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际区域治理理论

2016-05-14陈晓爽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治理特征

陈晓爽

摘 要

治理是与国家相伴而生的,1989年世界银行在讨论非洲发展问题时,第一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 一词,此后“治理”这个概念便广泛的被应用于政治研究中。目前,“治理”在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中被广泛关注,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区域治理、国际区域治理等新概念。本论文试图通过梳理这些概念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国际区域治理的相关理论,以期深化区域治理理论。

【关键词】治理;区域治理;特征

1 治理概念及特征

治理是与国家相伴而生的,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治理”一词在英语国家作为日常用语出现已有数百年,指的是在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它应用于公司、学校、经济、政治、环境等各个领域,虽然应用的背景各不相同,但其中仍存在着共性,即“治理”是在利益达成一致的基础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相互认同与妥协,共同执行某项计划。“治理”虽存在了数百年,起初并没有到受到各界的关注,直到20世纪90年代,“治理”这一概念才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的加强,人们更多的发现:在面临一些复杂的风险问题时,政府或主权国家往往很难以“单枪匹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需要采取集体联合行动。

1.1 治理理论溯源

20世纪的6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周期,经济的增长加大了国家对社会福利等公共产品的支出;80年代,出现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外流现象促进了新的国家治理方式的产生;90年代,随着全球化范围与程度的加深,民族国家内部及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都受到了冲击与影响,政府在决策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受到了削弱和限制,从而导致了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管理空心化”现象的出现。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社会最基本的行为体是国家,即使出现了政府管理的“空心化”现象,民族国家也并不会因此而消失,但其统治方式需要重新予以构建。治理理论对这一现象给予了充分的回应,并在这一时期流行开来。

流行于西方的治理理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在分析治理理论时,不同行为体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治理”的概念,给治理下个统一的定义存在一定的难度,作者认为,治理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广,其基本含义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使用权威为手段,以实现公众需要为目的。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来看,治理是对国际社会上公共资源的规范与管理,尤其关注对于政治权威的使用方式及作用。

1.2 治理的特征

作为政治管理的过程,治理同国家统治一样需要权力和权威,其终极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社会秩序的正常有序。但治理又有别于国家统治,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1.2.1 治理的主体灵活多变

治理虽然也需要权力和权威,但治理的主体是灵活多变的。治理的主体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结合体。治理是国家之间的合作、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治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权力的分散。如当今欧盟采取的多层治理模式,从纵向来看,主要包括超国家、国家与次国家三个层面的互动。三个层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间的协商谈判是涵盖了整个欧盟政策的决策和执行阶段,构成了多层治理的互动模式。虽然在治理的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具体任务不同,但其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1.2.2 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与平行互动共同存在的管理过程

治理主要通过合作、协商、谈判等方式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手段是通过利益和认同的一致最终实现合作,其权力维度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1.2.3 治理的权威主体的界定

治理的权威主体既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非政府的、跨国界的民间组织。所以,治理的范围既可以是特定领土界限内的民族国家,也可以是超越国家领土界限的国际领域。治理的权威主要来源于公民对某一事件的认同和共识,以自愿为主,但需要得到多数人的同意,否则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

1.3 区域治理与新区域主义

1.3.1 区域治理理论发展历程

“区域治理”是全球治理在区域层面的尝试,是在治理的范围超出了民族国家范畴之后在区域框架下的自然延伸,是冷战后世界局部地区“全球化”的结果。“区域治理”理论在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同样也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目前学术界普遍把区域治理看作是“全球治理在局部的应用”。尽管目前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之间存在矛盾,但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区域治理是对全球化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理解和研究全球性问题的一种治理方案,把“区域治理”看成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同一区域内的国家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往往比较相近,在经济利益上有相同或互补的优势,同时在历史文化背景上的相似性等条件都为区域治理奠定了基础。目前对区域治理的研究,大多以欧盟为研究对象,并把欧盟地区治理看成是全球治理的成功案例。

对于区域治理理论的研究,詹姆斯·罗西瑙其在著作《没有政府的治理》一书中提出了早期欧洲治理体制的渊源、运行方式,并进而提出了治理理论,这也被认为是从治理角度研究欧盟较早的著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学者贝阿特·科勒 - 科赫( Beate Kohler-Koch )强调政策分析,从治理的角度分析在欧洲范围内建立超国家的组织机构或机制对欧洲国家政治产生的影响。其代表著作主要有《欧盟治理模式》、《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等。在科赫看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欧盟内部决策仍然带有以条约为基础的“共同体方法”的烙印。

对于东南亚区域治理理论的研究,国外相关著作主要有学者伊恩·马什、让·布隆代尔、猪口孝的《民主、治理与经济表现:东亚和东南亚 》,爱德华多·冈萨雷斯的 《东南亚治理: 问题和选择》等,但这些著作大多是对东南亚在区域治理方面的笼统介绍,并不属于真正的专著研究;相比于专著而言,关于东南亚区域治理的论文涵盖的方面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环境治理等相关领域,如马可·邦特的《东南亚民主治理的危机》,吴迅的《政治制度和东南亚的公司治理改革》等,中国学者对东南亚区域治理问题的研究主要以论文为主,有杨昊的《“安全治”的理论与实践:以东南亚国协安全治理模式的建构与演化为例》,赵银亮的《东盟地区治理进程中的制度构建》等论文。但目前对东南亚区域治理理论的研究,国内外都并没有系统论述该地区区域治理的相关著作,且从现有的文献中也可以看出,对东南亚区域治理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欧洲中心主义,研究缺乏创新性,结果导致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方面都落后于欧洲地区。

1.3.2 新区域主义

区域治理中的“区域”是以客观的空间地理形式而存在的。自从由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社会以来,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和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在社会学研究的角度,“区域”是一个意蕴非常广泛而又相对的概念。对于区域的界定,不同的学科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地理学认为区域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地理单元;经济学认为区域是从经济角度来看具有共同经济特征的经济单元;政治学则认为区域是国家行为体进行政治管理的行政单元。无论对区域进行怎样的划分,他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区域是基于某种目的为标准而划分的一片地区,所有对区域的概念界定都是从一个整体入手,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对区域加以理解。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区域是由几个行政单元共同组成的地域。

“区域治理”是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在局部世界推进的结果,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以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相关理论流派为代表的专家学者都力图来解释国际关系领域的这种现象,但以国际关系研究的传统视角为出发点,很难发展出比较成熟和系统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相关的区域治理理论的研究。因此,社会科学领域中其他学科对区域治理理论的研究视角及相关成果,对本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区域治理”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将“区域”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作者认为“区域治理”主要是指某一国际区域内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际关系行为体对所处的同一区域内事务以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共同管理。

近年来,在“区域治理”研究领域中兴起了一种新观点,即“新a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出的新理论,此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诺曼·D·帕尔 默(Norman D. Palmer)提出。此后,“新区域主义”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思想理论,影响了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对“新区域主义”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瑞典歌德堡大学的伯恩·赫特(Bjourn Hettne)、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专家詹姆斯·米特尔曼(James Mittelman)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安德鲁·赫里尔(Andrew Hurrell)等学者。其中,詹姆斯·米特尔曼还提出了三个不同层面的“新区域主义”分类法,分别是宏观区域主义、次区域主义和微观区域主义。三个不同层面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治理的主体与治理范围的不同,“宏观区域主义”也为国际区域治理,是由区域内各主权国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形成的联合体,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次区域”是小范围的、被认可为一个单独经济区域的跨国界或跨境的多边经济合作,如“图门江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沧江——大湄公河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微观区域主义”更多是指一国内部的省际间或地区间的合作,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等。

研究区域治理,新区域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它将传统主义者同公共选择理论者各自的观点相协调,强调解决区域问题时应实现竞争与合作的协调。新区域主义强调竞争与合作的融合, 从结构区域主义、财政区域主义、行政区域主义及协调区域主义等方面塑造区域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6.

[2]杨雪冬,王浩.全球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32.

[3][美]罗伯特·基欧汉.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陈瑞莲,刘亚平,门洪华译.区域治理研究:国际比较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2.

[5][美]J·H米特尔曼,刘得手译.全球化综合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34.

猜你喜欢

治理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