
浅谈面谈访问式的市场调查方法的语言艺术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刍议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